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珊 陳慧琳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是具體的文化符號,更關乎文化生態穩定的整體性問題。當下,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緊迫性,而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蕪湖鐵畫也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和發展問題。為此,文章聚焦蕪湖鐵畫發展實際,從實地考察、理論探究、困境破解的邏輯思路出發,為蕪湖鐵畫的開拓、創新、發展提供三個維度的方法論建議。
關鍵詞:蕪湖鐵畫;非遺保護與傳承;路徑探析
蕪湖鐵畫源于民間手工藝,并兼具文化屬性、商業屬性和社會屬性。從時間的縱向角度看,蕪湖鐵畫發展歷史悠久、盛衰起伏、源遠流長;從內涵的橫向角度看,“始于技、成于藝、至于道”的蕪湖鐵畫凝聚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發展優勢明顯。要做好傳承與發展工作,必須緊扣其屬性特點,立足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的宏觀視野,辯證分析蕪湖鐵畫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策略。
一、行穩致遠:蕪湖鐵畫發展的積極現狀分析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方針政策指導下,蕪湖鐵畫市場漸漸回暖,發展形勢穩中向好,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蕪湖鐵畫發展內生動力增強
鐵畫在發明之初便從鐵花、鐵器等生活用品中獨立出來,偏重藝術性、審美性,而弱化實用性、功能性。為迎合大眾生活化的審美需要,鐵畫也進行了內在革新,如年輕一代崇尚“輕時尚”,即褪去繁瑣、深化個性的文化理念,傳統手工藝人便在鐵畫制作過程中化繁為簡,不僅將鐵畫主動融入生活用具(如筆筒、屏風、掛衣鉤等)之中,還更加關注文創產品的研發,推出更多年輕人喜愛的伴手禮等。
此外,近些年來鐵畫“跨界”合作的趨勢愈加強烈,如2021年,騰訊視頻攜手19位非遺大師,采用19項非遺技藝創作推出19種非遺作品,形成《中國非遺·穿越時空與你相遇》的非遺知識專題視頻。受邀對象、安徽省級鐵畫傳承人儲鐵藝將蕪湖鐵畫以電視劇《雪中悍刀行》作為靈感呈現,既為傳統鐵畫發展尋覓新的載體,又為爆款影視劇作品注入中國風韻。可以說,與時代相融的蕪湖鐵畫正努力實現“內生”,主動而為、進取有為,煥發出由內而外的創新光彩。
(二)政府牽頭引導成效顯著
作為安徽省蕪湖市的一張“文化名片”,蕪湖鐵畫的發展受到政府的殷切關注:2017年,《蕪湖鐵畫保護和發展條例》作為當地第一部地方性法規頒布實施,極大地推進了蕪湖鐵畫的規范化發展進程;2021年,第二屆蕪湖鐵畫保護和發展研討會成功舉辦,鐵畫界、文化藝術界共百余人參加,共商共討蕪湖鐵畫發展藍圖……自2017年起,蕪湖市財政每年拿出50萬元作為蕪湖鐵畫保護和發展專項基金,作用范圍包括組織鐵畫行業企業和個人參加宣傳活動、展覽展示活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專題研討會、傳承人培訓、鍛制技藝的搶救性及持續性采錄工作、鐵畫藝術創意設計大賽活動、鐵畫傳承人及高級工藝美術師傳授鐵畫技藝活動等。五年間,蕪湖市文化和旅游局、蕪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蕪湖市鐵畫協會開展多項工作。一方面,政府的牽頭引導為蕪湖鐵畫行業的整體發展方向提供科學指引;另一方面有利于整合全市有效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發揮各主體優勢最大化,擰緊各個“螺絲”。
(三)蕪湖鐵畫人才培養模式向外拓展
在國家大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方針政策指導下,安徽省政府提出了“職業教育徽文化傳承創新工程”,要求加強徽文化和非遺等特色專業建設,明確提出實施職業教育“徽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鼓勵職業教育參與“徽文化”及非遺相關的保護和傳承,著力推動傳統手工技藝的教育與傳承。蕪湖鐵畫第五代傳人儲金霞向筆者表示,當下蕪湖鐵畫的傳承有很多方式,包括師徒傳承、家族傳承,以前是崗位制傳承,現在還有階段性傳承,表現較為突出的有以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示范的地方高職院校“鐵畫班”開班授課、國家藝術基金蕪湖鐵畫藝術人才培養項目、非遺進中小學校園等,豐富多樣的傳承方式表現為向外擴展的圓環狀趨勢,輻射與影響范圍擴大,克服了原有的單線式傳承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向外拓展。
二、深入要害:蕪湖鐵畫發展的消極現狀分析
作為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蕪湖鐵畫在全球化浪潮中既有自身的發展個性,保有獨特的鍛造技藝亮點,也面臨著所有非遺的共性困境。由于抗風險能力較弱、市場競爭意識不強,蕪湖鐵畫在市場經濟中面臨著嚴峻考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歷“陣痛”。要為蕪湖鐵畫的發展克瓶頸、解難題,就必須深入要害、打準“七寸”。
(一)蕪湖鐵畫傳承人才缺乏
傳承近400年并進駐人民大會堂與大英博物館的蕪湖鐵畫,目前卻深陷人才流失嚴重和產業化步履蹣跚的窘境。其首要原因在于蕪湖鐵畫技藝學習回報周期長,難以留住人才。蕪湖鐵畫的制作需要高超的手藝技術和藝術審美,其絕大部分產品為純手工制作,現有的鐵畫匠人往往經歷數十年的磨煉才能真正掌握到鐵畫的精髓。蕪湖鐵畫傳承一般實行學徒制,由于技藝學習回報周期較長、鐵畫技藝要求較高,部分匠人缺乏耐性,在未度過前期漫長而枯燥的學徒生活就中途放棄,多數人甚至在開始前就產生了望而生畏的抵觸感,蕪湖鐵畫傳承缺乏后繼的年輕血液。此外,蕪湖鐵畫制作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較高,而短時間內的收入并不可觀,同時對于蕪湖鐵畫的資金支持整體而言仍較為不足,出于生計考慮,許多人不會選擇從事以蕪湖鐵畫為代表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從筆者與蕪湖儲氏鐵畫工藝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慶的交流情況來看,如今蕪湖鐵畫匠人年齡普遍較高,尋找年輕的高素質人才儼然已成為蕪湖鐵畫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二)蕪湖鐵畫市場魚龍混雜
首先,政府對蕪湖鐵畫市場的監管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當下蕪湖鐵畫質量參差不齊。蕪湖鐵畫大師尹福泉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蕪湖鐵畫的行業標準不夠完善,“入門門檻低,質量把關全靠自覺。”而許多鐵畫從業者過于重視經濟效益,將盈利放到第一位,忽視了社會影響等。這種做法,一是導致鐵畫質量參差不齊,無法展現出鐵畫真正的魅力,也不利于大眾對于鐵畫的了解和欣賞;二是許多商戶以次充好,牟取暴利,對于堅守工匠精神、堅持精益求精、純手工打造的鐵畫匠人而言,實為不公,打擊腳踏實地者的積極性;三是鐵畫市場競爭無序,企業間存在壓價現象。鐵畫由于本身成本比較高,價格相對較為昂貴,許多商戶為迎合市場需要,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采取惡性價格戰等形式低價傾銷、投機取巧,缺乏戰略思考,嚴重擾亂鐵畫市場競爭規律和秩序,究其原因是行業標準未得到充分完善導致的,不利于鐵畫的傳承和發展。
(三)鐵畫傳承方式與創新意識轉型尚未成熟
傳承方面,與傳統的崗位制、終身制相比,目前占主流的階段性傳承方式對非遺技術與文化的內核涉及有限。階段性傳承指的是一個階段一個師傅領著學,將技藝傳承“片段化”,多是幾年內的教學活動或短期的項目周期,學生起步晚,對鐵畫的認識更多浮于技藝層面,而缺少足夠的時間與接觸的機會以深入精神層面。同時,如“非遺進校園”作為當下一種備受青睞的教育活動,但也僅僅停留在作品展示、技藝表演、專家講座等形式之上,學習時間短、涉及內容少、展示方式單一、與學生距離遠,活動過后,學生得不到切實的啟發,其實際成效大打折扣。
創新方面,部分老手藝人固守傳統觀念,僅僅進行著鐵畫的復制工藝,不愿與時俱進,而是停留在山水花鳥之類的傳統題材上。在技藝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固化,缺少革新,加之“一對一,以舊帶新”的傳統傳承方式,師傅對學徒的技藝、思想、風格影響深遠,傳承展現出較強的模仿性,易使鐵畫傳承陷入內容陳舊、形式僵化及思想落后的桎梏,嚴重限制著蕪湖鐵畫傳承方式的發展與創新。
三、對癥下藥:蕪湖鐵畫發展對策
(一)實現政府、社會和鐵畫工作者的全面賦能
政府在資源整合、資金支持、方向引導上發揮重要作用;社會是加強非遺傳播,培育欣賞者、關注者和潛在從業者,擴大非遺保護的平臺基礎,能夠推動蕪湖鐵畫與互聯網、旅游等融合發展,促進其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和服務于現代生活;鐵畫工作者則是蕪湖鐵畫發展的內生動力,是蕪湖鐵畫得以維系和發展的根本紐帶。多方合力,具體可表現在以下方面:
政府層面,在經濟上應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如提供貸款。政策上需完善相關法律政策,重視版權保護,建立系統的制度;實現文旅部門主導,其他相關部門如發改委、教育局、文物局等協同的有序格局;加大科研力度,提高非遺技術;為非遺保護開發規劃方向,建立非遺傳承人保護制度;培養人才,為其提供發展平臺和提升空間;開展“幫陪模式”,吸取其他非遺技術傳承的先進經驗;吸引社會資源等;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加強非遺本身的宣傳與再創造,利用如虛擬技術、數字博物館等為其注入新活力。
社會層面,應加強文化建設,持續開展深入群眾的活動,如展覽、實地參觀等。
鐵畫工作者層面,一要明確主體地位,強化責任意識,提升技藝,探索現代化新路徑;二要協助劃定標準,避免技藝走向下滑,守住底線;三要加強行業培訓,同行間多溝通交流,同時積極學習其他非遺傳承的優秀經驗,努力推動其轉化為蕪湖鐵畫傳承的合理模式;四要深入學校,發揮學校培養的重要作用。
(二)推進調查研究深、實、細、準、效
李慶在交流中提到,近年來,他們非常關注國內外以蕪湖鐵畫為主題的專家課題和學生實踐,這些實踐調研通過不同角度認識蕪湖鐵畫,既融匯了不同學科的專業性,為蕪湖鐵畫科學發展建言獻策,又充分利用每一簇“星星之火”,推進蕪湖鐵畫傳播遍地開花。房琴是一名蕪湖籍旅美學者,前些年,他一直在從事與鐵畫相關的課題,帶領外國學生來蕪湖考察鐵畫,為增進中美兩國的文化交流、讓世界更多地了解蕪湖而努力。而鼓勵以蕪湖鐵畫為主題的調查研究,需實事求是、挖掘立意,無論是彰顯工匠精神還是提升文化自信,都需要鑒別并引導正能量的傳播,腳踏實地、細致入微、切實可行,使其真正成為經典。
(三)線上線下多維聯動推動經典保存
目前,鐵畫博物館內藏品數量近1500件,包括蕪湖鐵畫歷史展、蕪湖鐵畫藝術精品陳列和鐵畫藝術館。但我們在與講解員的交流中發現,該館線上線下宣傳出現斷層,即線上只有“皖事通”小程序的景點預約窗口和蕪湖市工藝美術廠有限責任公司官網,線下多以口碑相傳,宣傳力度弱,線上線下宣傳的互通路徑尚未得到有效聯通,大眾關注度低,日常人流量較少,豐富的館藏利用率低。同時,鐵畫作品也存在線上線下保存斷層的現象。目前,利用網絡平臺保存并宣傳文物、技藝的舉措進步斐然。鐵畫依托線下博物館儲存并展覽,這一傳統形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體系已日漸完善。然而,鐵畫經典聯動線上平臺加以保存這一方向的發展卻并不充分,主要表現為缺乏主題性較強的鐵畫虛擬博物館。與同類型文化產品線上展示效果相比,外界對蕪湖鐵畫的線上關注度微乎其微、蕪湖鐵畫線上音視頻作品展示質量不高等。跨出線上線下多維聯動的關鍵一步,在于善于利用“線上線下雙渠道優勢”系統、全面地記錄、詮釋蕪湖鐵畫的歷史、文化、藝術、品種、代表作品,特別是記載與傳承息息相關的制作技藝、材料、工具,以及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規律、人力資源的分布規律、傳統手工技藝的生產規律、營銷規律以及社會組織等,逐本溯源、保留本味,讓蕪湖鐵畫經典不僅能看得到、摸得到,還能突破時空局限。如此一來,才能讓蕪湖鐵畫保留永恒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柏永.百年“非遺”——蕪湖鐵畫負重前行[J].科學之友(A版),2010(01):50-51.
[2]馬莉,王榮才,朱米娜.非物質文化遺產蕪湖鐵畫鍛制技藝傳承和發展路徑[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20,22(06):62-66.
[3]褚力.論蕪湖鐵畫的藝術傳承與延伸[J].中國包裝,2011,31(09):25-28.
[4]謝紫璇,吳雙,高婷婷,易忠.論DIY在區域傳統工藝品中的文化傳承——以蕪湖鐵畫為例[J].山東工業技,2019(02):228+183.
[5] 戚良鵬,吳濤.蕪湖鐵畫 鐵打的丹青[J].環球人文地理,2015(03):94-103.
[6]許永莉,司玉蘭,徐丹.高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4):179-180.
[7]李雨恒.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9.
[8]沙良杰.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21):13-15.
作者簡介:
程珊(2001—),女,漢族,安徽蕪湖人。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陳慧琳(2002—),女,漢族,江西吉安人。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