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杰
(莒南縣水土保持服務中心,山東 莒南 276600)
近年來,莒南縣區域綜合水價改革和跨行業水權交易已取得積極成效,全縣農業用水水權量為11349萬m3,正處于總結經驗、面上推廣、系統推進的關鍵時期。綜合改革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啟示,在深化水權水市場改革這篇大文章中,應堅持綜合改革,協調推進;堅持分區分類推進,加強面上推廣;積極創新管理體制,引導多方參與;加大財政投入,強化政策支持。目前,莒南縣已發放取水許可水量為17604萬m3,其中地表水15889萬m3,地下水1715萬m3,較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尚余地表水11518萬m3,地下水1163萬m3,較為充沛的水資源為開展水權交易奠定了重要基礎。
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長期存在嚴重制約縣域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用水指標短缺,地下水供需矛盾突出,用水計量設施老舊、跑冒滴漏現象嚴重,現狀用水需求亟待解決。
縣域灌區范圍內農田水利工程管護和用水管理等職責不明確,農田水利工程管護工作不到位,大、中型灌區及骨干工程以下渠系分布較為紛雜,新建、改擴建農田水利渠系工程尚未同步配套建設計量設施。
近年來,承接建設世界一流精品鋼鐵基地重任,一大批重大鋼鐵項目在莒南縣東部的臨港經濟開發區落地生根,全縣工業用水量猛增。據統計臨港區鋼鐵基地現狀工業用水量為2153.9萬m3,規劃年(2025年)用水需求將達到7997.8萬m3,翻了近4倍,綜合考慮地表水供水能力和再生水可供水量,用水缺口3331.2萬m3。
以開展區域綜合水價改革試點工作為契機,制定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的區域綜合水價,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1)成立領導小組,明晰改革路徑。成立由縣委常委、副縣長任組長,政協副主席任副組長,發改、水利、財政、住建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區域綜合水價改革領導小組,集中利用1個月時間深入全縣7處供水水源、4家供水公司調研,對供水生產經營情況進行成本測算,對企業用水價格變化和企業承受能力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明晰了“原水價格計入各用水企業供水基本成本,終端水價隨原水價格同步調整,通過一體化平臺對全縣地表水源進行管理”的改革路徑。
2)開展深入調研,明確改革方案。制定《莒南縣區域綜合水價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水價改革方向、目標任務、時間表和保障措施。制定出臺《莒南縣水資源綜合利用管理平臺建設方案》《莒南縣多水源平臺建設施工方案》《莒南縣供水價格調整方案》,明確了多水源平臺的建設內容、設備安裝、運行管理和水價調整的原則、方向等內容。
3)搭建管理平臺,實現統一監管。莒南縣水務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搭建了莒南縣水資源綜合利用管理平臺,在7處供水水源地建設水位、水質監測點,接入10個水廠的流量數據。2021年6月,平臺上線運行,通過生產監控、營業收費、水質化驗等6大功能模塊,對供水水源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配置、統一供水價格,供水水源從無序到有序、從粗放到精細、從低效到高效,極大提升了全縣水資源監管和供水保障能力。
4)深化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節水社會。通過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在灌區實施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末級渠系建設,完善農田灌排設施,用水協會自主管理所屬產權工程,健全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實現農業節水增效。積極推進節水型單位和節水型社區等創建工作,建成一批“制度完備、宣傳到位、設施完善、用水高效”的節水型單位和社區,加強公共機構日常節水管理,帶動全社會加強節水管理和技術改造,形成科學利用、合理開發的城市水資源管理體系,不斷提高節約用水管理水平。謀劃落實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項目,滿足企業用水需求,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生態示范區。
為解決新發展條件下的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矛盾,莒南縣積極爭取將跨行業水權交易試點納入全省重大改革事項,將農業灌區節約下來的水用于新增工業項目,在保證灌區正常用水權益的同時,為工業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和保障。
1)理清供需矛盾,明確改革主體。圍繞西部的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通過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5年的0.6291提升至2021年的0.6404,全縣農業灌溉節水量達763萬m3。
2)充分科學論證,抓住改革關鍵。莒南縣水利局先后組織人員到六安市、長沙縣等地學習水權交易工作經驗做法,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區實際的水權交易方案。2021年莒南縣水利局編制的《莒南縣—臨港區鋼鐵基地與陡山灌區水權交易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省專家評審,充分論證了水權交易的必要性,分析了受讓方取用水的合理性,轉讓方可交易水量,明確了交易主體及流程,確保全省首例跨行業水權交易工作高質高效推進。
3)盤活用水存量,釋放改革紅利。2021年山東省公共資源(國有產權)交易中心先后完成掛牌和交易工作,交易水量500萬m3,價格為0.1元/m3。莒南縣將農業灌區的水節約下來用于新增工業項目,在優先滿足農業灌溉用水、生產生活用水、下游生態環境用水的情況下,為工業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和保障,水權收益反哺灌區進行節水改造,增加節水動力,構建了“農業輔助工業、工業反哺農業”的良好格局,對莒南縣乃至臨沂市、山東省釋放改革活力、優化營商環境意義重大。
4)堅持源頭把關,深度節水控水。嚴格水資源論證,堅決否決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設項目,嚴格定額制度和節水評價開展情況,從源頭上把好水資源開發利用關。2022年配合行政審批局下達取水許可批復文件7份。計劃用水在年初由各取水戶上報年度用水計劃,莒南縣水利局根據上一年度取水戶用水量情況進行審批。2022年共下達非農業取水戶用水計劃97家,下達計劃用水量7101.68萬m3,計劃用水率達100%;下達公共管網用水戶41家,下達計劃用水量3091.8萬m3;下達農業取水戶用水計劃296家,下達計劃用水量9523.64萬m3。
5)制定實施辦法,健全工作機制。2022年,莒南縣立足進一步培育壯大水權市場,制定《莒南縣水權交易實施辦法(試行)》,不斷健全水權交易價格形成機制,強化水權交易市場監管,通過水權交易盤活用水存量、引導節水投入,促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的水資源支撐。根據莒南縣北城供水有限公司、莒南縣相邸灌區、大山灌區的水權交易申請,結合臨沂臨港水務公司、山東魯南水務發展有限公司用水需求和申請,組織專家對水權交易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審查,并在山東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完成農業轉工業、工業轉工業、農業轉生活水權交易,交易水量650萬m3。
莒南縣以水資源稅遠程在線監控管理試點工作為抓手,充分發揮信息化在水資源管理中的作用,探索“全面覆蓋、多方共享、節能增效”新模式,全面提升水資源監管能力和水平。
1)搭建平臺,數據共享。針對縣域面積大、用水戶分散、規模較小等實際,莒南縣先后分3次投入資金66萬元建設了水資源稅遠程在線監控平臺,安裝遠程計量水表67塊,實現取用水戶遠程監控全覆蓋。通過該平臺,可實現財政、稅務、水利部門三方數據共享,構建了“水利核準、納稅申報、稅務征收、聯合監管、信息共享”的水資源稅征管體制。
2)規范運營,高效治稅。日常監管工作中,對取水用戶進行嚴格分類,一戶一檔,分別建立水量核定臺賬,嚴格用水戶監管和工作流程,實現取用水戶計量監管計劃用水、水量核定和信息錄入、審核、批準全流程無縫銜接,提高了管理效率。目前,各納稅期水量核定率均達到100%。
3)倒逼技改,節能增效。由于精確核定用水量,應納稅額增加了,倒逼企業進行產業轉型和技術革新,改變原有“粗放式”用水模式。同時,通過對無證取水、超計劃用水納稅人嚴格按水源稅稅額標準執行3倍征收,有效加強了對違規取用水行為的打擊力度。2022年,莒南縣共處罰15家違規取用水戶,實現了應查盡查,對違規取用水行為形成有力震懾。目前,部分有條件的取用水企業已將原有地下水源轉換為地表水,并投資建設循環水設施,初步測算全縣工業行業每年節水80萬m3,水資源結構得到顯著優化。
用好用活市場機制、強化水資源行業監管,是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莒南縣將充分利用水權交易新模式促進水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優化配置水資源,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保障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現代化莒南提供堅實的水資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