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修
夏天到初秋的高溫,對身體的很多器官來說都是挑戰。空調對著脖子吹,大汗后猛喝冰飲料,用冷水沖腳,任由眼睛暴露在紫外線下……這些看似平常的行為,對我們的頸椎、心臟、眼睛等部位來說,卻是一種“虐待”。想要健健康康、舒舒服服地度過夏秋,以下幾個部位需要主人的格外呵護。
夏季一到,不少人會覺得脖子僵硬,稍微一低頭或是一轉身就痛。其實夏秋季是頸椎病的高發季節,比如天氣熱睡眠不穩、翻身次數多導致落枕,空調溫度過低或猛吹風扇使得頸部受涼,午休姿勢不良以及夏季喜歡冷水沖涼,等,都易引發頸椎病。尤其要注意的是,夏天在室內,許多人喜歡將空調溫度調低,或一直對著風扇吹,時間久了,部分人覺得脖子越來越酸脹、僵硬。這是因為頸部的血管和神經對低溫、風吹都很敏感,受涼后會使頸部肌肉緊張、僵硬、痙攣,軟組織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產生無菌性炎癥,導致頸椎病發作。
因此,夏天雖然炎熱,仍然要注意頸椎保暖,建議室內空調溫度不要低于25℃,肩背部不要直對著空調,也可在肩上搭個披肩。如果頸椎受涼后出現不適,用熱水袋或是把鹽袋放在微波爐里加熱后,敷在脖子上,對緩解頸部肌肉痙攣有好處。如果出現頸部長時間疼痛、手發麻等早期頸椎病變癥狀,應及時診治。
很多人知道寒從腳下生、養生先養腳的道理,卻較少知道肚臍也很怕著涼。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夏天若防護不當,比如長期待在空調房內,寒氣也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引起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若肚臍受風寒侵襲,女性還容易出現痛經。因此要呵護好肚臍,夏天也別穿太短的上衣,注意腰部和腹部保暖。若受涼后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可通過中醫護臍方法,即艾灸神闕穴(神闕穴位于臍窩正中),以溫陽散寒、健脾和胃,緩解不適。
夏天很多人喜歡把腳直接放在水龍頭下沖一沖,覺得涼爽。更有人認為冷水洗腳能促進腳部的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俗話說:寒從腳底起,腳掌皮膚溫度最低,極易受寒。一旦腳部受涼,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使抵抗力下降。此時,原來潛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就會乘虛而人,引起感冒等多種疾病。所以夏天也別讓腳受涼,做好腳部保暖。
冬天很多人都有睡前泡腳的好習慣,而夏天堅持熱水泡腳的人就少了。其實夏天也很適合泡腳。因為夏季暑濕之氣較重,脾最怕濕,濕氣阻滯在脾胃,就會出現沒胃口、愛犯困、疲勞、沒精神等表現。用溫熱水泡腳能刺激經絡,還有助于祛除暑濕,促進睡眠。泡腳時在足浴盆里加入祛暑濕的中藥,能取得更好效果。根據冬病夏治的原則,夏天如果能堅持泡腳,對冬天易發的疾病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炎熱的夏天,我們的心臟也很脆弱。高溫環境下,人體新陳代謝顯著加快,體表血管擴張,更多血液循環到體表。夏天人體出汗多,水分通過汗液大量蒸發,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出現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誘發心肌梗死。另外,夏季晝長夜短,天氣燥熱,人們容易失眠。睡眠不足會加重心血管負擔。夏季夜生活豐富,熬夜娛樂或加班、大汗后猛喝冰飲料、冷水洗澡等,都是心梗的危險因素。
夏天護好心臟,首先要調節情志,盡量要做到戒躁戒怒,通過各種怡情養神方法使自己心情平靜、愉悅。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等心血管病史的病人,應該按時服藥,每日監測血壓。還要注意的是,夏季天氣悶熱,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不宜過早起床晨練。居室要經常通風換氣,并注意溫度調節。室內溫度不宜驟升驟降,溫度的突然變化可使血管出現收縮及舒張,使血壓發生變化。
眼睛是我們人體非常脆弱的一個器官,夏天也容易受到紫外線的傷害。不過,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是日積月累的,可能在中短期內不易被察覺到。比如過多暴露在強紫外線下,有可能會使白內障發展更早、更快,長期的光線暴露也是黃斑變性的危險因素。在紫外線較強的炎炎夏日,別忘了眼睛也要做好防曬。陽光強烈時外出最好打傘,戶外活動時注意水面、沙灘、公路表面等反射光所帶來的紫外線傷害,佩戴有效抵擋紫外線的墨鏡,盡量避免雙眼被陽光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