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欣
中共西豐縣委黨校
過去,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是教條、僵化地抱著馬克思主義經典家對成熟形態社會主義的描述不放,機械、靜止地認為,只要具備了“公有制、按勞分配、無產階級專政、計劃經濟”這些制度方面的特征,就是標準的、合格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遭受挫折的原因,因為我們一直堅持傳統的社會主義理念,這種理念讓我們在挫折中總結經驗。鄧小平同志與那個時代的共產黨團體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思想,在改革開放及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將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加以總結,并且能夠在1992 年提出了其重要思想,在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消除兩極分化,最終的目標就是共同富裕,這也是社會主義認識境界的提升。
新的本質論,就是將生產力作為主要的發展目標,要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所以這一根本目標將成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就是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要不斷的調和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不融合的現象,而解決的方式不是通過階級斗爭來變革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要想讓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等各個環節都能夠相互融合與相互促進發展,必須通過改革來實現,這也是在當前的環境下,生產力必須與經濟政治體制之間的相互融合的前提基礎,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是推動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動力。這就突破了靠“抓革命、促生產”的階級斗爭動力論,科學地解決了社會主義發展動力問題。
過去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只是停留在靜態的模式上,把馬克思主義對成熟形態社會主義的描述,當作統一的、固定不變的模式,以為社會主義一經建立,便完事大吉,必然是馬克思主義揭示的那種成熟的社會主義,沒有把社會主義的建立與發展看作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對社會主義的不成熟性及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在現階段就用最終才能達到的目標作為標尺,來衡量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在新的時期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通過解放發展消滅等多個動詞來實現整個發展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是長期的、逐步的。社會主義不可能一經建立就是成熟的,要經過一個長期艱苦的奮斗和創業過程,才能由初級階段進入到成熟階段。這就沖破了靜止地看待社會主義,起點與終點不分的“左”的傳統觀念,以全新的視角來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
對于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進入社會主義后,本身必須經過一個特殊的“初級階段”,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家不曾預料的,而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的獨創。
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時代,歷史賦予他們的任務是從宏觀上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指明歷史前進的方向。中國共產黨產生于二十世紀兩種社會制度并存時代,它的任務是在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后,運用這些原理從微觀上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經歷的現實階段及具體發展過程。我們認識到自己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是,我們在按照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于是在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這一理論,它增添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不曾有過的新內容,從而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落后的生產力無法適應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以我們初期表現出了兩者之間突出的矛盾,社會主義理論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我們當時的主要任務還要解決左傾教條主義思想,黨脫離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實行了一系列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的激進政策,追求生產關系的公有層次,急于求成,以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很快就會完成,甚至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實現已不是什么遙遠的事情了。進入80年代。我們黨根據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生產關系不成熟、上層建筑不完善的特點,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這一理論整治了不切實際的狂想癥,沖破了社會主義建設速成論。認為我國現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從這一階段到改造完成需要上百年的時間,這也就是我們提出的基本路線,在最基本路線的基礎上,我們一定要堅持以政治經濟文化作為基礎進行改革開放,而且在深化改革的同時,必須抓住機遇,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大環境下推動與確保多種經濟的共同發展,這是我們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基本經濟制度。不受任何干擾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大力發展生產力,到本世紀中葉,才能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中級階段,社會主義才基本夠格。
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中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并存的制度,這種制度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突出表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我們指出了社會主義性質,我們將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不斷的深化改革,這也是這一階段的特征。其一,這一階段是我們不可越過的初級發展階段。從生產力水平看,是從手工半手工勞動占很大比重的農業國發展到現代化工業國的階段;從經濟運行方式看,是從自然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發展到高度商品化、市場化的階段;從國民素質看,是從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發展到科教文化比較發達的階段。簡言之,就物質基礎看,我們的物質并不發達,但依舊是社會主義。其二,這一階段是制度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階段。差不多從經濟體制看,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必須實行“兩主兩多”共存的基本制度,必須加快建立市場機制;從意識形態看,受國內外環境的制約,必須正視多種思想意識共存的基本現象,必須努力建設精神文明;從民主制度看,受舊社會制度的影響,必須承認人治與法治共存的事實,必須大力建設法治國家、簡言之,就社會關系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健全、不成熟的社會主義。其三,該階段是社會主義目的實現中的階段。從生產發展看,可獲得若干高速發展期,卻不能獲取速度與效益的完全統一;從行進過程看,可防止兩極分化,卻不能立刻廢止私有與剝削;從目標程度看,能實現共同富裕,卻不能實現完全的社會公平。簡言之,就根本目標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完美、不合格的社會主義。正是這些特征與現狀,決定了我們必須實行現行的體制、政策、制度,必然存在諸多社會問題,而不是回過頭去補資本主義的課,因此,這一理論沖破了社會主義制度倒退論。
1992 年之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是計劃經濟,其最主要的特點是高度集中,雖然其被看作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標志,但是卻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不能遵循市場的價值規律,完成經濟發展,所以阻礙了生產力的進步。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極大地促進了全黨的思想解放,十四大上提出了應當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并將這一思想形成相應的理論,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計劃經濟看作是束縛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從而帶來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的重大突破與創新。
在傳統生產經營的大環境下,商品經營者并不具備法人資格,他們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也沒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所有的權利歸屬政府。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企業有了制度創新,在這一思想的引導下,建立起了現代企業制度,并且擁有明確的產權和職責,在政企分開與科學管理相結合的前提下,建立起了現代企業制度,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企業開始實現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從原有的政府單方面主管的體制下解綁能夠給生產者和經營者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也使企業擁有了一定的權利和義務,并且成為自主經營和競爭的主體。這對政企不分、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的舊企業制度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計劃經濟的政治經濟大環境下,無法實現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生產和交換,所以其商品只能是一個名詞,其內核沒有表現出物質產品的流通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沒有實現最根本的經濟活動,所以在生產交流的過程中,商業和物資脫離了出來,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無法實現,包括消費者,生產資料,資本勞動力等多個方面的生產要素在新的商品經濟環境下實現了價值轉移,被使用消耗后,需要進入市場通過交換得到價值補償,否則再生產過程將會中斷,因此它們也是商品,必須建立包括資本及勞動力在內的完善的市場體系,允許各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這對舊的商品觀念是一個創新性的突破。
黨帶領全國人民一起實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要領,必須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江澤民同志以史為鑒,前瞻未來,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思想具有遠大的見解和眼光,成為黨建的重要指引。
在黨建的過程中,能夠與當前世界的先進生產力和文明緊密相連。江澤民同志在廣東提出三個代表談話時明確指出,21 世紀將是中國面貌和世界面貌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重要時期。所以黨建與世界經濟和格局的緊密結合是尋求發展的必然道路,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同時必然要與世界取得密切的聯系。這一理論和思路是黨建理論的深化。表現了其重要的意義:一是黨的自身建設必須適應外部世界變化。二是黨要經得起世界性大風大浪的考驗。黨的建設必須在復雜的世界大環境下自我鍛煉,而且在這種大環境和大趨勢下的自我建設,也是一種接受檢驗的過程。
在準確的把握社會基本矛盾規律和先進地的同時,不僅能推動社會歷史進程,還能考察和檢驗黨的先進性。“三個代表”不僅深化了黨的內涵,而且能夠從深層次的角度,對黨的先進性進行了分析。人類是依靠生產力的力量進步。“三個代表”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將生產力和工人階級政黨建設結合在一起進行黨建,這也說明先進的生產力與先進的黨是有機融合的,所以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匹配先進的生產力。先進的生產力在發展的過程中代表了先進的文化,也是人們意識形態的表現,所以說在經濟基礎建設的過程中,先進的生產力的發展也會受到意識形態的作用。人民群眾創造了世界歷史,同時也說明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這種認識與黨的先進性的傳統內涵即工人階級先鋒隊相比較,顯然將先進性內涵大大深化了。
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的光輝歷程。一百年櫛風沐雨,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開拓之魂;一百載上下求索,凝聚成中國共產黨的創新之魄。我們黨正是靠著“創新”這柄利劍,斬關奪隘,闖過血雨腥風;正是靠著“創新”這服良藥,根治頑疾,保持健康前行;正是靠著“創新”這個引擎,解放思想,沖破禁錮;正是靠著“創新”這枚核武,攻堅克難,破障犁冰;正是靠著“創新”這個法寶,永葆先進,勇立潮頭……
歷史雄辯地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中國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結合,不斷創新,才能真正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也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