胡紅
【摘 要】根據(jù)學生成長需要,面向未來,充分發(fā)揮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開展主題式活動是課后服務的有效形式。“童子軍成長營”增強體質,磨煉意志;“陽臺勞動營”豐富校園生活,感受生命力量;“雙碳科普營”學會綠色生活,承擔綠色文明重任;“紅色文化營”浸潤丹心,幫助學生扣好人生每一粒扣子。主題式課后服務營是對“雙減”背景下學校生活重構的探索。
【關鍵詞】“雙減”政策 課后服務 學校生活 未來教育
課后服務已是所有學校都在研究的話題,面對每天“多出來”的時間,怎樣的服務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面向未來?一學期的實踐,學校以四大主題性“服務營”全面推進課后服務,充分發(fā)揮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深受學生及家長的歡迎。
一、“童子軍成長營”——增強體魄,磨煉意志
為積極響應“雙減”政策,學校第一周就向學生家長做了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家長最關切的是孩子的體質健康。于是,學校首先開展了為期一周(7天)的“童子軍成長營”。
學校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一系列訓練:站立行走的軍姿、鏗鏘有力的口號、進出操場的隊列、棒壘球操的動作、國旗升起的禮儀等。為了增加成長營的趣味性,我們穿插形式活潑的游戲、班級之間的拉歌等喜聞樂見的內(nèi)容。這項服務面向全校開展,但不同年級有強度要求的差異。為了保證服務質量,學校特邀友好共建單位提供警官志愿者支持,他們接受過專業(yè)的訓練,有過硬的素質,也有足夠的愛心。服務過程中,班主任和體育老師全程協(xié)助。
以自愿報名為前提,學生百分之百全程參與“童子軍成長營”。結業(yè)時,家長到場“閱兵”,見證孩子的成長。這項服務實現(xiàn)了至少三大意義。
(一)在寓教于樂中強身健體
“健康第一”是我們堅守的理念。“童子軍成長營”有緊張嚴肅的訓練,也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歡聲笑語。我們用勞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愉悅身心的同時,鍛煉過硬的身體素質。通過參加7天的“童子軍成長營”,學生養(yǎng)成了運動習慣——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
(二)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
據(jù)調查,多數(shù)學生都曾有過陽光堅毅、充滿使命感的軍旅夢。軍事訓練是一種磨礪和體驗。通過軍事訓練,學生不僅能增強體質,也能學習軍人的吃苦耐勞精神和一切行動聽指揮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把這些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隊列隊形、口令練習、站立行走、標準化的訓練對學生而言并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遇到困難時,學生也會退縮,教官和教師就循循善誘,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培養(yǎng)他們超越自我的意志力。“我害怕”“我不會”“我不敢”“我不想”等常掛嘴邊的話語在軍訓場上得到破局。
(三)在軍事訓練中學會自律
學生個個活潑可愛,但我們觀察和家訪了解到,由于種種客觀原因,有些學生偶爾會脾氣暴躁、不尊重師長、注意力渙散、不遵守規(guī)則等。這些不良習慣如果得不到及時扭轉,學生可能會終生受害。如果能堅持遵守軍事訓練時的鋼鐵紀律,學生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也會更加自律。
“童子軍成長營”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的美好品格,比如自信、尊重、互助、團隊感、榮譽感、責任感、積極的心態(tài)和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無經(jīng)歷,不成長。
二、“陽臺勞動營”——豐富校園生活,感受生命力量
有了課后服務,學生有更多時間在校園里生活。那么,校園讓學生看到的都是些什么呢?這,是學校管理者包括每位教師都應深刻思考、認真研究的話題。學校的教室寬敞明亮,室外有造型別致的陽臺。學校踐行發(fā)現(xiàn)兒童、傾聽兒童、成就兒童的理念,讓教室外的陽臺充分發(fā)揮聯(lián)系兒童與自然的紐帶作用。利用課后服務,學校給教師和學生充分的空間,以“一班一品”打造各自的“陽臺農(nóng)場”。于是,課后服務時,常常見到教師帶領學生在陽臺勞動的身影。從容器或土壤的準備到種子的選擇,從播種后的澆水、施肥到過程中的松土、間苗,從時長不一的等待到大小不同的收獲,土培蔬菜瓜果,水培各色芽苗。植物參差,常有驚喜。這是跨越整個學期的長時性課后服務,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在校體驗勞作、做好觀察記錄,還要指導學生回家后理菜、清洗、下廚,制作一道獨具創(chuàng)意的美味,與家人分享勞動的甜蜜。
陽臺農(nóng)場,成為課后服務的實踐基地,也成為學生的勞動田園、探秘花園、成長樂園。學生每天與身邊的自然相伴,即便是身處學校的課堂,也是在向自然走去。學生通過課后服務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三、“雙碳科普營”——學會綠色生活,承擔綠色文明重任
學校踐行“綠色校園”理念,利用課后服務開展豐富多彩的“雙碳”教育活動。“‘碳究世界”是這一主題式。課后服務的成果展現(xiàn),同時又成為對學生進行新一輪“雙碳科普營”課后服務的“不一樣的教室”。
“雙碳科普營”有教師建議的主題設計內(nèi)容。衣食住行都是“雙碳”理念的關注對象。教師利用課后服務,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廢舊物品進行環(huán)保服的設計與制作?一番討論后,廢舊報紙、廢舊衣物、廢舊桌布等大件成了主材料,麥穗、落葉、花生果、碎布頭等成了獨特的裝飾。風衣、短裙、長尾服,風格迥異,件件有特色。借助一雙巧手,廢舊物品搖身變成靚麗的華服。教師身穿學生親手制作的環(huán)保服走T臺,引發(fā)驚呼一片。
“雙碳科普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內(nèi)容。學校訂閱的報紙,每年看完都留下厚厚的幾摞。這些舊報紙該何去何從?是堆積如山、任其落灰,還是隨手扔進垃圾桶,或送到廢品回收站?經(jīng)過討論,大家決定讓報紙“重見天日”。課后服務時,學生用廢報紙做出了各種造型,或成為實用的筆筒、拎包,或成為小船、火箭等造型獨特的裝飾。再比如:學生的美術作業(yè)本到期末常常被冷落,或被扔進垃圾桶,或被當成廢紙賣掉。童心童畫就這樣被廢棄掉,多可惜啊!怎么辦?學生討論后決定讓作業(yè)變成“作品”,不讓一頁紙與垃圾桶沾邊。學期末的最后一周課后服務,學生帶來廢舊鞋盒、服裝盒、快遞盒、水果盒等家中各式多余的盒子,把一學期的美術作業(yè)分門別類,按照各自的心意,對廢舊紙盒進行巧妙設計和包裝,經(jīng)過不同的疊加或懸掛,美術作業(yè)成了風格獨特的校園裝飾。
“雙碳科普營”也有臨時產(chǎn)生的內(nèi)容。冬至那天,一年級組織了親子參與的包餃子、搓湯圓活動。學生人手一碗,吃得不亦樂乎。享用過后,教室堆積了成堆的一次性紙碗。顯然,這與學校倡導的“雙碳”理念不相吻合。于是,教師立刻帶領學生針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討論。很快,學生達成共識:綠色餐飲,應該減少一次性碗筷的使用!可是,這次產(chǎn)生的廢棄紙碗怎么辦?一年級的學生找到了答案:把紙碗做成手工,陳列在學校,提醒同學們今后此類活動可以自己帶碗。于是,當天的課后服務成了“洗碗時間”。學生把用過的紙碗進行了認真清洗,放在陽臺上晾干。第二天,學生帶來了油泥或其他材料,在課后服務時捏出了湯圓、水餃、面條、湯包、蝦蟹等各色美食,再用不同的材料裝飾,成就了一桌特別的美“食”盛宴。
雙碳科普營還有更多對“雙碳”理解的內(nèi)容,比如學校利用課后服務開展“雙碳”主題童心繪畫。學生用畫筆描繪各自理解的“雙碳”內(nèi)涵——多坐公交多走路,少開汽車多植樹。垃圾分類帶頭做,廢棄雜物不亂丟……童心童畫,多元表達,妙趣橫生。
未來人類的文明,將是綠色文明。雙碳科普營,讓今天的兒童學會綠色生活,長大足以承擔綠色文明的重任。
四、“紅色文化營”——浸潤丹心,幫助學生扣好人生每一粒扣子
學校以“紅色文化營”推動兒童“四史”學習。為加強國防意識,學校組織師生走進大金山黨史國史教育館,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fā)展歷程和光輝歷史,充分感受英雄兒女為實現(xiàn)國家獨立自由所做出的偉大犧牲,為國防建設的偉大成就驕傲。教師帶領學生走進雷鋒紀念館,了解“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感人事跡,感受雷鋒強大的精神力量。學校還邀請江蘇省戲劇學校影話科師生走進校園,用舞蹈、朗誦、歌曲和情景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生動演繹中國共產(chǎn)黨一百多年來披荊斬棘、繁榮發(fā)展的壯美畫卷。一場精彩的沉浸式黨史學習后,學生樹立了從小聽黨話、跟黨走的目標。學校組織學生觀看《劉胡蘭》《王二小》等電影。通過歷史鏡鑒的啟迪,幫助學生感受革命英雄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以及偉大的犧牲精神,引導學生向先輩學習,種下學英雄、頌英雄的種子。學校組織觀看“百年黨史”系列展覽,邀請南京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和研究生為學生講述偉大建黨精神,娓娓道來的紅色歷史,讓學生享受了一場場精神盛宴,感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精神之源。
“紅色文化營”讓童心思政如鹽在水,紅色浸潤自然而然。扣好童年每一粒扣子,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
學校的主題式課后服務營實現(xiàn)了“雙減”背景下學校生活的重構。“童子軍成長營”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校單方組織,由學校、社會、家庭三者合力,讓學校不僅僅是教育教學,更有對學生長遠未來的服務;“陽臺勞動營”關注以生為本的靈活時間,設置彈性的服務時間,長短不一,靈活自如;“雙碳科普營”以不同方式巧妙滲透了與雙碳理念相關的多項內(nèi)容;“紅色文化營”為學生創(chuàng)建了完整的社會生活場景,為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重點課題)“‘不一樣的教室:兒童參與學習空間開發(fā)的案例探索”(批準號B/2021/02/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