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軍 胡昕文
摘要:為更好發現有社會意義和市場價值的設計創新點。通過分析事、物系統要素之間的關系,調整關系網中各節點,并科學合理地重新架構,使其友好、良性、高效地運轉。以此映射到設計方法的探索。得到事物系統要素之間“關系網”的設計思維方法。該設計思維和創新方法,對于發現有價值的、真實的用戶需求,提出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豐富產品開發思路,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設計 關系 思維方式 元素 梳理與重構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3-0108-04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discover design innovations with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market valu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nts and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physical system,combining the nodes in the overall network of the theory,and scientifically combining the new structure of the theory,it can make its friends operate in a good,benign and efficient manner. This is mapped to the exploration of design methods. Design thinking method to obtain the"relationship network" between the elements of the system of things. This design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method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discovering valuable and real user needs,proposing innovative solutions,and enriching product development ideas.
Keywords:Design Relationship Way of thinking Elements Combing and reconstruction
地球上各式各樣的生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與其他的生物保持著密切的關系。“關系”中包含著食物鏈式的直接關系,也有著因草本植物生產者減少導致最高食肉動物滅絕的非直接關系。
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各種因素之間也保持著平衡的關系。以學校、課外培訓機構和學生為例。國家從教育制度上進行“設計”,提出雙減政策,平衡學習與休息時間的關系,也平衡了校內學習與校外培訓機構之間的關系。
“設計”作為人類社會探索目標和解決問題,促進發展的活動。對于整個人類社會和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各種“關系”尤為關注,人類的設計活動在不斷調整關系架構或優化關系要素,保持關系的穩定和良性運轉。人類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會不斷地改變關系架構和優化關系中的要素,因此,本研究提出“設計”的關系,即設計要針對人類社會生活形態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關系”的設計,既是研究后更加合理地架構關系和優化要素,將梳理和協調關系作為產品設計創新的視角和方法。
(一)自然界物種之間的緊密關系
三江源地區是全球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20世紀70、80和90年代由于過度捕獵黑狼,造成狼群數量銳減,藏羚羊群數量增加,加劇了三江源地區植被消耗,間接使三江源地區的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如圖1)。導致三江源生態的整體萎縮和退化,嚴重影響了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安全。

從三江源生態系統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生態系統的長期演化,通過自然選擇和生態適應,各種生物占據了相應的生態位,相互協調,相互依存,與非生物環境一起發揮作用形成了結構完整,功能完整的緊密的自然關系。因此,生物關系要素越多樣化,生態結構也就越穩定,進一步說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系統中元素的多樣性以及它們之間關系架構的合理性和要素之間的作用平衡有關。
(二)人類社會之間的緊密關系
1.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與其他生物一樣,和自然界保持著密切的關系。自然界的各要素之間保持著平衡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不應該隨意打破這個平衡,一旦打破,各種極端的自然災害隨之而來。人類社會經過漫長的摸索,找尋到和自然保持良好關系的生存法測,生活中使用的公歷、農歷、24節氣等,就是人類社會適應自然的生存法則。“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等諸多論述,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強調了人生于天地間、得天地滋養,行事自然有度的人與自然[1]之間的聯系。
2.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系:人類社會生活形態中也存在著各種關系,如農村與城市、醫院與病人、車輛與道路和停車場等,這些要素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而每個要素的變化都可能會影響關系之間的和諧穩定。
私家車的需求增多使汽車數量逐年上升,平面車庫的停車位數量與停車方式無法滿足停車需求,導致城市交通擁堵等問題出現(如圖2)。因此,解決停車需求向解決秩序混亂需求轉變,平面車庫也向立體車庫的形式轉變。

2.關聯——手機、平板、筆記本之間功能元素互補的關系創新
(1)研究關系: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作為便攜式的個人終端設備,為人們的移動生活提供了便利。盡管功能和用途上各有優勢,但它們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和不協調的問題。
首先,功能分散導致用戶需要攜帶多個設備以滿足不同需求。其次,由于技術發展和市場競爭,廠商傾向在一個設備上集成更多功能和應用,功能疊加導致產品界面復雜、用戶體驗繁瑣。此外,單個個人終端設備的功能在某些方面不夠強大或完善。例如,雖然筆記本電腦在生產力方面表現出色,但其便攜性和觸摸屏交互性能不如平板電腦等。這些限制使得用戶不得不在不同的場景中切換和選擇不同的設備,影響了工作效率和用戶體驗。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對個人終端設備間“關系”進行重新設計和整合,以提供更協調和高效的功能,減少攜帶負擔和提高工作效率。
(2)梳理關系:深入研究發現,三者共同擁有許多硬件設施,如攝像頭、屏幕、處理器和音響等。此外,三者還可以共享同一網絡應用軟件。基于這些發現,一個關鍵的研究重點是探索如何利用這些共享設施,以增強功能或減少重復功能,并通過設備之間的關聯實現共同使用。
互聯設施的共享實現功能互補。例如,將攝像頭共享,實現更多的應用場景,如視頻會議等。共享音響設施,可以在任一設備上享受高質量的音頻體驗。利用共享的屏幕和處理器資源,可以實現跨設備的數據同步和協同處理,提高工作效率。
減少重復功能并在其中一種設備上保留,可以簡化用戶操作和降低設備復雜度。例如,在三者中選擇一種設備作為主設備,保留特定的功能,而在其他設備上取消相應的功能,從而避免了重復的功能冗余。
(3)重構關系:基于上述研究和關系梳理,提出一項系統創新方案,旨在重構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之間的關系,實現功能的分工和集成,從而構建一個功能強大的生態鏈。
如圖6所示,重新定義三種設備之間的功能關聯。通過平板顯示功能、鍵盤主機功能和觸控板鼠標功能的關聯,實現筆記本電腦的構建。拆分筆記本電腦后,平板功能又可以獨立用于手繪辦公。
此外,手機攝像頭的關聯使電腦具備更強大的圖像采集功能,平板與電腦的關聯則將平板作為電腦的擴展屏幕,用戶可以在撰寫論文的同時更方便地參考文獻,無需進行多系統的切換,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同款筆記本電腦的互相關聯,使游戲和娛樂變得更加互動。同時,三者之間也可以通過無線關聯,在多人會議時多角度展示屏幕內容,提供更豐富的展示和交流方式。

通過“關系”的重新設計,實現了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之間功能的互補和協同。這樣的關聯和集成不僅提升了設備的功能和性能,還為用戶帶來了更便捷、高效和豐富的使用體驗,推動了個人終端設備領域的發展和創新。
(二)不同元素之間關系的分解與重構
在“關系”的設計研究過程中,對系統中重要的節點元素進行捕捉。通過抽象提取出關鍵節點元素,可以將復雜的關系結構簡化,從而幫助更好地把握元素之間的聯系和作用。分解和重構不同元素之間的聯系也能揭示出隱藏在復雜關系中的模式和規律,進而指導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創新。
同時,通過對不同元素之間的聯系進行重構,促使我們思考不同元素之間的潛在聯系和相互影響,激發創新思維,為產品創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1.分離式模塊化冰箱——不同元素之間關系的分解與重構
(1)研究關系:現代城市生活中,超市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人們采購大量速凍食品和生鮮食物的主要場所,而這些食品在從超市到家中冰箱的過程中經歷著一系列復雜而繁瑣的步驟。這些步驟的細節對速凍食品的保鮮度產生直接的影響。
(2)梳理關系:速凍食品從冰柜取出過程中,從低溫環境中轉移到常溫環境,期間加快了食品的解凍速度。其次超市中逗留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時間過長,速凍食品持續暴露在較高的環境溫度中會加速解凍過程。此外,回家過程中,運輸方式也會對其產生影響。為了減緩解凍速度,人們考慮使用保溫袋或保冷箱來保持食品的低溫狀態。最后,抵達家中后將速凍食品轉移至冰箱,降低其溫度至冷凍狀態,可以有效延長食品的保鮮期。
整個購物流程如圖7所示,涉及到家,超市,用戶,冰箱,冷藏食物之間的聯系。
(3)重構關系:基于對“冷藏”和“運送”兩類不同元素之間的聯系進行分解與重構的研究(如圖8),提出一種創新的冰箱設計方案,即“分離式模塊化冰箱設計方案”(如圖9)。該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將冰箱底部設計為一個可單獨抽出的模塊,從而在超市購物過程中,人們可以將模塊拖著一同前往超市進行購物。
此方案解決了速凍食品在轉移至家庭冰箱之前的解凍問題,同時避免速凍食品使用保溫袋進行二次轉移。通過將冰箱底部設計成獨立的模塊,速凍食品可以在購物過程中直接放置在模塊內,始終保持低溫狀態,減少解凍和溫度變化對食品質量的影響。


該模塊化設計具有靈活性和便利性。人們可以根據購物需求自由選擇模塊的大小和容量,以適應不同食物種類。創新性地解決了速凍食品在購物和存儲過程中的解凍和轉移問題,為冷藏技術與運輸過程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案,也為未來的產品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2.基于功能創新的升降式擺渡車設計
(1)研究關系:由于機場廊橋緊張或過夜飛機執飛早班飛機的原因,一般情況下,駐場飛機停留在遠機位,同時航空公司為節約燃油成本導致很多機場的乘客需要在遠機位進行登機。此時擺渡車顯得尤為重要。現有擺渡車的登機流程,存在著換乘登機梯時不可避免暴露在雨雪高溫等天氣下。乘客打傘則不便于行走。同時,對于攜帶行李登機的老人、孕婦、殘障人士以及同行有嬰幼兒的人群而言,經過登機梯登機存在安全隱患和不便。
(2)梳理關系:民用機場旅客登機方式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方式:1)廊橋對接機艙門登機。2)乘坐擺渡車換乘登機梯對接機艙門登機。第二種為遠機位登記方式,其流程圖如圖10所示:
以區域劃分旅客遠機位登機流程。在室內區域,旅客多能自主進行登機流程且自由度較高。此時旅客的登機體驗主要受到旅客數量及業務辦理效率影響。在室外區域,旅客自由度較低,其遠機位登機體驗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旅客年齡,攜帶行李數量、機場氣候條件及擺渡車等 其他服務設備工作效率。[2]

(3)重構關系:基于對“乘車”“換乘”“登機”和“抵達”四種不同元素之間的聯系進行分解與重構,如圖11提出“基于功能創新的升降式擺渡車”設計方案。
乘客登車:提供登車臺階,使乘客能夠安全上車。遠機位定位:通過紅外線測距和掃描等技術,確保擺渡車安全停放在飛機附近的位置。展開支腿:設計隱藏式支腿,提供穩定支撐。升降機構運作:使用剪叉機構將旅客車廂抬升到指定高度,并在車廂頂部和尾部設置警示燈,確保工作安全。活動平臺對接:設置活動平臺、折棚和防撞橡膠緩沖區域,以防止對飛機造成損傷,并提供旅客行走空間。后續人員登機:通過利用剪叉機構的支撐結構,在左右空間之間設置樓梯,以滿足后續人員登機的需求。
以改善遠機位旅客登機體驗為出發點,通過對主客體兩條路線進行系統性分析,深入挖掘核心問題的痛點。以解決這些核心問題為產品目標,重新定義產品功能并進行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一種升降式擺渡車設計方案,旨在解決旅客在遠機位登機時可能遭受的風吹、日曬、雨淋等問題。該設計方案極大提高了旅客在遠機位的登機體驗,并為弱勢群體出行和未來老齡化社會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2]
“設計”的關系在研究實質上探究的是在復雜的“事”關系網中各相關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深入了解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方式、技術影響作用的形式,有助于對現有產品設計意圖進行梳理和理解。另一方面,“關系”的設計則著重于對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合理分析,以便在探索更合理的組織架構過程中進行重構,并提出適應當下“新需求”的解決方案。
以“關系研究”為視角的設計思維和創新方法,不僅有助于發現有價值和真實的用戶需求,還能夠提出具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進一步豐富產品開發思路。通過細致的關系設計,可以實現產品的功能和性能的提升,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同時也為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供了優勢。這種關系研究和設計方法的應用將為產品創新和用戶體驗的提升發揮積極的作用,推動設計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秀偉.傳統天人合一思想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應用[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2,24(01):48-50.
[2]湯軍,李家力.基于提升旅客登機體驗的機場擺渡車創新設計研究[J].設計,2023,36(07):72-75.
[3]萬明帥. 基于情境分析的電動自行車充電系統設計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20.
[4]包德福. 基于文化意象的產品設計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7.
[5]廖詩奇,沈杰.基于心流理論的家庭智能健身心流體驗要素分析[J].包裝工程,2022,43(14):139-145.
[6]馬小明.生物之間的關系[J].生命世界,2018(10):46-51.
[7]徐玉,陳瑤娜,曾華陽.淺談設計與生活相互作用的關系——以產品的創新設計為例[J].西部皮革,2021,43(02):110-111.
[8]柳冠中.事理學論綱[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9]苗東升.事理、事理系統工程與事理學[J].系統科學學報,2019,27(01):34-42.
[10]湯軍. 造物中“情”“理”二元關系的理論構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
[11]湯軍.基于中國生活形態的工業設計創新評價系統[J].設計藝術研究,2017,7(05):10-14+29.
[12]孫如君. 三江源生態現狀分析[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8(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