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
1907年5月,一場隆重的落成典禮在大鮑島舉行,青島著名的同鄉組織——三江會館由此走上歷史的舞臺。
三江會館由浙江慈溪人周銳記經理周寶山、江蘇江都人丁敬記經理丁敬臣等發起成立,加入會館的多為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四省商人,因江蘇、安徽兩省在清代同屬江南省,故名三江會館。 ? ? 三江會館位于四方路10號,靠近四方路和芝罘路的交界處。它是一組中國古典式風格的建筑,采用軸線式布局手法,分內外院落,整組建筑采用青瓦粉墻對稱式布局,占地約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980平方米,磚木結構,是當時青島規模最大的一座會館。
三江會館的建筑風格與布局
青島開埠初期,大鮑島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商人擁入,該地區的建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發展商業是三江會館的重要目的,因此,會館選址在這樣一個商業繁榮發展的片區內。三江會館的成立,也昭示著這個片區乃至整個城市的商業活動達到了一個更高層次。而會館所附帶的各種服務于同鄉人士的文化、教育、醫療以及慈善事業等內容,也對這一片區以及青島的城市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與傾向歐洲建筑樣式的粵商不同,江南商人在大鮑島的建設活動中,顯示出一種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執著。三江會館充分顯現出江南建筑之特色,建筑外墻按照建筑法規的要求,以磚石砌筑,內部則采用傳統的中國院落式布局與木結構建筑樣式。會館臨芝罘路是一個大的影壁,兩側同中國衙門、廟宇一樣,有一對帶刁斗的高大旗桿。據1933年青島市工務局、1942年青島建設局的圖紙顯示,三江會館有三進院落。會館采用中國傳統的院落式布局,以規整、嚴謹的軸線對稱布置建筑。會館順應東高西低的街區地勢,坐東朝西,主入口位于西側芝罘路上,沿中軸線依次設置照壁、戲臺、議事廳和三江里沿濟寧路住宅樓,并于兩側配置廂房。
三江會館的地位與功能
近代中國的會館,根據其性質主要分為文人會館、商業會館和移民會館三種。
青島是一座移民城市,在這樣一座擁有大量移民的新興城市里,固有的經濟和政治勢力相對薄弱,移民與本土居民以及移民之間的矛盾相對突出,于是,地域相近的群體之間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組成會館。會館對外解決來自各方面的矛盾,對內整合,形成一定的凝聚力,互幫互助,因此,青島地區會館皆有移民會館的本質。其中,三江會館既有商業會館的營利目的,又有移民會館的服務功能。
三江會館是青島地區早期建立的三大同鄉組織之一,在青島地區的經濟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建立伊始,就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廣泛的影響在經濟領域奠定了重要的地位。三江會館與廣東會館、齊燕會館是當時青島地區幾大地緣商人勢力的代言人。
《膠澳志》稱“三館儼然商界之代表者”,足以說明三大會館在青島的經濟地位和影響力。1910年清政府頒布《商會簡明章程》,三大會館即呈報“膠澳總督”批準成立了“青島商務總會”,自此以后,三大會館和商務總會就成了青島“商界公益”“市政得失”的“集議而決”之地。
《青島市志》在介紹新中國成立前的慈善團體時,共介紹了四個影響較大的慈善團體,其中三個是會館,即齊燕會館、三江會館和廣東會館。會館和眾多同鄉會均具有扶貧濟困、賑災救荒的公益性功能。三江會館章程的第一條便提到該會館“以辦理同鄉公益事項,并聯絡鄉誼、交換智識、增進感情為宗旨”。
在傳統的慈善事業之外,會館還具有維護社會治安的功能。1946年10月,青島市警察局頒布《會館管理規則》規定,各同鄉組織都要對本組織的人員進行戶口調查,確定責任人,對其組織人員進行管理,并隨時與警察局聯系。這就為政府管理移民提供了便利,同鄉組織也起到管理移民的基層組織作用。同時,對于入青移民,同鄉組織會盡量予以安置,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會;在其穩定后,又通過自身所組織的慈善救濟活動,調解外來人口的糾紛和利益沖突,實現對外來人口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會館或同鄉組織在政治中的一種表現就是參與政府的相關決策。這種參與并不是說同鄉組織在某種意義上是政府組織,而是同鄉組織通過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通過其成員在政界的作用間接施加影響。三大會館與青島總商會聯合上書“膠澳總督”,要求允許孫中山訪問青島。此事遭到當局的百般阻撓,但以三大會館為首的中國人不屈不撓,終使孫中山在1912年9月28日得以成行,并在三江會館戲樓舉行了盛大歡迎儀式,孫中山在三江會館作了演講,之后又參觀了廣東會館并合影留念。孫中山蒞青使本地中國民眾受到極大鼓舞,愛國熱情愈加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