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從焚香習俗在時代發展中作用、文化的變遷,以及博山爐的造型、材質等角度出發,對古代熏香文化與漢代博山爐進行研究,分析熏香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博山爐與熏香文化的關系,認為博山爐是在歷史主流精神信仰和社會環境雙重影響下所產生的熏香器具,是熏香文化與漢代思想藝術結合的產物,將熏爐和熏香文化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關鍵詞:熏香;博山爐;歷史研究
一、焚香習俗與熏香文化
焚香習俗起源于上古時期的祭祀活動,通過燃燒草木來告祭天地,渴望得到神靈的幫助,祈求風調雨順、平安順遂。自商周以來,神仙思想興起,如《禮記·王制》中就對當時社會不同階層的祭拜對象和祭拜規制做了詳細的描述。《天香傳》載:“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焚香祭祀活動歷史悠久,許多焚香遺跡及其相關文物都曾在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現。《管子》一書記載上古時期自神農氏到人文初祖黃帝軒轅氏都曾通過封禪之舉以祭祀天地;《尚書》中記載了百寶香、千和香的使用對象及黃帝用香。自然界中的太陽、月亮、名山大川、大江大河,則常作為原始氏族社會的祭拜對象。在那個神治高于禮治的時代,鬼神觀念極為濃厚,后世出土的一件件文物無聲地訴說著那個時代的信仰與文明。
至商周晚期,以祈福消災、教化民眾、維護宗法制度為目的的廣泛祭祀活動,更進一步推動了焚香習俗的發展。到戰國時期,熏香已在豪門貴族間蔚然成風。由于諸侯國各王擁有龐大的財富與高貴的地位,窮其一生想達到的就是像神仙那樣長生不老,于是民間諸多方士為了迎合諸侯王成仙的想法,以求道尋仙名頭遍訪名山大川或海上島嶼去求取長生藥。這種思想在秦漢時期愈演愈烈,秦始皇派遣術士攜童男童女入海尋蓬萊仙島,尋覓長生不老之藥。隨著西漢張騫開拓絲綢之路,傅介子穩定鄯善,陳湯、甘延壽誅殺北匈奴單于清掃西域障礙,東漢班超“以夷制夷”掌控西域,西域商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暢通,西域與中原往來愈加頻繁,大量西域香料等特色商品持續流入。
漢代君主本著對長生不老、通達上天的執著追求,引領整個社會進入熏香求仙活動的急劇上升期。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軍事稱霸,西域各國朝貢之人紛至沓來,帶來各種異域商品,尤以各種香料為甚。加之大規模的求仙活動,促使上至帝王妃嬪下到文武百官都對熏香趨之若鶩。此時熏香不僅出現在祝禱求福佑的莊重場合,也開始慢慢滲透進貴族的日常生活之中,熏香也被認為是提升儀態風度和保養容貌的有效方法。據史料記載,漢武帝一生嗜香成癖,朝廷內外處處香霧繚繞,百官盛行上朝佩香。熏香之風不僅是禮敬天地神佛以求福佑的重典,更成為文人怡情養性的雅事。
二、博山爐的出現與使用
熏爐自誕生起便與熏香文化相伴相隨,能工巧匠文思才涌、技藝精絕,熏爐的演變逐漸由簡單走向復雜,由粗獷變得精致,由笨重轉為精巧,設計日漸奇巧,逐漸成為當時社會身份地位的象征與文化品位的標志。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漢代早期雖有熏爐這一熏香器物,但除卻功能類似外,其造型與博山爐有著較大的區別,燃燒的香料也大相徑庭。熏爐一般放置植物類香料,而博山爐通常使用濃縮的樹脂型香料。
據史料記載,博山爐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在劉歆所著的記錄西漢雜史的小說集《西京雜記》中提及“九層博山香爐”一詞;而提及博山爐為漢朝太子宮中所用香爐的則是《洞天清錄集》。據文物出土資料證明,博山爐最早約出現在西漢中期,現世的博山爐多出土于西漢王室墓葬或貴族墓葬之中,可見博山爐不僅是主人生前身份地位的象征,亦是故去后愛而不舍的明器。
漢代博山爐形制各異,有高有低,體型高的有長柄博山爐,比如出土于陜西興平漢武帝茂陵陽信長公主隨葬墓的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圖1)即為此種博山爐;體型矮小的則多數是豆型矮柄足香爐,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銅力士騎獸博山爐(圖2)、河北博物院滿城漢墓展廳中的錯金銅博山爐、騎獸人物銅博山爐,其中以后一種造型最為常見。
錯金銅博山爐(圖3)出土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被認為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山巒形香爐之一,代表著兩漢時期博山爐制作的最高工藝水平。其爐體分爐座、爐盤和爐蓋三部分,通高26厘米,分體單個鑄成后再鉚合而成。爐座上利用透雕手法設計出三條蛟龍,昂首騰出水面,以龍首托起爐盤,爐座上的波紋像被賦予了生命,緩緩流向小島。爐盤上部和爐蓋鑄有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山巒(圖4),點燃香料,燃燒的香霧從一個個隱于地勢起伏的小縫隙中綿延騰起,氤氳云霧之氣盤旋繚繞,恍若神仙幻境。數只調皮小猴或蹲坐,或騎于獸背嬉鬧,獵戶肩扛弓箭于山間追逐野獸打獵,幾叢樹木點綴山間,呈現出一幅秀美的自然風光圖,再現了栩栩如生的狩獵場面。
該錯金銅博山爐的設計者巧妙地設計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熏爐上的人物、動物、樹木用金絲錯出,與云紋相輔相成,凸顯生機盎然之景象。有史料稱,在西漢時期的都城長安,有技藝十分精妙的匠人能夠做出高達九層的博山香爐。此錯金銅博山爐雖然在制作工藝和構思水平方面達不到如此的精巧程度,但已堪稱漢代文物中數一數二的藝術珍品。
騎獸人物銅博山爐(圖5)為西漢時期文物,爐體底部設置一盤,使用時可在盤中盛水表征無垠仙海。當水汽上升,煙霧繚繞,博山在云霧間若隱若現,好像虛無縹緲的仙境。盤中心位置是一位騎著海獸的勇士,其身姿健壯,屈膝騎于獸身之上,一手按住海獸頸部,一手托起爐身,頗有力舉萬鈞之勢。爐蓋采用透雕工藝,上鑄重巒疊嶂、云霧繚繞,以及山云間猛虎撲羊、人獸相斗等場景;下鑄龍虎、朱雀、駱駝等禽獸及樹木云氣裝飾,層層雕琢而成,工藝精湛。整件器物鏤雕精細,將諸多景物濃縮于一爐,逼真地展現了人獸搏斗、馴服動物的場景,設計精妙。
三、兩漢時期博山爐的歷史與作用
兩漢早期的博山爐材質多為銅或青銅,常用鏤雕工藝表現山巒、云氣、人物、草木和鳥獸,輔以錯金銀手法用于裝飾,或整體采用鎏金、鎏銀工藝。作為漢代最具代表性的熏爐,其工藝材質、造型規則、裝飾紋飾或題材內容均承載著兩漢時期特殊的美學概念和審美原則。
博山爐的造型設計源自使用者的需求,當然這種需求不僅僅來源于實用層面,更多的是精神層面上的要求。較早期熏爐而言,博山爐的爐體腹腔變小,爐蓋更加尖聳,爐蓋上的空隙也變得細小,更具有隱蔽性。從設計理念上來看,其更多是對秦漢時期神仙信仰情結的延續。由于巍峨聳立又云霧環繞的高山充滿神秘色彩,常常被幻想居住著法力無邊的神仙,因此統治階級就通過模仿仙山的造型來寄托自己求仙問道的愿望。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工匠們不但在爐體造型上極力模仿主流思想的崇拜對象——海中仙山,還在細節紋飾上添加各種神獸、人物或抽象氛圍形象,以水波、云氣為裝飾紋樣,又將出煙孔多開于山勢曲折隱蔽之處,熏香時可見煙氣裊裊環繞于爐蓋,繚繞升騰,可同時聞香觀煙,從而使博山爐的藝術效果更加突出,更符合使用者的求仙心理。
博山爐作為古代室內燃香所用器具,爐腹較深且爐蓋尖而高聳,諸多細小煙孔零星分布于爐蓋之上。使用時把小塊香料放置爐中點燃,在香料慢慢陰燃過程中,煙氣透過爐蓋上隱蔽的小孔裊裊上升,彌漫散開,即可營造出高雅馥郁的氛圍。漢代博山爐也正是通過山形爐蓋、爐座的形制變化以及爐體的裝飾紋樣來體現其藝術水平的高低。
西漢早期的博山爐,制造工匠依據皇室或貴族階層的特殊需求做出極具針對性的構思設計,青銅或銅鎏金銀博山爐材質昂貴、紋飾復雜、設計精妙、靈動俊美、制造工藝要求高,一般只有皇室或豪門貴族才能夠擁有。這一時期的博山爐造型精美,極具觀賞價值,演變為凸顯擁有者地位、修養、品位的重要禮器。到了西漢晚期,隨著掌握這一制造工藝的匠人增多,仿造青銅博山爐造型功能而生的陶制博山爐大量出現,博山爐開始在社會底層出現。陶制博山爐形制簡化、做工粗糙、價格低廉、實用多于美感,因而成為普通階層的消費品。普通民眾逐漸開始用博山爐熏香來驅趕蚊蟲、除潮防霉、凈化空氣,博山爐的造型功能逐漸為民眾所了解。到了東漢,博山爐迅速普及,其間,青銅或銅鎏金博山爐逐漸減少,陶制博山爐占據主流市場。
博山爐這一香具,居于廟堂之高時可作為裝飾品,用在祭祀、宴飲或朝堂議事等重要禮儀場合則具有祭祀祝禱、祈福求瑞或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民間使用時則可作為實用品,在焚香熏衣、驅趕蚊蟲、抑菌除穢等日常生活起到一定作用。同時,由于其特殊形制更加適用于樹脂型香料,可以延緩香料的燃燒速度,延長燃燒時間,使香味慢慢散發,應用到醫療保健方面則可達到醒神益智、祛穢避疫、強身健體的功效。
博山爐的發展歷程,在兩漢時期達到巔峰。隨著歷史環境的變革,至魏晉唐時期佛教盛行,漢代風格博山爐慢慢湮沒,外形逐漸演變轉化為佛教用具;宋代博山爐雖又繁盛一時,但因歷史環境與兩漢時期大有不同,這個時期的博山爐在器型紋飾等方面發生較大變化,使其宗教化的神秘感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世俗化。它凝聚的不僅僅是這個時期能工巧匠們的高超技藝,更是反映了社會主流精神信仰的歷史變遷,把熏香文化和熏爐的演變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其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亦影響著后世熏爐的演變發展,可謂一朵思想藝術發展的瑰麗之花。
參考文獻:
[1]吳清.江南傳統文人香事[J].中國集體經濟,2016(17):14-19.
[2]劉芳.兩漢思想藝術發展之奇葩——博山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2(10):73-77.
[3]孫章峰.博山爐的興起與絲綢之路[J].華夏考古,2015(04):94-99+108.
[4]董迎迎.淺析漢代博山爐的文化內涵和生活功用[J].明日風尚,2019(08):163.
[5]袁立.漢代博山爐紋飾的創意表達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11):62-63.
[6]陳鈞鍇.中國古代博山爐的造型及演變[J].大舞臺,2014(09):254-256.
[7]劉紳玲.從博山爐看兩漢時期星象與仙境追求[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8):43-45.
[8]王旭.淺議兩漢和宋代博山爐的聯系以及各自的時代特點[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08):42-43.
作者簡介:
曹敬佩(1986—),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研究生,交通運輸與規劃管理專業,工程師,研究方向:博物館文物文化與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