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會寧縣第六幼兒園 甘肅 會寧 730799)
音樂教育是兒童美育的主要部分,它能調動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因此,在現階段的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應發揮音樂的情感教化效果,為幼兒音樂欣賞水平的提升保駕護航。近年來,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這一理念開始走入各行各業,在“互聯網+教育”的進程中,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育模式積極涌現,為常規課堂教學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機會,給幼兒音樂教育帶來更為多樣、先進的音樂教育新思路。與此同時,在實際的幼兒音樂教學中,也涌現出了新的問題,為適應數字化教育的到來,教師需要在深層次對以往教學方法做出一種改變,使幼兒音樂課堂更加符合時代及幼兒的發展需求。
在幼兒音樂教育的進程中,優秀的教師資源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在現階段的幼兒園音樂教學中,仍舊存在著信息化教學資源短缺的問題。對于幼兒音樂教師來說,他們能夠獲取教學資源的途徑主要來自于互聯網,雖然互聯網上充斥著許多龐雜的教學資源,但卻出現了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1]。而國家教育資源服務平臺所提供的資源大都從小學開始起步,很難找到與幼兒園教學相適應的資源,這就導致了幼兒教師獲得教學資源的途徑受限。然而,在一些能夠找到與幼兒教育相關的網頁中,其中充斥的信息卻真假難辨,導致實際的質量得不到保障,反而增加了教師對資源進行甄別和選拔的壓力。此外,信息技術和音樂教育的融合,要求老師能夠起到潤滑劑的作業,而許多老師無法很好的運用計算機技術開展的課堂教學,最終導致教育資源無法在課堂中充分的發揮作用。
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也促使了各類新型教學模式的涌現。然而在實際的幼兒園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效果差,無法通過信息化課堂的開展有效培養幼兒的音樂素養。與此同時,自從多媒體技術課堂普及以后,老師不少地方都在使用多媒體播放器來播放歌曲,這些方法在實質上和過去的課堂上由教師示范演唱是相同的,只不過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已經從老師變成了電腦。而互聯網也不僅只是音樂的傳遞手段,它還能夠提供圖片、視頻等內容,以此來對幼兒產生多感官的刺激,這些能夠較好地引領孩子更深入地了解音樂的元素,卻沒有在課堂上得到教師的廣泛運用[2]。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也積極推動著幼兒園教育向著信息化的方向前進,然而這種變革也為幼兒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首先,教師缺乏將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進行有效結合的能力。大多數的幼兒教師對計算機技術的運用還停留在表層,沒有按照課程目的合理設置信息化的課堂環境,導致幼兒園的音樂課堂教學缺乏生動性;其次,由于一些教師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技能不足,且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更新,導致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很難在音樂課堂中得以展現,最終導致幼兒園音樂課堂教學質量不佳;最后,一些幼兒教師在音樂領域也存在著專業素養不足的現象,雖然現階段我國教師水平正在整體提升,但仍有一些教師的學歷達不到本科或研究生的水平,這就間接導致了他們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所能學到的專業技能有限,甚至還有一些教師未進行過專門的音樂學習,在課堂教學上對樂曲旋律的掌握不準,導致其缺乏對音樂藝術的審美教育的能力[3]。
幼兒園音樂教育是利用音樂培養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在教學中通過活潑、充滿趣味的方式,能夠使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常規的課堂中,老師往往只是采用示范表演的形式來教授兒童歌曲,在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下,既不能夠促進幼兒對于歌曲內容的理解,也無法有效調動幼兒參與音樂課堂的積極性。例如:在《小燕子》的教學中,如果教師還是以傳統教學模式為幼兒進行范唱,那么幼兒很難對歌詞中“小燕子,穿花衣”所展示出的畫面進行聯想。而當幼兒教師能夠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時,就可以將小燕子揮動翅膀的畫面栩栩如生的展現在幼兒的眼前,也可指導幼兒在觀看中學習《小燕子》的歌曲演唱及舞蹈動作。這種方式可以很大程度的表現歌曲中的畫面,給幼兒一種直觀的感覺。此外,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還把電子游戲和音樂教育課程加以結合,使孩子有效的投入到電子游戲中,投入到音樂教育課程中,在信息技術幫助下,能夠促使幼兒音樂表現能力的提升,把各種音樂節奏的快慢,以及音樂韻律變化都能夠更加具象化的用肢體表現出來。同時,幼兒在這種環境下學習音樂知識,其對于事物的觀察力也能夠得到提升,邏輯思維也得以合理的擴展,可以較好的調動孩子對于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音樂是一個涉及基礎理論、藝術鑒賞的內容。因此,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不僅僅要求孩子學會唱歌,更要求老師能夠更加系統地從音樂知識和鑒賞入手,讓孩子形成全面的音樂素養[4]。例如,在音樂教學中離不開樂器的輔助與加持,而當教師在帶領幼兒辨別演奏歌曲的樂器時,要使孩子對音樂有一種初步的了解,并且可以辨別不同音樂中的各種樂器,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中恰當的利用教育手段進行表現,這時候信息化音樂課堂的優點就表現出來了。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對各種的音樂加以劃分,并通過PPT 的方式在教學上加以呈現,使幼兒產生一種直觀的感覺。在播放音樂視頻的過程中,老師也會使用多媒體來播放樂器的音色,經過循環對比,使幼兒了解各種音樂中表現的各種聲音。除通過簡單的視頻給孩子介紹音樂基礎知識之外,信息技術也能夠提供生動的課堂教學。在教學活動中,老師能夠通過生動有趣的視頻、精彩絕倫的圖片給課堂教學添加趣味性,進而能夠使幼兒有更高的熱情參與音樂課堂。又如,在帶領幼兒欣賞歌曲《數鴨子》時,除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帶領幼兒進行唱、跳,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動畫,并在聆聽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猜測其中涉及到的樂器,在猜對后,獎勵幼兒一朵小紅花,這樣既能夠提升幼兒學習音樂的自信心,又能夠將歌曲中小鴨子游泳的畫面動態的展現在幼兒的眼前。
良好的音樂教學資源,對于幼兒園信息化音樂課堂的構建是至關重要的。隨著信息化教育發展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幼兒教師也開始重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并且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現階段,在大多數的幼兒園中都已經完成了多媒體設施的配備,在這種硬件條件逐漸完善的情況下,信息化音樂教學資源也應逐漸得到優化與完善。因此,幼兒園應積極構建信息化音樂教學資源平臺,鼓勵教師定期將自己的優秀教學案上傳至平臺中進行分享,同時,教師又可使用系統內的教學資源進行自制教案,使教學資源的使用更為快捷,信息的傳遞更為簡單。另一方面,幼兒園可以采取“以賽促研”的方式,引導老師能夠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幼兒音樂教育的現代化建設教育工作當中。同時,采用競賽的模式,也對能夠促進幼兒音樂課程的優秀教材的收集、統籌管理、共享利用、不斷創新,讓老師在教育資源獲得方面更為快捷。此外,各個地區的教師都可以利用互聯網加強溝通,讓最優質的幼兒教育資源實現共享與共建。
信息化音樂課堂不僅促進了教師隊伍專業化能力的提高,還有效的拓展了教育途徑,大大地充實了幼兒音樂教育的內涵。此外,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幼兒園可以利用互聯網開發幼兒教師的訓練課題、設計探究活動,有效增強老師在訓練活動中的參與度和責任心。比如,在教師“flash動畫的創作”培訓當中,活動組織者就可以采用網上直播的方式進行教學操作。首先,利用釘釘軟件發出了培訓文件,然后利用釘釘的視頻技術讓老師們不管身處在哪里都可以參加到視頻培訓當中,在訓練課程中老師能夠通過“發言”功能,進行提交問題或是和授課者進行互動。然后,當訓練內容完成之后,組織者還設計了探究任務“利用flash 制作一節音樂教學課程”。這種理論教學和實際研究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對于幼兒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此外,在幼兒音樂課程設置時,一旦出現了技術層面的難題,都能夠借助互聯網來尋求解決辦法,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和知乎的信息共享系統可以迅速、高效的處理課程設置上存在的難題,因而實現信息化音樂課堂的有效構建。
綜上所述,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度發展和普遍運用,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幼兒園音樂教學應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同時,作為音樂教師也應不斷強化自身的信息技術及專業技能,能夠以滿腔熱情投入到幼兒音樂教育工作中,并能夠在不斷的實踐中積極探索更加符合幼兒發展需求的教學方式,為幼兒園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