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在歷史演變中形成文化積淀,具備了一套完善而成熟的工藝制作和材料體系。其以深厚的文化內涵為依托,將刀法運用于創作之上,意在刀先、以石傳情。南北朝的文藝理論家劉勰如此評價器道之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其真。”伴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提高,石雕藝術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哲學內涵。
閩南石敢當雕刻,由石獅形象演變而來。自古以來,人們認為“百獸之王”獅子的威猛能夠嚇阻邪魔妖怪、避邪招福。匠人們在雕刻石獅時,常發揮想象力,加上許多裝飾性、象征性的手法,使獅子的造型漸趨藝術化與中國化,現已成為閩南民間的一個特色,十分有趣。
文心雕石,相得益彰
溯源歷史,閩南石敢當最早源于泰山石敢當。隨著山東人的繁衍遷徙,石敢當的信俗也散播開來,并隨南遷入閩的人們在閩地發揚光大。如唐代大歷五年(770)的“石敢當”刻石,說明此俗至少于唐代就在福建流行。在閩南各地的村頭、道路、里巷的拐彎處或墻基上,豎一塊花崗巖的條石,上鐫“石敢當”三字,一些碑體的上額處還雕飾獅形、虎形首案圖形,以示鎮惡壓邪。
“寫物圖貌,蔚似雕畫。抑滯必揚,言曠無隘”,在雕刻過程中,筆者將石敢當的歷史意蘊之美與石雕的創作美學有機融合,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方寸石材之間表達無限光景。在這件《福祿壽喜財》當中,筆者以灰色為基調,以閩南風獅爺石敢當為主題,延續“福文化”,在石雕印章上呈現書法的“福祿壽喜財”五字,寓意“五福臨門”。作品色調柔和,質感溫潤,氣韻典雅,刀法細膩。雕刻方式章法雅妥,不拘舊制,不落窠臼。
人文眷注,內蘊美學
在石雕創作過程中,每個人的情感表現不一樣,因而呈現出的畫面感也不同。創作者應遵循自己的內心去刻畫,才能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刀法的運用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觀點,如此方能創作出屬于自己風格的作品。正所謂“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內容借助形式表現出來,意境在畫意中延展生發,從而達到內蘊生動的哲理境界。
閩南石敢當由風神、風獸之形象演變而來。在石雕藝術創作中,追求的應是形與質、情與理、意與境之間的和諧統一,是畫面中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結合。正如劉勰《文心雕龍》中所說的“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藝術的表達應是質樸而不粗野,曲折細致地描繪事物,真切地抒發怊悵之情。
由藝術生發的靈感,實為應外物觸發而感動,有感于外物而抒發吟詠思想感情,沒有不是自然而然的。當我們放眼漫長藝術史,石雕印章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石雕中的意境之美,是潛藏于作品之內,而又迥超作品內蘊的藝術美學。“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隱秀之間,是石雕創作的有余意之韻的生動寫實,也是韻者美之極的悠遠寫意。
林偉聰簡介
林偉聰(1984—),畢業于福州大學雕塑專業。一級/高級技師,現任福建省雕塑學會理事。作品《明天會更好》參加首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惠和杯”陶藝大賽。作品《神探——犬》入選福建省雕刻展。先后就職于魯班藝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廈門盛天鴻景觀藝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