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珍 王建華
【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動力。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應用問題驅動,助推學生的數學學習。教師要精心設計高質量的問題,讓問題發揮多重育人功能,彰顯其豐富的育人價值。問題驅動能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自主性建構,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問題驅動能重塑學生的數學認知觀、實踐觀、價值觀。
【關鍵詞】互聯網+ 問題驅動 “數學化”的過程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引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問題,驅動學生的深度思考,引發學生的深度探究。在“互聯網+”時代,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充分發揮問題的驅動功能、育人功能,彰顯問題的驅動價值、育人價值,用問題驅動助推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一、教學暢想
教材中的數學知識是經過編者選編的,是一種“濃縮的精華”,是“學術形態的知識”。“學術形態的知識”追求精準性、邏輯性、嚴密性,但缺乏直觀性、形象性。在教學預設中,教師要通過預設流程,將“學術形態的數學”轉變為“教育形態的數學”,將“教育形態的數學”轉變為“學習形態的數學”“精神形態的數學”“生命形態的數學”等。
(一)解讀靜態知識
“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是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這一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角的度量”“比例尺”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如果說,“用數對確定位置”對應于初中階段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的話,那么,“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對應的則是高中階段的“極坐標系”。從這個視角來看,“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教學意義是深遠的。
(二)剖析具體學情
學生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已經學習了“在數軸上確定點的位置”“用數對確定位置”“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方位詞描述位置”等。這樣的學習基礎,為學生學習“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開辟了可能性。同時,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傾向、風格等都是存在差異性的。作為教師,在實施班級授課制的同時要關注、關照學生的具體學情。在教學預設中,情境應當具有現實性、親和力,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內需;要引導學生充分經歷“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全過程,要讓學生成為數學知識的發現者、建構者、創造者。
(三)教學預先設計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要充分發掘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借助“主問題”“主任務”等,逐步精確、鎖定“目標”的位置;要引導學生從“面”上的位置確定走向“線”上的位置確定,再從“線”上的位置確定走向“點”上的位置確定。在教學預設的過程中,筆者創設現實性的情境,引導學生產生“確定位置”的內在心理需求,讓學生產生強烈的“確定位置”的心理動機。在此基礎上,借助問題引導學生逐步精確“點”的位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確定位置的方法進行比較。
二、教學實踐
實施問題驅動教學,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整合的功效;要變學生數學學習的“走馬觀花”為“專題研究”,變傳統的“要我學”為“我要學”;要從規定性知識的“簡單告訴”轉向“知識解壓縮”,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感受、體驗。只有這樣,數學知識之于學生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學不僅僅是傳授,也不僅僅是促進學生理解,而是促進學生建構、創造。
教學片段1:激活經驗,激趣導入
用課件直接超鏈接互聯網視頻:狂風暴雨的海面上,一艘漁船遇險,需要緊急救援。(暫停播放視頻)
師:我們首先需要借助雷達確定被搜救船只的位置。
生1:茫茫大海,沒有參照物。我們首先需要確定一個參照,然后才能確定船只的位置。
生2:因為船不斷地在海面漂移,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相對靜止的參照物。
師按下播放鍵,視頻繼續播出。生隱隱約約看到遠方海面上的燈塔。
生3:我們可以以靜止的燈塔作為參照物,來實時確定被搜救船的位置。
生4:我們首先應當確定船的大致位置,如在視頻中,船在燈塔的東北方向。
……
深度反思: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真實的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賦予學生數學學習的動機。在教學中,結合互聯網資源,用課件超鏈接互聯網,能讓學生感受、體驗到情境的真實性。同時,在播放視頻的過程中,教師適度控制,能充分發揮視頻的育人功能,讓視頻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由此,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到數學思考、探究中去。
教學片段2:逐步建構,創造模型
(1)用方向進行“面”上的確定
師:說一說海面上的船分別在燈塔的什么方向?(問題1驅動)
生1:船1在燈塔的東北方向。
生2:船3在燈塔的正北方向。
生3:船4在燈塔的西南方向。
師網絡搜索“確定位置的方向”,網頁顯示:北偏西、北偏東、南偏西、南偏東……
師:為什么用“北偏西”“北偏東”,一般情況下不會說“西偏北”“東偏北”呢?
生4: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確定位置的時候,是以南北方向作為基準方向的。
師:為什么以南北方向作為基準方向呢?(問題2驅動)
生思考、交流研討。
生5:因為地球的經線指示的是南北方向。
生6:因為在古代,航行是借助北極星來確定位置的。
……
師:同學們想得不錯,那么,我們一般將平面分成多少個方向呢?(多媒體課件出示“八個基本方向”)
深度反思:數學知識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盡管“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中的“方向”是一種規定性的知識,但這種“規定”有著內在的緣由。在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問題,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讓學生揣摩、品味“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合理性、科學性。
(2)用角度進行“線”上的確定
師:船1和船2都在燈塔的北偏東方向,如何有效區分船1和船2的位置呢?(問題驅動)
生1:可以將船1、船2分別與燈塔連線,連線的角度是不同的。
生2:我想,我們在確定物體的位置時,不僅需要確定物體大致的方向,而且需要知道它們與參照物的連線與正北方向的角度。
教師借助互聯網播放“新聞片段”,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用方向和角度確定位置”的模型,即“物體在參照物的某某角度方向”。
深度反思: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自主建構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在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個“大問題”——“如何有效區分船1和船2的位置”,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建構、創造“角度”的概念。如此,學生從“面”上的物體的位置確定延伸到“線”上的物體的位置確定。
(3)用距離進行“點”上的確定
多媒體課件展示。
師:我們從多媒體課件中發現,有兩艘船都在北偏東30°方向,那么,我們在搜救的時候,如何區分這兩艘船呢?(問題驅動)
生1:老師,我發現這兩艘船距離參照物的距離不同,能否再引入“距離”進行描述。
生2:老師,我們剛剛學習了比例尺,我想,我們可以借助圖上的距離和比例尺,計算出實際距離,然后就可以精確地表示兩艘船的位置了。
生3:老師,我懂了,我們可以根據方向確定物體大致的位置,然后根據角度將位置描述得稍微精確一點,最后根據距離就能將物體的位置十分精確地表示出來。
生4:老師,方向、角度、距離應該就是確定物體位置的一些具體方法。
生5:老師,我還有補充,還要有參照物。
……
深度反思:從“面”到“線”再到“點”,學生能自主建構、創設出“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數學表征模型。這樣的問題驅動教學,充分發揮了問題的導向、監督、調節等功能。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平均用力”轉向“重點突破”,要讓學生從“讓我找到精準位置”轉向“我要找到精準位置”。問題驅動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空,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權利。學生在問題的導引下,能進行數學知識的自主建構、創設。
教學片段3:比較方法,清晰認知
課件出示“用數對確定位置”和“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
師:我們在四年級的時候學習了“用數對確定位置”,今天我們又學習了“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請你們比較這兩種“確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問題1驅動)
生1:用數對確定位置,關鍵是確定行和列,列在前、行在后。列和行構成了一個數對;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關鍵是確定參照物、方向、角度和距離。
生2:用數對確定位置,確定的是在一個面上的物體的位置;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確定的是相對于參照物的另外一個物體的位置。
師:真會動腦筋。我們可以這樣來概括“用數對確定位置是確定整體中點的位置,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確定的是兩個點之間的位置關系。環境不同,確定位置的方法也就不同”。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問題2驅動)
生3:圍棋、象棋等確定位置應該用數對,它表示的是點與整體的關系。
生4:兩個城市的位置就適合用方向、距離和角度,它表示的是點與點之間的關系。
……
借助互聯網鏈接到網頁,展示不同的確定位置的方法的實際應用。在問題驅動的過程中,學生從原先的“舉三反一”走向了舉一反三。
深度反思:將小學階段的兩種確定位置的方法進行比較,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認知,讓學生的認知從感性走向理性。聯系現實生活、情境應用,能讓學生感受、體驗到數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如此,學生能深刻認識到“數學知識離我們并不遙遠”“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助推學生樹立“生活數學”的意識。在應用問題驅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情境性問題,可以設計探究性問題,可以設計拓展性問題,也可以設計反思性問題。好的問題猶如一個發動機,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動力。好的問題能切入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從“現實水平”提升到更高水平。在問題導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認知拾級而上,學生的數學學習從低階走向高階。問題導學,能有效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三、教學評價
問題驅動教學是助推學生經歷數學化(包括橫向數學化和縱向數學化)的有效路徑。問題能讓學生學會想,也能催生學生進一步地問,還能促進學生深度地做。在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互聯網+”技術,設計更好的問題,借助于好的問題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驅動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力,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探究力。在問題導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問題的現實性、趣味性、生活性以及導向性。問題驅動教學不僅要指向數學學科的知識本質,更要指向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徐世鳳.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核心問題的提煉[J].教學與管理,2022(11).
[2]趙斌.促進數學思想感悟的課堂分層作業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