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琳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中小學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根據綱要,目前勞動課已歸入國家課程綜合實踐,使用青島市編寫的教材,以校為本具體實施。
在實施過程中,青島市基隆路小學認識到,僅僅使用教材、每周1節的課時不足以達成勞動教育培養目標,應積極探索勞動課程一體化建設,深挖勞動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再造勞動課程,架構起“文化”“項目”“活動”“評價”四位一體的勞動教育立體模式,賦能學生勞動素養,打好學生人生底色。
打造生活化的課程文化。立足學生年齡特點與家庭實際,自主創編設計45節勞動實踐項目課程,發布總課時量累計600余節,研發“線上學習勞動技能——線下進行勞動體驗——線上展示勞動成果”三步教學法。給學生營造生活性的課程文化,在學生生活的場所,隨處可見勞動文化,食堂內“餐盤擺放整齊”,大門外“我自立我能行”,衛生間“洗手七步講衛生”,教室內“服務崗位人人做”,教學樓“日常勞動場景榜樣”等,將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標語、圖畫可視化,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無處不在,勞動最光榮。
設置多維性的課程項目。在關注兒童的真實發展、個性需求的基礎上,以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及認識規律為起點,對綜合實踐課程進行統整。學校以每年十月為勞技節,組織學生分年級、分項目通過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理解和掌握一般的勞動技術,形成一定的勞動技能,并通過“勞動技能大比拼”對學習成果進行檢驗。
深化開放性的課程活動。勞動教育不僅在校園,還在家庭和社會,在學生生活的全部場所,學校將課程拓展,將課堂開放,將課時延長。學生每日參與家務勞動,每日做好自我管理,每月參加一次社會志愿者服務活動。為了走實過程和提升質量,學生人手一本活動手冊,記錄勞動過程,展現勞動風采;班級每月進行勞動專題微信分享。開啟“基隆充‘植計劃”——“澆”個朋友、“花”的天地、“植”此青綠、“植”得等待……鼓勵孩子們用勤勞小手為校園添綠色;開展為期2周的“勞動筑夢 強國有我”勞動實踐周主題項目式活動,衛生清掃、彩泥家具、清洗衣物、變廢為寶、手工扇子,培養多樣化的勞動技能,讓勞動浸潤學生生活;打造“勞育打卡地”,提升植物種植養護技能——沿用五樓空中花園、開辟學校后山為勞動實踐基地,使它們成為學生勞動的大課堂,賦能學生勞動素養,打好學生人生底色。
探索融通性的課程評價。勞動課程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評價呈現包括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評價方式不僅有利用評價手冊進行的自我評價、家長評價、伙伴評價和教師評價,還有比賽、展示、評比。學校創新設計《我是勞動小達人》勞動教育評價手冊,對學生的技能掌握進行過程性定量記錄。每個年級按照年齡特點設置的“勞動任務”推薦清單。六個年級、六份清單,清單里的ABC三級指標科學清晰、了然于心。21天好習慣打卡,更是詳盡到每月、每日,貫穿全學年,記錄下豐富的勞動實踐。勞動教育評價表從個人、同伴、老師、家長四個維度記錄一年的勞動收獲;光榮榜、積分榜、成果展,豐富而實用。
通過一系列舉措,每名同學都積極參與到了勞動實踐中。五年級的比賽是縫扣子,同學們一個個變身靈巧的小裁縫,小小的紐扣在一針針一線線的幫助下結結實實地縫在了小布料上。六年級的同學來到食堂大展身手,有的和面,有的搟皮,有的包,終于在大家的努力下,熱氣騰騰的餃子出鍋了。讓每個孩子都親自動手,體驗勞動的樂趣,品嘗到實踐的快樂,更讓孩子們感受到團結協作的魅力。
同時,我們還關注勞動情感的評價,每學期進行“翔宇之星”評比,愛勞動也成為“翔宇之星”標準之一。主動學習勞動技能,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堅持每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認真完成值日任務,主動承擔班集體其他勞動任務;熱愛勞動,尊重每一位勞動者,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做到這一些,就可以成為“翔宇之星”。勞動成為學生認知中重要的內容和美好的品德。
勞動教育的最高價值就是鑄魂育人。我們將以課程驅動勞動教育的高質量實施,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在規范的基礎上遵循發展規律,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的培養要求,全面提高學生勞動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