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勝
鄆城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當前,我國發展建設不僅要重視成果和效率,還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環境,在生態文明背景下,進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設,成為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新路徑。通過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構建,可以在保護生態文明的背景下,提升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的質量與效果。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在建立前,需要明確以下幾點。首先,要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與優先地位,使各項工作可以得到順利開展,堅定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落實好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其次,在落實相關工作過程中,要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避免在發展建設過程中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造成較大的影響。現階段,我國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過程中,對于生態文明的保護力度還不夠,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我國在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存在很多環境問題。因此,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過程中應防止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在實際建設中還應對之前建設活動中環境受到的破壞進行彌補,使得整個建設工作可以不斷推進,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居住的環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心理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促進人們身心愉悅,保障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一種惠民的新路徑。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考核中,使得政府部門在建設活動中,可以充分考慮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加強生態文明與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的聯系,實現兩者的雙贏,還可以切實做到利民惠民,為廣大群眾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我國很多地區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中,都沒有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沒有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考核體系中,還有部分地區為了可以更好地開展工作,在建設發展中對生態文明產生不利的影響,造成環境的破壞,影響當地生態文明發展體系,這些問題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生態文明背景下,在國土空間規劃建設中要綜合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結合現階段的生態環境保護現狀,重視對當地生態文明的保護,從而在開展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重視對傳統生態文明的保護,加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使得建設發展可以做到持續性,實現建設與生態共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但是在很多地方開發建設過程中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不足,對生態文明的保護不到位,從而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
長久以來,在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員對于國土空間規劃的認識不足,在方案制定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各方面的影響因素,使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在構建過程中,對生態文明產生不利的影響。在開展工作中沒有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其中,沒有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也沒有將生態文明與國土空間規劃結合起來,從而在實際工作中容易出現國土空間規劃不夠協調,環境保護工作不到位的情況。另外,相關人員在國土空間規劃方案制定過程中不夠完善、全面,容易造成在工作中出現重復性工作,制定的方案與實際脫節,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工、時間,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對于整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構建造成不利的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沒有合理控制好國土空間規劃的成本,在施工過程中,也容易造成施工周期延長的負面影響。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在構建前,相關部門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對各個城鄉地區規劃以及城市化進行考察,了解現階段規劃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還要掌握生態文明受到保護的現狀,明確生態文明保護的重要性,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自然資源工作人員進行充分的考察,使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過程中,降低對生態文明的影響。另外,還應不斷明確城市設計管理的權限,在空間規劃體系構建和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需要相關工作人員明確各自的職責,執行好規劃方案,保證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架工作的順利開展。
長久以來,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其地位經常處于“模糊”狀態,從而受到多方面的爭議,與近年來明確的城鄉規劃相比,以往的城市建設與發展規劃經常受到人們的詬病。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過程中,應重視對城市設計規劃地位的明確,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前城市設計還局限于傳統的綠化空間規劃、景觀建筑規劃等方面。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持續推進,城市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耗費大量的資金和資源,然而所獲得的成效與付出的不成正比,這也是城市規劃設計中飽受爭議的主要問題。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中需要明確城市地位,解決以往模糊地位的問題。
在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中,需要充分認識到生態系統的價值,重視生態系統的物質價值、生態調節價值和文化價值內涵,從而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可以基于生態格局從文化服務層方面,對國土空間規劃的標準進行衡量,可以在這種理念的驅動下進行建設空間和非建設空間的總體規劃,使得兩者的交接可以明確,防止人們在活動中,對非建設空間產生的不利影響,保證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整體性與有效性,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保護。另一方面,非建設空間在規劃過程中,需要以生物多樣性、產品多樣性為標準,以此作為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新方向和新起點,保證整個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實現生態調節。實際發展中還應對建設空間的價值進行評估,根據本地區地域特點對空間規劃的功能區域進行分析和關注,這樣可以更好地對建設空間和非建設空間進行合理規劃,使其可以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比如在進行農村發展規劃中,需要以建設空間為導向對縣區不同地區進行初始評估,結合國土空間規劃與開發的整體預算,對建設開發區域進行有效的評估,從而通過合理的開發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另外,結合本地區的地形地貌特點,依托其自然特點進行開發,可以有效的節約成本,還可以體現出地方特色,保護地方生態文明,獲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在實際規劃中以非建設空間建設總投資為標準,充分發揮對非建設空間規劃的總價值制定工作紅線,可以將投入的資金用于生態文明建設,使得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實用性可以進行轉化,從而推動生態保護機制的發展。
傳統的國土空間規劃,主要是在明確國土空間規劃管理位置、邊界等實際指標的前提下,對國土空間功能進行全面分析和監測,以確保國土空間資源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這種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方式,不僅保證了農作物種植面積,而且實現了將土壤、地域特征等指標相互融合統一的目的,提高了國土空間規劃數據的精準度,有效減少了土地資源的浪費。但是由于此類國土空間規劃方法不管是在工作效率,還是維度上,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所以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了生態文明建設方案無法落實到位的情況。針對這一情況,相關部門應該在深入分析以往城鄉規劃管理要素的前提下,站在多維度相互融合的角度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流程,加大城鄉建設空間管控投入力度,積極探索城鄉建設空間管理要素,提高城鄉建設空間規劃質量。雖然這種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方法具有層次性較多的特點,但實際上其在細節方面存在的適用性不足的問題,不僅會導致區域建設與發展出現失衡的情況,而且無法滿足建設空間規劃工作的要求,影響了國土空間規劃建設工作的效果,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開展的難度。這些都進一步說明了,簡單維度的國土空間規劃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要求。所以,為了提高國土空間規劃建設工作的收益,相關部門應該緊跟信息技術時代發展的腳步,加大AR、VR 等技術應用的力度,通過對非建設空間規劃收益的準確預測和分析,設計科學合理的國土空間規劃方案。相關部門在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時,還應應用相應程序,預測特定時間段國土空間規劃的收益,才能在保證非建設空間整體收益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體現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工作的價值。另外,隨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工作的順利完成,相關部門將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有機結合在一起,將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以更加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保證了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
非建設空間的規劃工作必須嚴格按照以功能為導向的原則進行,而建設空間規劃則應該按照以交通、產業為導向的原則進行,充分重視非建設空間在生態功能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才能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方案落實到實處,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情況和特點,設計最優且最精準的國土空間規劃方案。由于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開展在區域生態功能區建設、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效益提升等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相關部門應該在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建設工作時,切實做好公共空間規劃建設的相關工作,有效減少城市中的弱通風區域,才能在帶動區域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體現出城市空間規劃的特點,加快區域國土空間基礎功能升級的速度,減少氣候災害的發生率,確?,F代城市經濟建設工作的高效開展。此外,相關部門應該深刻認識到國土空間規劃在改善和優化區域氣候條件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通過建設城市功能區域的方式,提高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收益。
應用AR、VR、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完成國土空間規劃模式的多維度測算工作,緊緊圍繞整體規劃要求,確定國土空間規劃仿真模型,構建標準化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標準,提高國土空間規劃建設工作收益。通過對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過程中,非建設空間農業生產活動,建設空間人口承載力的綜合評價和分析,根據外部條件變化的特點,調整和完善國土空間規劃方案,確保國土空間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相關部門在進行非建設空間中自然環境功能的綜合評價工作時,必須將環境空間適宜區間變動數據作為評價標準和依據,才能有效減少空間規劃工作的風險。站在實踐層面加強非建設空間規劃監管工作的力度,將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落實到實處,合理開展非建設空間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此外,相關部門還應根據現有閑置用地指標,對周期性國土空間規劃效果進行綜合評價,良好非建設空間規劃工作的收益,賦予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更多的職能,確保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同步進行。
總而言之,相關部門在開展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工作時,必須充分重視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機制的重要性,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充分考慮各地區自然條件,將國土空間規劃系統構建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在一起,推動區域國土空間規劃建設工作的全面開展,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