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琳
(黔西南州晴隆縣東觀街道中心學校 貴州 晴隆 561400)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開展古詩詞教學,能夠令小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并由對古詩詞的熱愛延伸到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樣不僅能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還能提升學生古文涵養與拓寬閱讀眼界,增強學生的文學底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當前,因受教師教育理念不合理、教學方法單一等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在古詩詞學習方面存在興趣不高的問題,古詩詞教學所呈現的效果不如人意,如此教師不僅無法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還會限制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小學語文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對古詩詞學習存在抵觸心理,不愿意參與課本知識學習。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學生自身的問題。小學生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主要以形象思維接受知識,理解外界事物。古詩詞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因為無法理解古詩詞內容而出現消極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不高。此外,學生學習經驗不足,無法為古詩詞學習活動開展提供經驗支持。在學習中學生會產生較多的挫敗感,失去古詩詞學習的興趣。第二,教師方面的問題。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比較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很少與學生互動,造成學生只能被動聽教師的講解,課堂主人公地位得不到保證。小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重要的參與者,通過與教師的互動,可以使學生真正理解古詩詞內容,并全身心參與到學習中。但是,教師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學生參與度不高的情況,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作者描述的意境,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學生真正地理解詩詞內容與作者的情感。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態度,樹立良好品質的重要階段。古詩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學習古人的優良品質,同時能夠使學生了解更多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無形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小學階段古詩詞學習,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朗讀的節奏、古詩詞中蘊含的意境與作者的情感。角色扮演方法的運用,將古詩詞學習的重點內容都涵蓋其中,能夠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古詩詞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形成初步的認識,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提供基礎保障。
以《出塞》為例,這篇古詩的作者是詩人王昌齡,是他出使西域時創作的作品,講述邊境地區戰火紛飛,希望國家有良將能打勝仗,讓人們過上和平安穩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假如自己生活在戰火不斷的時代,在出去學習或者工作的過程中,看到如此讓人難過的一面,內心會有怎樣的情感,是否也像詩人一樣,希望自己的國家可以勝利,從此不再受侵略者的威脅。為了增加角色扮演的真實性,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查找一段關于我國抗戰時期的影視資料,讓學生結合視頻內容進行思考,以此體會作者內心的情感,理解文章描述的主旨。
創設教學情境,教師要以教材中的古詩詞為基礎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走進古詩詞傳遞的意境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表達、分析研究,從而使古詩詞教學活動高效開展,達到活化學生思維,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的目的。體會古詩詞蘊含的情感和表達的思想,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與教學的古詩詞相關的插圖,引導他們進入古詩詞營造的情境當中,促使學生換位思考。
例如,在講解《詠柳》這首古詩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展示春天柳樹隨風舞動的Flash動畫,將學生帶入生機盎然的春日情境當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將抽象晦澀的古詩以具體形象的畫面呈現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激發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和深刻內涵。
“書讀百遍,而義自見。”古詩詞語言優美、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喜歡讀,甚至是迫不及待想讀。誦讀古詩詞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還能提升其理解力和記憶力,讓學生的心智和思維在“讀”中被激活,獲得啟迪和發展。當然,這種讀不是泛泛而讀,而是要求教師結合一定的目的去設計,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通詩句、讀懂詩意,通過反復朗讀,有助于學生對古詩詞內容進一步思考,加深對主旨的意會。讀到這一層還不夠,還要繼續讀,在把握主旨、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還要用讀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產生約束行為的內驅力,建構道德世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締造正確的品格信念。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要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與教學方法的創新,積極探索,不斷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由于古詩詞的語言精練,具有獨特的時代特色和創作背景,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古詩詞的第一反應是看不懂,無法理解知識。因此,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積極性較低,教學難度隨之增加。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鑒賞能力的提升,教師不能運用常規的方式,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教導學生,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古詩詞講究音美和意美,為了更好地展示古詩詞的這個特點,教師要對詩詞進行研究與探索,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從而對文章中的詩詞進行翻譯,讓學生可以對每一個字進行探索和研究,引導學生在古詩詞課堂中實現深度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古詩詞解析能力。
例如,在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時候,詩詞中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根據字面的意思可以直接地理解,學生也能更加地清楚意會。又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的時候,詩歌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更加體現了詩人與朋友間深厚的情感,可以加深學生對情誼的理解。與此同時,在翻譯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直譯的弊端,有些詩詞進行直譯后,句子不通順,情感的表達不到位,比如,在教學《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不知秋思落誰家”這一句的時候,直譯就沒有意譯更加突出情感內涵。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古詩詞的寫作背景和具體的語境展開分析,不能簡單地看詞語的意思,否則就會出現辭不達意的現象。意譯是指根據古詩詞的大意進行分析,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譯和分析。意譯的最大特點就是更加靈活和便利,翻譯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文字的位置和局勢進行變化。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保證學生在看懂和讀懂的基礎上提升文學素養,感受語言的魅力。
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一般會讓學生以記筆記的方式記錄學習的重點,了解古詩詞整體內容。由于學生學習經驗有限,無法保證筆記的完整性。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將古詩詞相關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同時能夠將學習內容變得更加簡潔,無形中提升古詩詞教學效果。與傳統的筆記記錄方式相比,思維導圖更加直觀,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可以快速了解相關的古詩詞知識,并且對自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直接的感受。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也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思維導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設計生動有趣的圖形,為理解古詩詞內容做好準備。
以《題西林壁》為例,進行這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古詩內容分解,使學生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完成古詩詞的學習。課堂上,與學生一同閱讀與翻譯古詩,了解古詩主要描述內容。當翻譯古詩后,引導學生將自己對古詩的理解進行表達,分析作者想要呈現怎樣的情感。在對古詩進行深入分析前,教師可以將提前準備好的思維導圖呈現出來。
德育價值觀的形成,僅僅靠有限的古詩詞課堂教學時間還遠遠不夠,教師還要設計好課后延展活動、創新踐行形式,在學與做結合中真正做到德育的融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還需開展扎實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古詩詞中德育的力量,這對于德育與古詩詞的有效結合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憫農》一課學習結束之后,教師開展了對學生一周食堂就餐“光盤行動”的調查,引導學生在“光盤行動”中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形成節糧愛糧的價值觀念。這種方法比教師單方面開展“珍惜糧食”的主題教育更加有效。根植于古詩詞文化,親身見證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勞,學生在思想上會有更大的觸動性,在“愛糧節糧”的行動感召下,價值觀念的形成一蹴而就,連帶著行動一起發生質的轉變,這就是古詩詞與德育結合的力量。多樣的課后活動也是融入德育價值觀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在課后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古詩詞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制作成讀書小報,在此過程中融入德育,優化德育效果;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古詩詞朗誦比賽,在吟誦交流中分享自己內化的德育價值觀;還可以開展古詩詞知識競賽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古詩詞的鑒賞能力。總之,豐富的古詩詞課后活動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幫助德育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有效融入。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古詩詞教學可為素質教育目標的落實奠定基礎,對學生全面發展、提升語文水平具有積極的推動與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重視古詩詞教學,采用多樣化的古詩詞教學策略,提升古詩詞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