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麗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 營口 115009)
“三教改革”即“教師、教材、教法”改革,貫通于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新時代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2019 年4 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全面啟動了“1+X”證書試點工作,并將“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作為“1+X”證書制度的工作目標[1]。由此可見,在“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必須深化“三教”改革,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探索“三教改革”的實施路徑,推進1+X 證書制度的順利實施,實現為社會輸送最能適應時代發展的“一專多能”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目標。
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發揮著關鍵作用;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其內容、體例結構和質量決定著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教法是教學活動的組織手段,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學到知識和技能。“1+X”證書制度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創新舉措[2],這里的“+”不是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簡單疊加,而是深度融合,是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基礎上,對技術技能的強化、補充和拓展,因此需要有扎實理論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團隊,需要課證融通的高質量教材,需要多種教學方法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將X 有效地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實現在高職學歷教育“1”過程中同時完成行業企業所需要的“X”技能等級證書的任務[3],使學生畢業后就能直接適應崗位的需求。
“1+X”證書制度的有效實施需要高職院校、企業、培訓評價組織等多方參與,緊密合作,共同深化“三教改革”,實現職業培訓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實現人員、資源、技術、文化等的多層次融合發展[4],形成專業群聯盟各方資源共建共享共利的格局[5],有效提升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更好地助力地方經濟的發展。
高職園林類專業是綜合性較強的專業,涉及的領域較廣,主要培養從事園林設計、園林施工組織與管理和園林養護管理等領域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近年來園林行業發展迅速,在政策理念、技術規范等方面均有較快變化[6],“1+X”證書制度的實施對高職園林類專業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目前現狀來看園林類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教材的建設水平及教學的方式方法不能完全滿足“1+X”證書制度的有效實施[2]。
2.1 師資隊伍問題。師資隊伍是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主力軍。目前高職園林類專業教師隊伍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專任教師大都來源于高校畢業生,均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但企業一線實踐經驗缺乏,而“1+X”證書制度強調職業崗位實踐能力。二是行業企業兼職教師雖實踐經驗豐富,但理論教學經驗不足,基本的課堂教學技術欠缺,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三是教師隊伍成長緩慢,缺乏有效的培養機制。園林類行業的不斷發展,必然要求專業教師不斷學習和成長,緊跟行業發展,而目前大多數教師缺乏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培訓和指導,導師教師隊伍的成長緩慢。
2.2 教材問題。教材是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從目前高職園林類專業使用的教材來看,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教材更新速度緩慢,致使行業企業新技術、新規范、新工藝、新標準無法得到體現,尤其缺乏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等側重實操訓練類教材;二是教材編寫缺乏園林行業企業的參與,編寫內容沒有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對接,無法滿足1+X 證書制度的教學要求[4]。
2.3 教法方面。教法是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途徑。目前部分園林類專業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教學模式和手段相對單一。大部分教師仍然是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的學習,學習情境的創設少,課堂單調乏味,缺乏吸引力。二是信息化教學效果欠佳。自2020 年疫情后各大教學平臺均推出了大量的優秀教學資源,但由于高職院校的相關教學硬件及設施設備等未建設齊全,影響了信息化的有效運用,導致效果欠佳[4]。三是高職園林類專業由于受生長周期、耗材造價、場地條件等的制約,實訓教學效果一直不甚理想,缺乏貼近行業企業真實工作環境的仿真實訓平臺和工程實際應用的教學場景。
根據“1 +X”證書試點方案的要求,作為園林“1+X”證書試點院校,需在書證融通、課證融合上下功夫。將“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園林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創新等有機融合起來,深化“三教”改革,以提升學生的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培養社會需要的園林人才,助力園林產業的轉型升級[7]。
3.1 校企聯合培養高水平的教師隊伍。“1+X”證書制度下,采取“走出去,(請)引進來”的方式,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實力。校內教師利用假期走出去到合作企業開展實踐鍛煉,學習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與企業行業接軌,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積累企業實踐經驗;通過聘請行業大師、企業能工巧匠等作為校內兼職教師,或將行業或企業有實踐經驗的高素質人才引入到教師隊伍中,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實力。“1+X”證書制度下,積極與社會評價組織、行業企業開展交流合作,掌握最新園林行業企業的各類職業技能,積極組織園林類專業帶頭人和專業骨干教師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側重加強園林“1+X”證書方面的培訓,獲取行業企業技能等級證書。這樣教師既能在學校授課,又能開展職業技能等級培訓工作,形成“三師”型教師隊伍[8]。
“1 +X”證書制度下,構建系統的教師培養體系。一方面多渠道搭建學習交流平臺,提升園林類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鼓勵園林類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國家級、省級、市級、校級的各類教學大賽;定期開展“說專業、說課程、說教材”、“示范公開課”等活動;利用互聯網+平臺和優質高校教師網絡培訓資源,選派園林類專業教師定期參加培訓。另一方面多舉措提供實踐鍛煉機會,加強園林類專業教師的技能操作水平。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大師工作室、企業教師工作站及產業學院等,以教學科研、技能大賽訓練、社會服務等項目為載體,為教師深入一線崗位鍛煉提供機會,在與企業開展產、學、研、訓的過程中,提高教師實踐能力,錘煉教師職業技能。
3.2 校企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X”證書制度下,校行企專家組成專業教學顧問委員會結合行業企業的調研分析報告,準確掌握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并共同研討確定出現階段崗位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等要求,協力將“1+X”證書試點專業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國家新出臺的專業教學標準進行對接和融合,重新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基于園林類專業的“1+X”課證融通和銜接的課程體系,使專業課程與“1+X”證書內容相互融合,并實現互通和內化,從而真正實現“課證融通”[4]。積極探索“學分銀行”,實行學歷證書與技能等級證書學分互認。組織教師團隊修訂課程標準,實現X 證書的技能考核認證單元與部分專業課程考核內容相吻合,實現部分課程考核成績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互認定,確保大部分學生在畢業時均能獲得對應等級的“X”證書,從而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同步、職業技能等級與專業教學標準同步、技能訓練與崗位技能要求同步、職業素質教育與企業文化相適應的園林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3.3 校企合作開發立體化新形態教材。“1+X”證書制度下,由專業教師與行業企業一線專家組成團隊,共同開發“雙元”教材。教材內容要聚焦園林行業發展與技能實踐,以“企業崗位(群)需求、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為主線,按照“學生為中心、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思路設計,采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結構來進行編寫,將行業的新技術、新規范、新工藝、新標準融入教材中,并將“立德樹人、思政同行”有機融入到各個模塊中[4],實現崗位標準、職業素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技能大賽四者內容的有機結合,提高教材的實用性。“1 +X”證書制度下,充分利用X 證書的社會評價組織發布的圖像、視頻和技術資料等資源,依托教學過程中積累和制作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校企合作共同構建紙質教材+在線課程+智慧學習平臺的課證融通、立體化新形態教材,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習慣[7]。
3.4 校企協力打造信息化課堂教學新模式。“1+X”證書制度下,依托“互聯網+教育”,積極打造信息化課堂教學新模式。一是依托國家教學資源庫和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資源等,積極推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課前借助超星學習通、智慧職教、智課堂等平臺推送課程的學習資源,學生提前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主要以學生合作完成任務為主,教師重點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點問題或是操作的要點等,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借助虛擬動畫、視頻等資源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可視化[9],有助于學生消化吸收,從而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二是利用虛擬現實、VR、全息等信息技術,建設虛擬實訓場或智慧教室,推行任務驅動與虛擬場景相結合的教學模式[9]。課堂上模擬真實的工作場景,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和演練,如學生可以直觀的操作地形假山的堆疊,園林建筑小品的設計施工等;也可以模擬園林植物配置后的真實效果展示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度,使課堂變得有活力。三是利用遠程協作、實時互動等,推行“雙師”課堂教學模式。校企教師共同授課,根據教學內容分工合作,充分發揮校企教師各自的優勢,突破學習時空的限制,有效促進學歷教育與技術技能培訓的有機結合,增加課堂上的真實感和時效性,提升教學的靈活性和創造性。“1+X”證書制度下的教法改革將進一步培養高職園林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與創新思維能力,打造高質量的教學課堂。
隨著“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不斷推進,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加強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充分挖掘行業企業的優質教學資源,探索多種合作途徑深入開展“三教”改革,培養高水平的教學團隊,開發校企雙元的課證融合教材,創新各種信息化的教學手段,緊緊圍繞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和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以滿足社會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