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霖
(丹東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遼寧 丹東 118000)
丹東地區自1998年開始進行藍莓引種工作,從2003年開始進行藍莓的商業化種植,發展至今已有一定的規模。十幾年來,丹東依靠優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較為堅實的小漿果種植基礎,使藍莓行業的整體栽培技術得到質的提升,藍莓生產園基本達到標準園的要求,藍莓產業逐漸成為丹東地區種植戶致富的主要產業。丹東藍莓主栽品種以藍豐、北陸、杜克等為主,形成日光溫室、冷棚、露地3種栽培模式。其中以露地栽培方式發展時間最長,現有面積最大。
蠐螬是鞘翅目金龜總科動物幼蟲的統稱,在本地發生危害的主要是東北大黑鰓金龜和銅綠麗金龜。藍莓種植園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質松軟,定植后對土層擾動較少,這都為蠐螬的發生危害提供了有利條件,部分處于豐果期的露地藍莓園蠐螬危害尤其嚴重。蠐螬生長于土內,喜濕喜陰,具有負趨光性,對植物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蠐螬取食根部影響藍莓的養分及水分吸收,進而影響藍莓長勢;取食傷口易加大藍莓受土傳病害的概率。本地藍莓園在定植后常以黑色地膜覆蓋地面減少雜草的發生,降低人力成本,能夠起到一定的防蟲作用,但也因常年對土層擾動較少,有利于蠐螬的成長,如不及時對蠐螬進行防治,待蠐螬順利羽化為金龜子后會取食藍莓的嫩葉、花、果,對藍莓的產量和品質有直接影響。本地露地藍莓種植園多年來一直使用含毒死蜱成分的農藥產品灌根防治蠐螬及其他地下害蟲,能夠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自2017年毒死蜱被列入《限制使用農藥名錄》后,含毒死蜱成分的農藥產品已無法通過網絡途徑購買;本地的農藥經營店也因為農藥監管部門對經營限制使用農藥門店相比較其他門店更嚴格的經營管理、用藥指導要求而紛紛放棄經營含有毒死蜱等限制使用農藥成分的農藥產品。近些年,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頻發,也導致藍莓種植者在使用含毒死蜱成分的藥劑防治地下害蟲后,對藍莓果實中的農藥殘留問題心存顧慮。購買渠道減少和實際使用中的顧慮令本地藍莓種植園亟須尋找可替代的農藥產品用于藍莓地下害蟲防治。本文旨在通過市售藥劑對蠐螬防治效果的對比,為本地區露地藍莓種植園蠐螬的藥劑防治提供思路。
供試地塊:位于寬甸滿族自治縣古樓子鄉,地塊平坦,排水情況良好,供試藍莓品種為本地廣泛種植的藍豐。供試地塊藍莓露地栽培,生長情況良好,地表覆蓋黑色地膜除草。栽培行距1.6米,株間距1.2米。
當前,農業農村部尚未批準登記作物為藍莓地下害蟲的農藥產品,為避免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影響,本試驗在藍莓已采收完畢后進行。
供試藥劑:5%氯氰菊酯乳油、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70%噻蟲嗪水分散粒劑、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40%毒死蜱乳油。
供試藥劑均采購自本地農藥經營店,在本地易于獲取并有較大銷售量。經查詢《中國農藥信息網》相關信息,供試藥劑均有同類成分和劑型登記用于其他作物地下害蟲的防治。
試驗前五點法調查測得供試地塊蠐螬蟲口密度為6.4頭/平方米。
試驗區域:每處理設置2次重復,5個處理共設置10個試驗小區;設置1個空白對照小區。每個小區內種植藍莓150株,小區間不設隔離。
每種藥劑用藥量:5%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50毫升、70%噻蟲嗪水分散粒劑30克、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30克、40%毒死蜱乳油50毫升。
每種藥劑均根據本地實際生產的用藥習慣,在清水中一次稀釋配制成30升藥液。施藥時用背負式噴霧器去除噴頭對準藍莓根部噴灌藥液,每株藍莓用藥量約100毫升。
對照區域用清水15升,用背負式噴霧器去除噴頭對準藍莓根部噴灌清水,每株藍莓用水量約100毫升。
試驗結束15日后,調查各處理小區及對照小區蠐螬蟲口數量,計算各藥劑處理對蠐螬的防治效果。每小區五點法取樣,于相應位置藍莓栽培行上植株間取樣,每取樣點0.5米×0.5米(0.25平方米),挖土深度0.3米。統計各小區的蠐螬蟲口數,按以下公式計算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蟲口數-藥劑處理區蟲口數)/ 空白對照區蟲口數×100
5種藥劑處理對蠐螬的防治效果見下表。試驗結果表明,施用5種藥劑后,處理區的蠐螬蟲口密度與對照相比均明顯降低;與空白對照相比,5種試驗藥劑對蠐螬的防治效果為 52.9%~76.8%;其中防效最高的處理為 40%毒死蜱乳油及10%氯氟氰菊酯水乳劑,5%氯氰菊酯乳油略低于40%毒死蜱乳油,70%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和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防效最低。
處理蟲口密度(頭/平方米)防效(%)CK6.8—5%氯氰菊酯乳油2.464.7 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1.676.8 70%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858.8 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3.252.9 40%毒死蜱乳油1.676.5
試驗劑量參照了有同種成分和劑型、登記用于其他作物地下害蟲農藥產品的推薦用量并根據生產實際進行適當調整,試驗全過程田間沒有觀測到明顯藥害發生。試驗劑量下5種藥劑均對目標作物藍莓安全且可以對防治對象蠐螬達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與40%毒死蜱乳油防效相同,均為76.8%,5%氯氰菊酯乳油防效略低,為64.7%。從防效上看,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及5%氯氰菊酯乳油均可替代毒死蜱用于本地露地藍莓種植園地下害蟲蠐螬的藥劑防治。
70%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和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防效較低。分別為58.8%和52.9%,對蠐螬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不理想。這可能是因為試驗設置重復較少,調查樣本不夠導致的偏差。
供試藥劑均為登記用于十字花科蔬菜、瓜果等作物地上部蟲害防治的農藥產品,不是登記用于蠐螬等地下害蟲防治的專用藥劑,試驗時土壤對藥液中有效成分的吸附可能會導致試驗結果的不準確。試驗中對藍莓植株進行灌根施藥,為防止對藍莓植株的生長造成影響,試驗后在藍莓栽培行上兩株藍莓植株間取樣調查蟲口密度,受藥劑中有效成分在土壤中擴散能力的影響,實際防效可能會高于試驗結果。
施藥后至調查防效的15天內有2次降雨,試驗地塊排水良好未見明顯積水。降雨可能導致5種供試藥劑有效成分不同程度流失,并對土壤中留存的供試藥劑進行了稀釋;降雨導致的土壤濕度的變化也影響著蠐螬在土層中的分布,可能對蟲口密度的調查造成一定影響。
試驗結果中兩種水分散粒劑的防效與其他3種藥劑相比偏低,這可能是因為試驗為貼合本地用藥實際情況,未采用更加科學的二次稀釋的方式對水分散粒劑進行稀釋,從而導致藥劑稀釋不完全,施藥不勻的情況出現。
通過對市售藥劑的防效對比,存在可替代含毒死蜱成分的農藥產品用于露地藍莓地下害蟲蠐螬防治的藥劑。但鑒于當前還沒有農業農村部批準登記用于藍莓地下害蟲防治的農藥產品,將市售登記于其他作物和防治對象的藥劑應用于藍莓地下害蟲防治存在著造成藥害、農藥殘留超標等隱患及對有益生物、環境的不確定影響及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風險。因此,不建議露地藍莓種植園在藍莓采收前采用化學藥劑防治的方式對藍莓地下害蟲蠐螬進行防治。在實際生產中本地露地藍莓種植園對蠐螬的防治應當以適時采用頻振式殺蟲燈、糖醋液等誘殺成蟲金龜子,降低蟲口數量為主要防治手段;在果實采收后可選用含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或氯氰菊酯的農藥產品,在通過小范圍試驗驗證不會產生藥害或環境風險的情況下,采用灌根方式進一步消滅地下的幼蟲,達到防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