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同志:來信收到……”1982年的一天,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劉炎端坐在辦公室里寫下一封回信。在他的右手邊,堆放著這一段時間紫金山天文臺收到的近200封來信。
這些信來自全國各地,但都報告著同一個奇異天象:1982年6月18日晚上10時左右,離北方地平線不遠處出現一顆“亮星”,幾分鐘后突然爆炸似的突變,眨眼間變成一個耀眼的白色光團,并很快成為一個光環,最大時幾乎占滿北側半個天空。隨后光環又逐漸縮小、變暗,到當晚10時50分左右全部消失。當時,從黑龍江至江蘇的數十萬人看到了這一奇景,有關這個現象是極光、震兆或是外星人的猜測沸沸揚揚,不一而足。
在研究了這些來信后,劉炎得出一個結論,并寫在回信中:“今年6月18日22時5分開始出現的‘奇特天象可能是人造空間飛行器造成。這個飛行器飛行在1000多公里的高空。它一面飛行,一面旋轉,同時還噴出氣體和固體小顆粒,形成一團霧狀發光體,中間有一顆小亮星。當飛行器停止噴射物質后,原來旋轉噴射的氣體塵埃繼續向外擴散,形成愈來愈大的白環圈……”在寫完落款“紫金山天文臺信訪組”后,劉炎檢查了一下信件,交給天文臺相關部門打字、油印,之后還要去辦公室申請蓋章,申領近200個信封,把信件一一裝入其中,寫地址、封信件,再投遞出去。
當年,每次一出現奇異天象,紫金山天文臺就會收到大量群眾來信,給目擊者的回函幾乎都出自劉炎之手。據劉炎估計,自己至少寫過2000封回信。
熱潮和研究
1943年,劉炎出生在江蘇海門,6歲時隨父母遷居上海董家渡。在敬業中學上高中時,他偶爾從同學那里看到一本《少年天文學家》,從那時起,他就夢想成為一個天文學家。1960年,劉炎順利考入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后進入紫金山天文臺工作。1981年的一天,劉炎被天文臺同事王思潮拉著一起接待了幾位武漢大學的學生,見面才知道,這些學生代表的是“中國UFO愛好者聯絡處”。
1978年11月,《人民日報》發表《UFO——一個不解的“世界之謎”》,將UFO概念介紹到國內。從那之后,UFO在民間形成了熱潮。1979年9月,中國UFO早期活躍人物在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成立了“中國UFO愛好者聯絡處”,1980年5月1日改組為中國UFO研究會。此后數年,全國50多個民間研究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那次會面是劉炎第一次認真了解“7·24”UFO事件。1981年7月24日晚10時40分左右,我國西部的甘肅、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數百萬人目擊到一個奇異事件——天空中出現了一個壯觀的螺旋狀發光飛行物,一邊旋轉,一邊由東向西緩緩飛行。
當時,國內有年輕天文工作人員提出,這是仙后座流星雨的流星體接近地球時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天象。這種說法又被許多媒體廣為報道,幾乎成了一種定論。這也引起了天文學界關注,很多專家認為這不可能是流星體所產生的特殊天象。
在同事們的鼓勵下,劉炎對“7·24”UFO事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研究,根據許多高質量的目擊報告,他估算了飛行物的高度、大小、飛行路線和速度等基本參數,認為事件中的現象很可能是由人造空間飛行器所產生的,其高度為650公里上下。這些計算分析的結果發表在《天文愛好者》雜志上,成了劉炎撰寫的第一篇UFO分析文章。
1980年代,類似的光環狀、螺旋狀發光體的飛行物頻頻出現在北方夜空中,引發了廣大公眾的關注,雪花般的信件寄到紫金山天文臺。鑒于劉炎對“7·24”UFO事件的解答,此后臺里凡是有類似的群眾來信,就自然而然地轉給了劉炎。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劉炎曾經遇到過很多現在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當時卻能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一時間以訛傳訛、真假難辨。1988年時,劉炎曾經收到一份甘肅張掖一個青年寄來的報告,自稱1985年4月10日午夜時看見了一個碟子狀飛行物,忽然向他射來一道白光,他便失去了知覺,接著就被兩個綠色小矮人劫持到了飛碟中,洋洋灑灑寫了萬余言。“我當時就認為其間的疑點極多,編造的痕跡太濃,所以就把報告退還給他了。”對于這類過于離譜的案例,劉炎的態度很明確。
到1980年代末期,類似的事件不絕于耳。劉炎認為,這與中國UFO研究走過一條彎路有關。1988年,中國UFO研究會接受氣功科學研究會的邀請,成為其二級學會。此后在一些UFO的討論會議上,氣功師和特異功能者還會當眾表演。在1990年代以后,劉炎對參加UFO相關會議愈發謹慎。
“我一直認為必須運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和成果來研究UFO之謎,一般是力圖用合乎物理規律的自然或人工現象去作探討和解釋,如果發現觀測資料不足或者另有疑點,就暫且擱置一旁,‘立此存疑,待日后出現新的報告或依據時再作進一步分析探討,或者‘多案并合,尋找共同的規律或原因。”劉炎談起他對于UFO研究的基本態度。
真相和求知
經歷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如今UFO研究逐漸歸于沉寂。“很多年沒有人來信報告UFO現象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主任張旸說。就算在網絡上,網友們報告的重大UFO事件也越來越少。
最近一次引發眾人關注的UFO事件還是在2011年。2011年8月20日晚上9時左右,有多架飛經上海的航班機組人員稱目擊天空中出現奇異的不明光團,北京、山西、內蒙古等地也先后有目擊者在地面觀測到同一現象,親眼目擊的航班機長稱“比月亮要大幾百倍”。
2011年8月下旬,在上海和北京兩次UFO事件研討會上,劉炎根據目擊者拍攝的多幅照片和相關報告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不明光團可能來自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以西200公里左右。“這次的UFO與1982年6月18日的夜空光團現象十分相似,甚至可歸為同一類,就是人類的空間飛行器現象。”在報告中,劉炎作了判斷。
此種現象自1980年代以來曾多次出現,多年的案例分析讓劉炎對自己的判斷更加自信。“過去這么多年,我已經計算過很多次。”劉炎說,對于發生在100千米以上的種種螺旋狀、圓弧狀、喇叭狀、彈簧狀等UFO,都可以用高空人工飛行器所產生的現象解釋,這是被拋離的尾級火箭在施放剩余燃料時所形成的余跡。從這個角度看,UFO事件的逐漸減少與更豐富的數據和更開放的信息不無關系。
科技的進步也讓真相更容易顯露。多年以前,王思潮曾經呼吁應當建立一個UFO快速觀測網,一旦出現重要的UFO事件,網友可以迅速用短信、電話、微博群發通告給不同地點的觀測者。當時,劉炎覺得這個想法雖然很好,但不太能實現。但現在,能覆蓋整個天空的全天廣域相機的成本已經很低,何況人人都有手機,UFO現象很容易被拍到。再一分析,無外乎飛機、氣球、風箏、火流星、火箭等,神秘感瞬間消失。
那么現在,我們還應該相信有外星人嗎?前幾年,劉炎翻譯了英國著名天文科普作家斯蒂芬·韋伯所著的《如果有外星人,他們在哪?》一書。這本書的基本觀點是,迄今為止,我們還未發現來自外星智慧生命的絲毫痕跡,在宇宙中,我們地球人這種高級生命很可能是孤獨的。但這一觀點,劉炎還沒有告訴他的孫子。劉炎的孫子今年10歲,對外星人很感興趣。“尋找外星人是人類求知欲的表現,我不能打擊他的積極性。”劉炎頓了頓說,“所有的生物為了生存都必須要探索和了解自己周圍的環境,這就產生了好奇心,產生了求知欲。對于人類來說,這就是進步的動力。”
(摘自《解放日報》陳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