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張掖市甘州區大成學校 甘肅 張掖 734000)
義務教育時期,地理教學是學生了解地理知識、形成地理技能的必修課程。它同樣具有著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性質。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讓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其中,同時樹立正確的環境觀。然而,面對該改革背景,使得教育理念、方式不斷進行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地理課程教學也表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初中地理教師怎樣進行教學改革也是現下急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下,初中地理教學也開始在這一背景下不斷改革。教學中通過融入先進的教學方式,利用動畫播放的方式,可以將課本內容詳細的講解出來,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將抽象的知識內容更加直觀的表現出來,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掌握好地理空間中的概念,學習地理知識時更有興趣,教學效率也能夠得到相應提高[1]。在初中階段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其直觀、清晰的特點下,將地理中的自然現象、空間分布、人文地理關系直觀的展現出來,這對提高整個教學效果來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該種教學方式具有著不可替代性,雖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是在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下,實際教學階段實際開發情況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尤其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明顯不足。
但從現階段發展情況來說,對于一般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年齡處于13-15歲間,處于該時期,大腦的發育情況雖然基本成熟,但是在接受比較抽象的問題時卻明顯存在著不足之處,對于眾多經驗型抽象思維來說,對于教學中內容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但是對于知識的理解思維還缺少成熟性,這是因為,初中生經驗不足,并沒有形成完善的辯證思維[2]。然而,由于地理知識具有著綜合性的特點,因此在這一特點下,對學生抽象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地理的研究并不是單獨存在的,不管是哪一個地理要素,它與其他要素間的聯系非常密切,同樣的也會互相影響。如果有一個要素發生了變化,那么必定會影響到其他因素的變化;另外,地理研究的對象具有著較強的空間性,其中涉及到了空間位置、分布、規律等情況,具有著較強的抽象性;地理知識中具有著比較強的動態性,而地理空間、時間都處于不斷變化的趨勢;地理現象眾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必要掌握好各個時間點和空間范圍中各個地理事物的聯系,提高學生地理抽象思維。
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學實踐活動是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制定的,為的就是讓初中生掌握、熟悉基礎性的地理知識,最終從中獲得相應的技能和方法,將自然環境、社會發展間存在的關系進行明確,以便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觀,保證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地理教材開始不斷更新,其中開始向著關注資源、人口、環境等方面問題轉變;越來越重視學生對地理問題的研究,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重視相關實踐;對于初中地理新教材來說,更加重視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強調學生學習必須要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地理課程為了能夠進一步的適應教學中的要求,開始對學生實行素質教育,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發展,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然而,在實際教學階段,還存在著眾多地理教師教學方式較為單一的模式,由于該課程原本就較為復雜,眾多知識點太過于偏向于概念以及詞匯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已經習慣了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反復的背誦下,學生只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學習,這樣必定會影響到教學的效率,也影響到了學生自由發揮的水平,這對培養學生地理素養來說并不利[3]。
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發揮著主體作用,而想要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就必須要重視學生,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保證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探究地理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創新地理教學模式。然而,現階段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性較差,該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地理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明顯不足,最終影響到了對學生積極性的培養;一方面因為教師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僅僅是背誦相關內容,并沒有實現自主學習探索,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效率產生了影響,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力度不足,直接對地理教學的實際效果產生了影響。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改改革的要求,另外,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學習效率低,而且自身思維也很難得到提高。基于此,教師要重視轉變自身的認識,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盡可能的保證改變這一教學模式。
3.1.1 翻轉教學,先學習再教學
在了解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時可知,基本上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對于課堂中所學的內容,也是利用課下做練習題的方式進行鞏固。相反的,對于先學習再教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按照學習的任務自行預習,這樣可以保證學生的更有目的性,在教師課堂教學中,可以就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入探究,保證了解到問題的解決方案。針對該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針對性的教學,整個地理課程教學效率也會明顯提高。
3.1.2 因材施教,盡可能實現分層教學
由于不同學生身心發展不同,因此在消化所學知識、認識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立足于實際情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為學生劃分小組,對于不同小組來說,設置的教學方式也存在著差異性。由于采取了分層教學,因此在評價學生整個學習情況時也存在著差異。因材施教教學法的應用,可以確保為不同學生提供差異性的學習方式,確保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從學習中有所收獲,達到學習中的目標[4]。
3.1.3 進行合作探究,進行小組互助學習
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當中的引導者,為學生創造出具有針對性以及有效性的教學指導,進而提高理想的教學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相應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地理學習當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新課改下,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屬于一種新型的方式,因此在將其運用到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時,有必要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即“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可以按照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采用分組的方式進行合作討論,保證將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在進行合作探究過程中,每位學生都可以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且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確保學生學習的熱情能夠被激發出來,保證整個效果得到提高。
初中地理課程教學的改革優化,需要緊緊圍繞初中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及自身學習水平展開,確保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確保所教地理知識都能夠被學生所吸收,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探究性,以及提高整個課堂的教學有效性。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也需要尤為關注,重視應用情境教學模式,激發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在探究學習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樣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能夠得到明顯的提高。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這樣下的課堂教學氛圍對學生接納所學知識有很大的優勢,在有興趣的驅使下必定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然后透過地理知識的現象,把握好其中的本質。
例如,在教學“地球的宇宙環境”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上課前搜集本節課所講內容的視頻資料,在課堂中先讓學生觀看視頻,引導學生了解到本節課中的重點,思考地球在宇宙中具有的特點。依托于視頻教學的方式,可以保證整堂課都具有良好的氛圍,不再是以前死氣沉沉的感覺,學生整個注意力都被視頻所吸引,那么在聽老師的講解時也會更容易接受,學習的也會更快。如此,在全面調動學生好奇心以后,才會促使他去學習,這樣才能了解到更多的地理知識,在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同時,對培養學生學科素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階段,必須要保證所教方法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情況,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促使學生能夠通過討論、交流的合作學習方法,有效的解決相應的地理問題,幫助學生能夠建立起科學的地理知識體系。將所學內容的核心點進行良好的把握,重視地理知識的學習,提高整個教學質量。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學科素養的融入,再根據學生發展特點,發展學生發散思維,加深學生的思考。新課改背景下,優化初中地理課堂時,尤其是需要重視優化教學環境、氛圍以及學習的方法,確保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可以自主的探究學習,經過教師引導可以不斷內化所學內容。
如,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地理知識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然后再進行引導,這樣可以拉近學生與地理知識間的距離,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模式。實際教學階段,教師可以聯系當前階段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例如,對于一些極端天氣來說,實際上離不開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此時教師在進行有效的引導下,可以讓學生對極端天氣和人們之間的聯系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消化本節內容。在這種教材內容聯系實際生活的方式下,可以真正意義上讓初中生更好的學習地理知識,這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來說具有著極大助力。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就是把握好該學科中的特點,緊密結合現階段教育的發展形勢,利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保證學生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同樣的引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思考。在實際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時,教師必須要緊緊圍繞著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在課堂中重視拓寬學生的研究視野,保證初中生可以有效的利用地理知識,讓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同樣的課堂教學效率也能夠得到明顯提高。作為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情況,根據具體問題進行探究,確保初中生能夠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5]。
例如,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所有的內容都是根據教材內容展開的,其中,在學習關于南北方存在的溫度差異時,思考怎樣的溫度會有利于農作物的生產,其對農業發展來說有著怎樣的關聯?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探究該問題。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該小組中的成員在學習能力上也存在著差異,這樣可以確保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合作學習階段,可以融入信息技術,避免從中查閱相關的資料,并展開深入探究,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利用自主合作的方式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搜集相關資料時,學生學習能力也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在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同時,還能提高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地理課程教學階段,對于眾多地理、知識來說都較為抽象,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僅僅利用單純的講述方式教學,那么必定很難激發出學生的想象力,最終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效果產生影響,所以,教師有必要根據信息網絡的方式,將地理知識利用網絡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可以對的地理知識有一個清晰的了解,保證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同樣的提高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質量。
如,在學習“海陸變遷”時,教師可以整體海陸變遷過程的資料,并且將搜集到的資料利用信息網絡的方式來獲得豐富的教學資源,制作出課件視頻,保證學生可以在大屏幕中觀察,最終了解到海陸變遷的過程,開發出教學資源,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能夠獲得較好的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下,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為學生創造出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初中地理教師由于缺乏對合作探究學習的認知,通常都是讓學生自由的,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沒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有效教學指導,最終導致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通過分析我們發現,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初中地理教師缺乏正確的認知與理解,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初中階段學生其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在學習當中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不能進行自主閱讀以及自主學習,因此,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對學習內容缺乏方向感以及針對性。教師應當注重這一現象,在學生的閱讀過程當中進行指導,高效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相關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水平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對于關鍵知識點的提取能力,引導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充分提高學生的閱讀欲望,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
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為學生體檢搜集一些有關學習內容的視頻、圖片、音頻等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究欲望。
最后,教師要在學生閱讀之前,整合相關的教材內容,為學生展示出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一些課外拓展,幫助學生開拓學習視野。
面對新課改的背景,初中地理教學改革本來就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離不開教師艱苦不懈的努力,師生間也需要進行良好的配合。經過師生、學校、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樣必定能夠打造出更加高效的課堂,學生也會處于一個良好的環境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