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石平 陳智瑋
(岷縣岷陽初級中學 甘肅 定西 748400)
傳統文化涵蓋著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也匯聚了各階段的社會觀念,在行為規范與傳統民俗中有所體現,同時也存在文學藝術中。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將歷史學科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成功挖掘并合理利用,成功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與日常歷史教學有效融合,實現傳統文化進一步滲透,在保證課堂教學多元發展的前提下,對優秀傳統文化做到大力傳承,也讓歷史課堂轉變為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延續的重要陣地。可見,對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相融合的策略進行探討是十分必要的,具有一定現實意識,可以推動學生探索興趣的持續激發,也讓課堂教學具有一定實效性,推動學生全方位健康發展。
在新課程改革大力推行前提下,核心素養的成功培養成為各階段教學改革主旋律。初中歷史教師帶著前瞻性思維,對歷史學科中潛在的育人價值充分挖掘,肩負起培養高素質與高水平人才的時代重任[1]。那么,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歷史課堂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動歷史教學觀念的全面革新,確保學生可以穩坐課堂主體位置,教師則是根據學生遇到的困難與具體需要進行針對性指導,做到生主師輔。教師借助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結合歷史發生事件,幫助學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形成與傳承價值。學生在歷史事件分析過程中,挖掘出傳統文化元素,獲得民族精神的形成,同時對歷史知識與歷史文化有充分理解。學生對歷史知識加以運用,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發展與時代變遷,帶著健全人格與正確觀念適應新時期的社會與成長環境,實現學生核心素養水平的持續發展。
在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人文情懷與社會責任是歷史學科素養中的重要部分。初中歷史教師會借助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引導學生帶著民族自豪感對傳統文化更加認可,帶著堅定信念捍衛國家尊嚴[2]。學生帶著家國情懷與歷史情感從內心燃起強國意識,獲得無盡的內驅動力去貢獻自身力量,懂得用學習與知識去強國,實現個人價值。初中歷史教師必須結合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需要對課堂教學大膽創新,依托教學理念徹底改變,借助新課標正確引導,加快歷史教學改革的整體步伐。在新課標中,初中歷史教師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潛在育人價值的處用,將其與歷史教學成功融合,大膽從不同角度對課堂教學持續優化,助推歷史課堂的創新與教育教學的持續發展,打造出綻放文化之花的多彩歷史課堂。
初中生的性格正在高速形成,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歷史學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對學生觀念形成與人格塑造有深遠影響[3]。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讓學生帶著做人的根本成長,獲得一定精神財富,在毫無痕跡的方式下增強文化底蘊并帶著愛國情懷參與各階段的學習。學生在接觸優秀傳統文化時,看到歷史長河中先烈們的付出與奉獻,培養學生國愛情懷。學生能夠珍惜學習時光,正確看待社會和諧與健康發展,能夠在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了解歷史人物所具有的人格,感受誠實正直與仁義博愛等優秀品格與習慣,在耳濡目染中獲得健全人格的成功塑造。學生可以在面對社會負面信息時明是非,借助多元分析與極高素養去辨善惡,形成理想化的人格,彰顯出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堂融合的重要價值。
在傳統思維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多是重視基礎知識的傳遞,教師利用多元教學方式去提升學生原有的歷史成績,希望學生能夠在每次考試中獲得較為滿意的成績。在該過程中,初中生接受到錯誤的指導,可能存在功利化問題,雖然可以運用學習工具完成歷史知識的記憶與歷史事件的理解[4]。學生并不能靜下心從不同角度對歷史事件深入分析,忽略歷史事件與歷史發展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與傳承,無法挖掘出事件中隱含的傳統文化內涵,缺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性。在此前提下,初中生面對多元文化與不同意識形態而產生好奇,過多使用學習工具去探索新的文化,無法對優秀傳統文化持續傳承,而是開始熱愛外國文化并付諸行動。學生沒有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重要價值,帶著不以為然的態度參與歷史知識學習,無法剔除多元文化中的糟粕,也影響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持續與有效傳承。
基于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力度持續加大,大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潛在育人價值有進一步理解,感受到文化滲透所具有的重要價值,能夠通過多元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巧妙并成功滲透至課堂教學部分環節。但少部分教師對于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方式并未做到靈活掌握,過多的重視滲透途徑的拓展與教學手段創新,未能對學生面對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事件時的真實體驗做到足夠重視,使得學生無法穩坐課堂主體位置,而是通過教師使用的新方法對基礎知識全面掌握,沒有對當中潛在文化元素成功挖掘。學生雖然能夠了解不同時期的文化發展情況,即缺少文化內涵的理解,并未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成功融合與大力傳承,暴露出學生情感體驗未被初中歷史教師重視的根本問題。
在初中生成長過程中,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可以說是遙遠和陌生,同時又有一種說不出的熟悉感。初中老師教師應從初中生成長角度入手,分析學生成長各階段的特點,了解學生在啟蒙教育中運用兒歌方式完成唐詩與三字經的記憶。在初中階段,教師可以在教材中傳遞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可以對喜歡的內容不斷探索,但始終未能對優秀傳統文化做到深入理解[5]。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時,不僅要保證學生知其然,還應要求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能夠知其所以然,從而才能運用正確途徑完成優秀傳統文化大力與持續傳承。在具體授課時,教師打造出具有啟發性的課堂,將學生潛在探索熱情與潛在能力全面激發,使得學生被歷史事件中革命前輩的奉獻所震撼,帶著堅定信念在新時期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巧妙地將審美、情感、文化、道德等教育成功融合,注重學生心理素質水平進一步提升,使得學生精神境界獲得有效培養并成功升華,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新的認識,通過多角度分析挖掘出不同傳統文化的內涵。
例如,在學習與“百家爭鳴”相關的歷史知識時,教師對信息技術加以利用,依托網絡資源的挖掘制作出小視頻或者圖文PPT,對學生原有知識進行有效拓展,依托課外歷史知識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寶貴經驗,對百家爭鳴中產生觀點全面分析。教師以孔子為例,鼓勵學生分享自身熟知的孔子名言,學生往往會結合語文知識挑選《論語》中的內容。教師此時引入老子提出的觀點,探討兩位歷史人物提出的不同觀點對現在的生活所帶來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學生能夠更為深入地接觸到優秀傳統文化,借助自身的分析與判斷能力挖掘出優秀傳統文化中潛在內涵。學生結合分析所得結果,感受文化對日常生活與成長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從而在啟發中獲得傳遞傳統文化的新思路。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需要通過知識傳遞與實踐活動確保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史學價值觀,獲得史學思想的成功培養。初中歷史教師不僅需要通過多元方式傳遞極具內涵的歷史知識,還需要基于教材進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讓教學呈現出多元性與豐富性。在具體的教學活動,教師應基于史學思想的傳遞與培養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實現學生所應具有的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師首先依托歷史故事完成知識導入,學生會對故事內容產生探索欲望。教師運用懸疑式的故事結局去吸引初中生,引導學生的深入探索與分析,學生會將探索方向放在歷史文化內容上。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會將史學知識、史學思想與優秀傳統文化有效連接。其次,教師在歷史故事介紹過程中保證其真實性與可探究性,運用準確的描述引起學生對史學內容的關注,從而帶著史學思想去分析歷史事件發生原因。最后,教師及時通過誘導與啟發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情境當中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真正含義。
例如,在學習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教師通過張騫的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學生意識到張騫外交活動能力極強,走遍歐洲并不斷傳遞中國文化。此時,教師又講述衛青如何攻打匈奴與漠北的故事,學生調動自身信息能力去收集與衛青與張騫相關的事跡,在歷史文化環境變化下掌握傳統文化含義。教師在課堂中完成歷史文化環境的講解,也幫助學生對當時背景做到進一步了解。學生可以站在多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新認識,憑借自身信息能力去分析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展全過程,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在經貿交往中的傳承與弘揚,讓歷史學習呈現出多元性與高效性。又比如,教師講述禹王亭的故事,播放出禹王廟博物館圖片,感受當時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為大禹感到驕傲,獲得民族精神的成功培養。教師還講述德州董子讀書臺的文化,帶領學生了解董仲舒,感受優秀傳統文化潛在的感染力,看到歷史是如何記錄與傳承優秀文化,獲得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也形成極高的人文素養。
在初中歷史教材中,教師需對國人藝術作品加以利用,借助書法、繪畫與建筑等不同內容吸引初中生,使得學生對藝術史發展產生興趣,為后續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埋下伏筆。因為,歷史作品當中均蘊含著不同時期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對當時文化的一種體現。所以,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對歷史文化作品品鑒活動的開展做到足夠重視,確保可以成功實現學生所應具有的文化素養的全面培養。教師會基于初中生審美的不同,鼓勵學生對書法或者繪畫等作品進行不同角度的品評。學生在鑒賞過程中,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在傳承,看到古人通過多種方式將觀點與情感展示,凸顯出不同的人格與有鮮明特色的品性。例如,歷史教師在歷史知識的傳遞過程中融入語文知識,引導學生對李白、杜甫、蘇軾等歷史人物作品進行鑒賞與對比,又展示出揚州八怪流傳的繪畫作品。學生對不同作品所具有的表達方式有所了解,從而融入歷史人物所在的歷史年代,對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深入分析,找到作品當中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內涵。又比如,教師在講述八國聯軍的相關內容時,通過影像資料讓學生看到珍貴的文化作品如何被破壞,感受《辛丑條約》的簽訂視為一種勒索與敲詐,增強學生民族歷史責任感,也讓學生看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重要性。學生結合史實完成論證,讓學識水平不斷提升,也使其文化素養水平邁上新高,可以看出歷史事件產生的各種影響,運用嚴謹的語言去傳遞自身觀點與感受。學生會結合歷史文化作品的鑒賞投入足夠精力去走進歷史,獲得文化修養水平持續提升。
在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課堂結合的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師從不同角度出發,意識到書本知識并不能滿足文化傳承的實際需要,必須大膽帶領學生走入第二課堂,將知識與文化內化于學生心中,厚植愛國情懷,增強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整體效果。具體而言,一是需要教師結合初中生的心理變化趨勢,帶領學生走入當地古跡或者遺址參觀。學生在感受山水之美時獲得愛國情感的升華。教師此時需要將歷史知識與實踐活動深度融合,通過直觀感受的增強夯實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基礎。例如,教師為確保學生能夠對紅軍長征內容有全新認識,展示出臘子口戰役的圖片或者小視頻。學生看到臘子口戰役全過程,了解慘烈狀況并受到震撼,激發出其內心的愛國熱情。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及時完成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使得學生基于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而主動參與傳統文化的學習,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強,確保在學生心中種下文化的種子。二是,初中歷史教師鼓勵學生在多元方式下進行交流與探討,分享自身真實體驗,逐步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教師把握好文化滲透契機,組織小組合作方式的探討活動,使得學生有足夠探討機會,在充裕時間中對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做到深入分析。學生將在思考中產生興趣,走入深層次的學習。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時,從文化角度去分析歷史人物的行為與歷史事件出現原因,同時也融入歷史情境,站在歷史時間點上去分析歷史事件,看到優秀傳統文化始終貫穿于其中,從而形成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并帶著傳承責任去運用與創新知識。
初中歷史教師考慮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有意識對教材內容進行及時補充,使得學生可以接觸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推動文化與歷史教學之間的深度融合。教師會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中醫的存在價值。但學生對中醫了解并不深入,教師則以中國出現得最早的藥物學《傷寒雜病論》為主題,鼓勵學生運用自身方式去收集相關的內容。學生在搜集過程中了解到陰陽五行,感受中醫文化的魅力。學生會在課下時間對所關注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全面了解,將傳統文化潛在價值有效挖掘,懂得在社會生活中對中醫這類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除此之外,初中歷史教師在講述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時,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使得學生對當時建筑思想的體現方式有所掌握,從政務與權力入手,感受社會如何才能和諧與穩步發展。學生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將優秀文化扎根于學生心中。教師還考慮到學生個性的發展需要,在對教學效果不斷提升的同時,鼓勵學生運用自身信息能力去了解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也可以將中西方文化加以對比,在深度思考與總結過程中,對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有正確把握。學生在課外知識的接觸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與文化觀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入解讀,帶著文化自信去成長。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從不同角度入手,結合初中生成長特點與思維特征,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分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尋找到傳統文化成功滲透的關鍵途徑,確保傳統文化的融入具有合理性與可行性,打造出新課標下高效化與多元化的歷史課堂。初中歷史教師帶著先進理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傳統文化對教學內容不斷豐富,借助歷史文化作品品鑒與課堂延伸等多種方式,打造出具有啟發性的高效課堂,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課堂之間的完美融合,推動學生在傳承文化的同時獲得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的綜合能力與人格品質,成長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