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龍圖像為中國本土的傳統圖像,在被視為外來文化的早期佛教石窟中也有所體現。在石窟藝術中,龍圖像形態各異,其位置大多出現在佛龕龕楣,且較為統一地形成了“一體兩首”的形態。文章即從北魏時期石窟中的雙首龍龕楣圖像出發,在具體地域分布、圖像細節表現等方面探尋此中規律。
關鍵詞:北魏;佛教;石窟;龍圖像
在石窟藝術中,龍圖像的形態各異,如今學界對此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從各個石窟的特點出發,對同石窟中的龍圖像進行論述。胡同慶在《莫高窟早期龍圖像研究》中對莫高窟中龍圖像的雕刻和壁畫進行較為深入的解析與探討,并指出龍圖像作為一種祥瑞伴隨著佛進入佛教石窟。員小中在《云岡石窟中的龍形圖像》中將云岡石窟里的多種龍圖像進行較為詳盡的分類,并指出云岡石窟中的龍圖像是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交融的體現,也是鮮卑民族漢化的產物。葉梅在《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龍形象分析》中把目前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中所見的龍形象分為蛇形、人形、瑞獸形三種,并提出龜茲壁畫中的龍圖像應受到犍陀羅、中原地區的影響,且與龜茲本土的游牧文化有一定的關聯。由此可見,前人對石窟中龍圖像的研究較多,但均以各個石窟中出現的總體的龍圖像作為研究對象,并未從北魏時期石窟整體的角度進行統籌分析。為此,筆者收集了北魏時期各石窟中的龍圖像作比較研究,并嘗試從圖像特征形成的角度對石窟中的雙首龍龕楣進行探究。
北魏時期雙首龍的龕楣裝飾分布較為廣泛,在山西大同地區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地區的龍門古陽洞石窟、甘肅敦煌地區的莫高窟以及甘肅天水地區的麥積山石窟等石窟中均有出現。這類龕楣的裝飾圖像(圖1),一體兩首,龍身緊貼佛龕上緣,前半身通常有兩足,龍頭部分大多為正側面,頭部仰起,長獨角,尖長耳,厚眉龜眼,長吻短鼻,長上顎,咧嘴獠牙,成為勾勒佛龕形狀的一種結構性裝飾。
現筆者以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敦煌石窟為研究基礎,根據目前掌握的相關材料,對北魏時期的雙首龍龕楣裝飾,依據龍首的形態進行分類,并闡述各個類型的出現情況(見下表):
A型Ⅰ式的騰飛型龕楣雙首龍僅出現在云岡石窟中,且出現于云岡第二期中段的第5、6窟和第1、2窟,而在早于這四個石窟的云岡第7、8窟,窟中的明窗龍形裝飾是四足齊全的騰飛形態龍圖像(圖2-1)。兩條張牙舞爪的龍尾部相接,前半部龍身與回首騰飛型的龕楣雙首龍較為相似(圖2-2),扭身回首,前半身兩爪飛舞,后兩爪則是緊貼于身側。由此可以看出,A型Ⅰ式騰飛型龕楣雙首龍或許是明窗中騰飛雙龍裝飾的一種簡化,但由于在云岡第7、8兩窟中同時還有大量的A型Ⅱ式,即回首直立型龕楣雙首龍出現,所以無法明確佐證龕楣處的雙首龍圖像是由明窗中的兩條完整的龍形演化而來的。
在這些實例中,A型Ⅱ式即回首直立式雙首龍龕楣出現最多,且各個石窟的此類圖像形態較為相近(圖3),其頭部特征均為長獨角、尖耳、長上顎、咧嘴獠牙,龍前半身部位與腿關節上方有鬃毛形態的裝飾。據此,這些雙首龍龕楣圖像或許存在一定的粉本依據。
從龍門石窟中出現的A型Ⅲ式、A型Ⅳ式兩種龕楣龍首形態可以看出,龍門古陽洞與蓮花洞中的龕楣裝飾更加繁復。作為造像龕邊緣的雙首龍裝飾與龕楣上部裝飾產生“交互”,這或許與龍門北朝時期的鑿刻形式有關。龍門古陽洞中大多為有碑刻記事的獨立造像龕,工匠在建造獨立佛龕的過程中,相比云岡石窟這類大型的佛龕集合性建筑,更能在“小空間”內發揮創造性。
A型Ⅴ式無足型龕楣雙首龍,其出現時間與有足型的Ⅱ、Ⅲ、Ⅳ式差距較小,基本呈現交替出現的情況,筆者由此認為無足型雙首龍龕楣應是工匠在制作時造成的差異,并不具備系統的形態變化差異特征。
雙首龍龕楣中的C形龍首形態屬較為特殊的圖像類型,不少學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時將其簡單地歸類到“獸面”這一圖像定義中。對此,筆者認為,這一“獸面”圖像為龕楣雙首龍由側面轉向正面,即此正面“獸面”為側面常見雙首龍的變體。通過線描對比圖(圖4)觀察兩者的形態特征,眼、角、尖耳、咧嘴露牙等皆能一一對應。正面雙首龍還有一個比較顯眼的吐舌特征,這個特征在側面的龍首圖像中也有所體現。現存材料中,北魏時期的各個石窟中雙首龍龕楣裝飾均有損耗,如莫高窟第259窟(圖5-1)出現高浮雕龍首脫落的情況,僅可由其殘存形狀來推斷此為一回首形態的龍首,不見其細節。又由于圖片資料的限制,筆者依據目前所得無法準確辨別出所有的雙首龍龕楣圖像是否存在吐舌的情況,因此并未將吐舌這一形態特征作為以上圖像分類的依據。從面向墻體平面側面的角度觀察莫高窟第435窟龕楣右側(圖5-2),我們可以看到龍首口中有一長條狀凸起物,呈較深的紅色,與墻面背景顏色較為相似,其應為龍首口中吐出的舌頭。莫高窟第251窟中心塔柱西面的龕楣龍首(圖3-2)中,也隱約可見龍口中吐出長舌。另有云岡石窟第6窟南壁中層西側佛龕的騰飛型雙首龍龕楣,口中吐舌的形態較為顯著。此外,前述分型圖表中A型Ⅲ式龍門古陽洞中的口吐蓮花形龍首,其蓮花下的長莖稈或許是口中吐出長舌的一種變形。
北魏時期石窟分布廣泛,鑿造的時間也不盡相同,但即便在這樣的前提下,各石窟中的雙首龍圖像還是產生了較大的相似性,可見北魏時期形成了一種較為固定的龍圖像應用于石窟。從地域上看,河西地區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中的龍圖像與中原地區的龍圖像相似度較高,應是受到了中原地區龍圖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胡同慶.莫高窟早期龍圖像研究[J].敦煌研究,1988(01):9-17+114-116.
[2]員小中.云岡石窟中的龍形圖像[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03):50-54.
[3]葉梅.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龍形象探析[J].敦煌學輯刊,2017(03):168-177.
[4]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5]云岡石窟研究所.云岡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6]張兆莉.敦煌莫高窟北朝獸面圖像淺議[J].敦煌研究,2022(03):21-30.
[7]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中國石窟·云岡石窟[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8]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日本:株式會社平凡社,1991.
[9]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0]君岡主編;凌海成撰稿;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研究所,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編.佛國麥積山[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11]劉景龍.龍門二十品·北魏碑刻造像聚珍[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張晨靖(1997—),女,漢族,浙江舟山人。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美術學專業,研究方向:美術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