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景坤
(吉林省大安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吉林 大安 131300)
牛黏膜病也稱為牛病毒性腹瀉,是一種傳染性較強、危害較大的病毒性疾病。大多呈隱形感染,少數表現臨床型,臨床以發熱、腹瀉,白細胞減少,腸胃和呼吸道黏膜發炎和淋巴組織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牛病毒性腹瀉廣泛流行于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這為各地區的養殖業帶來了巨大經濟損失。
病原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疾病病毒為披風病毒科,瘟疫病毒屬,有囊膜的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徑為30~80納米。本病毒能適應牛胚腎、睪丸細胞培養。在急性發熱階段,許多組織都能發現和分離出病毒。本病毒與豬瘟病毒有共同抗原。病原體對乙醚等藥劑非常敏感,且存在不耐高溫特性,在56℃的環境中就會失去活性,但是在低溫環境下能夠長期生存,如在-40℃的環境中甚至能夠存活數年。
本病在自然情況下主要感染牛(黃牛、水牛、牦牛),多見于肉用牛羊、豬、鹿及小袋鼠也可傳染,一般不顯臨床癥狀,但對傳播本病起著重要作用。實驗動物家兔能感染。帶毒動物以及染病動物的分泌物中會帶有大量病原體,從口、鼻分泌物,咳嗽或劇烈呼吸等污染了空氣、飼料、飲水、用具等,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食入或吸入病毒感染和傳播。綿羊多為隱形傳染。妊娠母畜(牛、羊)經胎盤感染,成為家畜流產和胎兒發育不良的原因。先天性患病犢、羔可成為傳染源,在數月內排出病毒,康復病牛可帶毒200余天。
本病常年發生,以冬春多見,發病率2%~50%,嚴重群病死率超過90%。
癥狀自然感染潛伏期7~10天,臨床上多數是隱性感染,少數為輕型病例。就其表現,有急性和慢性過程。表現為急性型時體溫會迅速升高,最高達到42℃,持續2~3天。且體溫在恢復正常后可能會出現二次高溫。體溫的升高會對病牛體內白細胞數量造成影響。病牛精神沉郁,鼻鏡及口黏膜糜爛,舌面壞死,流涎增多。鼻眼有漿液性、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加快,輕咳。體溫下降時,出現3~5天的大量腹瀉。由于混有壞死的細胞、組織和血液,糞便惡臭。有的有蹄葉炎及趾間皮膚糜爛壞死,跛行。
通常情況下急性病例治療難度較大且死亡率極高,在染病后的1周左右就會死亡,病死率30%。慢性型染病牛通常不會出現發熱的情況,主要見鼻鏡上有糜爛,可連成一片。眼常有漿液和分泌物。在口腔內很少有糜爛,蹄葉炎及趾間皮膚糜爛壞死,跛行最明顯。皮膚成為皮屑狀,多數死于2~6個月,也有拖到一年以上。
病理變化隨著帶毒血液的流通,病原體會迅速擴散至整個身體,同時病牛的消化道等部分發生病理損害。80%患畜在鼻唇鏡及鼻孔有糜爛及淺潰瘍。口腔咽喉黏膜有潰瘍及彌散性壞死。特征性損害是食道黏膜糜爛呈大小不等形狀與直線排列。瘤胃黏膜偶爾出血和糜爛,第四位炎性水腫和糜爛。腸集合淋巴結有小血凝塊,腸壁水腫、增厚。大小腸呈急性卡他性出血嚴癥以及不同程度的潰瘍性和害壞性炎癥。新生犢牛染病后會對腦部造成影響,如小腦發育受阻以及腦部積水等,牛蹄部位的皮膚處也會出現急性的潰爛。
診斷呈暴發流行時,根據發病史,臨床出現發熱,早期白細胞減少及病理變化見口腔糜爛和腹瀉,消化道(尤食道)糜爛潰瘍等可初步診斷。實驗室確診要分離和鑒定病毒;血清學檢查,用中和試驗、免疫瓊擴試驗及熒光抗體技術。
鑒別診斷與類似癥狀及病變的牛瘟、惡性卡他熱、病毒性鼻氣管炎和副結核相鑒別。此病目前還沒有研究出有效的治療方式,所以,為了防止此病應當加強檢疫。發生本病時應加強護理,對癥治療,防止繼發感染和體質過度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