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曦
(畢節市七星關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 貴州 畢節 551700)
1.1 選種。根據其區域的地理環境和平均溫度選擇適應當地的水稻品種,高海拔地區選用耐寒性的粳稻品種,中低海拔地區多選用秈稻品種。盡可能優選品質好、抗病性強的品種,少用農家種。優選飽滿度高、無霉變的種子,保證發芽率。
1.2 育苗。結合當年天氣做好育苗計劃。秧苗盤應配好土和營養肥料,播種后及時觀察土壤濕度和出苗情況,在秧苗長到8 cm 左右時考慮移栽工作。插秧時注意入土深度和插秧密度,做到適宜深度和密度。插秧應從稻田下方開始,向上方移動。移栽后應注意查看缺苗情況,及時補苗。大苗在插秧后可深灌水,小苗淺灌水,保持3 cm 左右即可。
1.3 施肥管理。①施基肥,也就是在整地階段施加底肥,此時以農家有機肥為主;②施分蘗肥;③施孕穗肥。依據水稻生長階段進行施肥管理,分蘗肥和孕穗肥對水稻產量有很大影響,分別占總肥量的30%和70%左右。施肥要注意氮肥占比,生長前期氮肥不宜過高,過高的氮肥會導致水稻無效分蘗增加,中后期追肥可適當提升氮肥比例,促進灌漿。有條件的種植區可以采用測土配方施肥,優化肥力控制。
1.4 灌溉管理。在追肥時要保證稻田的水分供應。在分蘗期要控制淺水,促進水稻分蘗,到了后期適當曬田控制無效分蘗,提高稻田的通透性。在抽穗期,需水量增加,應注意增加水量供應,在灌漿后期至成熟時,要注意及時排水晾干土壤,以便后續收割[1]。
2.1 稻瘟病。稻瘟病是當前水稻常見病害,又以葉瘟病和稻瘟病為主,稻瘟病從侵染到發病,葉瘟需要5~7 d、穗頸瘟需要10 ~14 d。防治稻瘟病必須要防重于治,穗頸瘟一旦發病幾乎無藥可治。防治穗頸瘟的最佳時期是水稻破口期和水稻齊穗期,要進行2 次施藥。水稻破口期和水稻齊穗期是防治稻瘟病的關鍵時期。最好在第2 次噴藥7~10d 后,每畝再噴施100 ml稻瘟靈防治1 次;或者畝用40%稻瘟靈100 ~120 g+75%三環唑40 g+25%吡唑醚菌酯20 g,兌水8 ~10 kg細霧噴施防治,7 d 后再鞏固用藥1 次。
2.2 紋枯病。紋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嚴重發生時會使稻稈干枯死亡。其病原菌為立枯絲核菌,抗逆性較強,容易大范圍傳播。水稻田的濕熱環境有利于其繁殖擴散。紋枯病重點在于早防治,特別是進入拔節孕穗期,要加強田間觀察,在發病早期,可選用井岡霉素粉劑、苯甲丙環唑乳油、已唑醇懸浮劑等農藥兌水噴霧,隔7 d 進行2 次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2.3 稻曲病。稻曲病主要為害晚熟水稻,發病部位為穗部,其病菌可釋放有致癌性的黃曲霉毒素,嚴重影響水稻質量。抽穗揚花期是感染的主要時期,發病后難以防治,以預防為主。在水稻破口前7 d 施藥防治,推薦使用氟環唑或者丙環唑等藥物。
2.4 螟蟲。通過鉆蛀水稻莖稈來為害水稻。該害蟲的幼蟲一般在田間過冬,春季開始化蛹,防治時要做到以下幾點:①通過春耕灌水泡田,將其幼蟲殺死。②藥劑防治:35%氯蟲苯甲酰胺對水稻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26%甲氧·茚蟲威、25%殺蟲雙+10%甲維·茚蟲威、10%甲維·甲蟲肼,噴藥2 次以上效果更好。③機割時在入冬前耕翻種植或焚燒稻茬,清理稻田邊雜草,切斷傳播途徑[2]。
2.5 稻飛虱。稻飛虱是水稻種植期間的主要蟲害,按其發病時期不同,可分為灰飛虱和褐飛虱,灰飛虱在水稻幼苗期傳播較多,褐飛虱在水稻中后期發生。稻飛虱生長周期短,繁殖力強,類似蝗蟲,稍有不慎容易造成大范圍蔓延。建議使用吡蚜酮、呋蟲胺、三氟苯嘧啶等藥劑來預防,畝使用25%吡蚜酮30 g,80%烯啶·吡蚜酮10 g,或10%三氟苯嘧啶10 ml 防治;水稻進入黃熟期后,可以用20%異丙威100 ml+敵敵畏50 m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顆粒10 ~15 g 防控。
2.6 水稻象甲。水稻象甲也是為害本地水稻生產的主要蟲害之一,其蟲可鉆食稻苗莖稈或心葉,嚴重威脅水稻產量。近年大面積的免耕技術推廣可能是導致其數量回升的原因。通過翻耕技術可大大降低幼蟲存活率,提早灌水也可殺滅幼蟲,必要時可用化學藥品甲氨基苯甲酸鹽、醚菊酯等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