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輝
(遼寧省國有喀左縣十二德堡林場 遼寧 喀左 122300)
遼西地區的氣候干燥,丘陵地帶有眾多的河流,常年地表水侵蝕土地的趨勢明顯,有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近些年,為了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政府部門開展了大量的治理工作,取得了許多的技術經驗及顯著的成效,但是隨著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不斷提高,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力度需要不斷加大,以滿足當前經濟穩定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實際需求。此過程中,需要將現代林業技術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以確保植被覆蓋率得以提升,防止水土流失進一步加重。
1.1 減緩地表徑流,降低對土壤的侵蝕作用。林業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增加地表植被的覆蓋率,使地表徑流量得以減緩,大大提高水源活力。增加的地表植被可以在地表形成一層龐大的根系,降低流水對土壤的侵蝕。由于牧草等植物的根系淺,在地表表層分布,在遇到強度大的水流或者大風時可能會起不到保護水土的效果,因此建議搭配種植根系深、側根多、扎根能力強、凝結土壤效果更好的木本植物,如灌木、喬木等。
1.2 調節地表水源,起到蓄存水分的作用。水土流失治理中通過有效應用林業技術,可以使植被的根系延伸到地下較深的位置,當降雨量大時,不斷增加的植被可以通過根系的吸收以及疏導將地表水引入到地下存儲起來,一來避免地表水流失或者長期積累導致根系呼吸作用受阻,最終影響樹木的成活,二來為干旱季節苗木的生長提供必要的水分。
1.3 保護生態平衡,防風固沙。水土流失發生的關鍵因素在于暴雨的沖刷、大風的侵襲及霜凍危害,這些自然災害發生大大增加了水土流失的幾率及程度。通過應用有效的林業技術,如植樹造林、加大森林撫育、發展林下經濟等,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林業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培育出更多健壯的樹木,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發揮作用。樹木上繁茂的枝條以及葉片可以抵御暴風雨的沖擊,降低風力侵蝕土壤的程度;土壤中下扎的龐大的根系也可以很好地固定土壤,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
1.4 調節氣候,利于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①林業技術的應用,可以使空氣中的碳平衡得到維持,改善空氣質量,調節氣候。可以說,林木是有效的吸碳器、儲碳庫。當前全球最大的威脅為氣候的異常變化,引發這一現象的關鍵因素在于二氧化碳等的含量過高,最為有效的固定碳的方法即為培育更多的林木資源。②林區內水分的蒸發量比無林區的地方大,因此林區內以及周邊空氣濕度大,對溫度等氣候因子可起到調節作用,進而降低周邊區域水蒸發量,避免了農作物等含水量的蒸發過快,對當地的降雨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③林業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逐步營建各區域的小型生態系統,這些小型的生態系統逐步形成大的生態網,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
2.1 溝坡和溝底位置建設防護林。有些溝坡區域斜率低、易塌方、沒有人為活動,可結合實際進行防護林工程的建設。在治理水土流失過程中,現代林業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減少溝坡水土侵害。需要注意的是,要結合實際進行侵蝕溝防護林的建設,可采取埋干、插條等方法。溝底防護林營造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地表徑流卷著泥沙進入到河道中引起堵塞,提高河道正常使用效率。溝底防護林的建設一定要選擇有較少流量的區域,株距控制在25 ~45 cm。溝底防護林營建適合選擇喬木、灌木作為樹種,對高處洪水的攔蓄有著積極的作用,減少對土壤的侵蝕。如果溝坡的角度超過35°,則可選擇封坡育草的方式,也可補植大苗,以提高溝坡上植被覆蓋率,降低雨水沖刷。
2.2 溝邊防蝕林建設。建設溝邊的防蝕林,其最主要功能是留住水。溝底防蝕林帶的建設地點一般選擇在有穩定的侵蝕溝,在溝岸1.5 m 左右的位置建設防蝕林,溝底防蝕林的設計長度一般在13 m 左右。為了更好地發揮防護的效果,防蝕林在營建之前,選擇適合當地氣候條件、有一定抗濕能力的樹種,采取混交的方式栽植,如灌木、喬木、草本植物等。
2.3 水流調節林的建設。有坡林地山坡上如果發生水土流失時,可建設水流調節林。一是可以減少地表徑流及土壤過于集中的情況,二是一定程度上阻礙坡上雨水的徑流,使地面更完全地接收地面降雨,及時滲透到地下成為地下水。由此可知,水流調節林技術的有效運用,可以更好地吸納及利用地面的雨水資源,但在營建林分時要科學設計。正常情況下,水流調節林長度一般是林帶的3 倍左右,長度以超過8 m 為好,但是不可過長,以免對附近農業耕種產生不利影響。水流調節林要想更好地發揮出調節及吸收自身水分的作用,需要建設復層林分,選擇高根系的灌木、大喬木營建林分,以更好地發揮出調節功能。
2.4 河堤河岸的防護林建設。土壤地表徑流是土壤侵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做好地表徑流的治理,減少水土流失。河堤河岸的防護林建設可使地表徑流的嚴重侵蝕得以緩解,通過建設防護林、培育各類林木,起到防風固土的效果,同時提高土壤內的水分含量。營建防護林要結合河堤河岸的寬度確定,在較狹窄的情況下可沿著河岸等進行防護林的營建,在較為平坦寬闊的情況下可選擇通風的區域進行林帶的營建。一般河堤部位防護林的營建,利于降低河流的速度,減少對河岸土壤的沖擊作用。
2.5 營造分水嶺防風林。在治理水土流失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地表徑流的治理,這就需要在地表徑流開始區域的附近加大治理力度。分水嶺的特點為氣溫多變、地勢高起突出,防護林的營建需要結合實際,盡量降低不利天氣的影響。分水嶺防風林在營建時,其長度的確定要結合山嶺脊的寬度,如山嶺脊上地勢平坦、寬闊,以基本農田居多,一般難以見到嚴重的土壤侵蝕現象,但是受到自然災害的幾率大,包括霜凍、降雨等,防風林的營建以農田防護林為好。
2.6 杉木造林。近些年,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高,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越來越關注,相應的很多林業技術措施得以快速發展。在土壤有腐蝕現象的區域,一種有效方法即為選擇杉木進行造林。在丘陵地帶、平地、立地條件差的區域,杉木的生長速度比其它林木高,且品質佳,可廣泛栽植,一是可以使水土腐蝕的現象得以有效的改善,二是可以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必要的林木資源,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