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構建汽車行業發展和綠色經濟發展兩大指標體系,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計算2012—2020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汽車行業發展和綠色經濟發展綜合得分,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兩大體系的耦合度和協調度。結果表明:各省市汽車行業發展和綠色經濟發展穩中提升,發展中相互促進,高度耦合,時序上此消彼長,相互融合,并不斷協調發展;但是地區間差距顯著,各體系的發展狀況良莠不齊,協調水平各異。鑒于此,本文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雙碳;長江經濟帶;汽車行業發展;綠色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
本文索引:江芳.<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4):-132.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7(b)--04
為促進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優勢互補、協作互動、協調發展,2015年,我國實施“長江經濟帶”國家級戰略,2016年,在《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在設定了綠色經濟發展政策之后,中國設定了“碳達峰”與“碳中和”兩大目標,努力兼顧經濟發展與綠色轉型同向同行。在“雙碳”背景下,各行各業均在積極落實減碳目標,交通運輸業是主要的碳排放源,汽車行業作為交通領域的重要參與者,是社會碳控排的重要領域。
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學術界對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差異,空間結構、產業結構、技術創新、綠色生態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本文對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車行業發展狀況、前景預測、挑戰與機遇等,并基于汽車行業帶來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社會問題,從發展節能環保技術、發展綠色產品、打造新興產業、加大政策支持等角度促進汽車行業平穩健康、綠色低碳發展[1]。2012年6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提出“綠色經濟”的新概念后,綠色經濟發展已成為研究的熱點。諸大建(2012)[2]模擬綠色經濟和褐色經濟兩種情景,綠色經濟能帶來更多的環境收益、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向書堅等(2013)[3]編制綠色經濟發展指數,測度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指數值較低。劉燕華(2010)[4]認為綠色經濟發展的三大技術支撐是循環技術、低碳技術和生態技術。
綜上所述,在“雙碳”背景下,現有研究聚焦中國汽車行業節能減排、轉型升級、低碳發展的現狀和對策,圍繞綠色經濟發展的狀況展開卓有成效的分析,但是缺乏兩者之間耦合協調關系的研究探討。本文基于實證分析,探討中國汽車行業和綠色經濟發展兩大體系的耦合度和協調度,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一定的決策參考。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范圍
本文研究的范圍是長江經濟帶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沿江11個省市。
1.2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汽車行業發展指標體系選取汽車行業硬件指標、汽車數量指標和汽車經濟效應指標,其中包括5個二級指標。綠色經濟發展體系選取8個二級指標,從經濟發展、社會建設、資源環境三個維度展開分析,具體如表1、表2所示。
本文以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2012—2020年相關統計數據為樣本,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11個省市地區統計局等官方網站的統計公報數據,運用SPSS23.0數據分析軟件開展相關分析。
1.3 研究方法
1.3.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為減少信息丟失,將高度重疊和高度相關的原有變量進行降維處理,得到幾個綜合因子的統計分析方法。主要步驟有:樣本數據標準化處理;因子分析條件判斷;提取因子;計算因子得分;分析結果。
1.3.2 耦合協調度分析
本文采用極差法消除指標數據量綱與數量級上的差異,使計算指標值位于區間[0,1],為了避免出現極端的0或1,對相關數據賦予權重[5]。具體的公式如下:
其中,uz為標準化指標值,ut為各指標項原始數值,MAXut為對應指標最大值,MINut為對應指標最小值,借鑒物理學中的容量耦合概念以及容量耦合系數模型,得到長江經濟帶汽車行業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的耦合度模型:
其中,C為長江經濟帶汽車行業發展——綠色經濟發展兩個子系統的耦合度,,C值越大表明兩個系統之間的發展越有序。C=0時,表明兩個系統處于無序狀態,C=1時,表明兩個系統處于完全有序狀態,除去兩種極端狀態,本文借鑒謝泗薪等(2021)[6]的研究成果,將兩個系統的耦合度類型分為5個階段,如表3所示。
系統耦合度C代表兩大系統間相互作用的強弱,不能有效揭示系統相互之間協調發展水平的高低,即系統協調度的大小,引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得
其中,D為耦合協調度,綜合反映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水平,,D越大,耦合協調水平越高,反之越低。T為兩系統綜合協調指數,α和β為兩系統綜合指數的待定系數,分別表示汽車行業發展系統和綠色經濟發展系統對協調度的貢獻系數,筆者認為兩大體系同等重要,令α=β=0.5,借鑒蔡軍等(2022)[7]研究成果,將耦合協調度劃分為10種類型,如表4所示。
2 實證研究與結果分析
2.1 因子分析過程及結果
首先,對中國汽車行業和綠色經濟發展兩大體系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測度因子之間的相關性。檢驗顯著,表明原始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兩大指標體系適合分別做因子分析。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提取主成分,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和成分矩陣,計算長江經濟帶兩大體系2012—2020年的綜合得分,標準化處理后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汽車行業排名靠前的是四川、湖北、湖南,均值大于0.60,這三個地區汽車行業經營狀況較好;安徽、云南排名相對靠后,均值小于0.50,得分相對較低。綠色經濟發展體系中,浙江、江蘇、貴州、重慶、上海、安徽綜合得分高于0.60,江西、湖北、云南、湖南、四川綜合得分偏低。
如圖1所示,汽車行業從2012—2017年呈現迅速增長的穩定態勢,2017年是汽車出現微增長的一年,之后,增長速度變慢。綠色經濟發展狀況近十年持續向好,增幅較大。2012—2015年,汽車行業欣欣向榮,但是沒有綠色經濟發展態勢好;2015—2018年,汽車保有量不斷攀升,高速發展,綠色經濟發展滯后;2018年以后,汽車增量減少,行業發展相對滯后。
2.2 耦合協調度分析
基于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汽車行業發展和綠色經濟發展綜合得分,本文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進一步探討兩大體系之間的耦合度和協調度,如表6所示。
如表6顯示,各省市2012—2020年極少出現中度耦合和較高耦合的情況,其耦合度均值都在0.8~1.0,屬于高度耦合,說明兩個體系相互聯動、相互依賴的程度很高。高耦合度并不代表高協調度,從兩個體系協調度折線圖看出,兩個系統從2012年極度失調發展到2020年極度協調,每一個省市的協調度逐年穩步提升。各省市協調度均值在0.55~0.75,屬于協調狀態,總體水平中等偏上。從各省市層面協調度均值對比來看,協調度參差不齊,差異比較明顯。湖北、江西、上海協調度均值在0.70以上,屬于良好協調,湖南、重慶、浙江、四川、江蘇、安徽、云南地區屬于中度協調,貴州屬于初級協調。長江經濟帶兩個體系協調度0.68,未達到良好協調。
3 結語
3.1 結論
第一,對于每個體系而言,各省市的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根據指標可以分為三種,汽車行業發展驅動型,即耦合協調度高,汽車行業發展水平高,綠色經濟發展水平低,如四川、湖北、湖南;綠色經濟發展驅動型,即耦合協調度高,綠色經濟發展水平高,汽車行業發展水平低,如浙江、江蘇;低水平協調發展型,即耦合協調度低,汽車行業發展水平低,綠色經濟發展水平低,如云南。第二,長江經濟帶汽車行業發展與綠色經濟發展兩大體系穩中提升,不斷良性發展,并且在發展過程中相互促進、高度耦合、密不可分。從時序上看,2012—2020年長江經濟帶兩大體系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2015年之前,汽車行業發展滯后,2015—2018年,汽車行業蓬勃發展,綠色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不足,2018年以后,汽車行業發展緩慢,綠色經濟發展增速,高于汽車行業發展水平。第三,長江經濟帶兩大體系總體協調度從失調到協調,協調狀況良莠不齊,處于不斷優化的狀態,湖北、江西、上海達到良好協調,貴州是初級協調,各省市從初級協調到良好協調,以中級協調為主,未突破優質協調,提升空間大。
3.2 建議
3.2.1 提升轉型升級速度,推動全產業鏈綠色發展
在新一輪科技驅動下,汽車產品呈現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數字化、共享化的發展特點。新發展格局下,汽車行業破圍成長,必須牢牢抓住升級發展的嶄新機遇。在整合各區域研發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湖北、上海等地高校科研資源,建立產業節能減排產學研合作基地,組織研究機構,組建研究團隊,突破汽車制造專利技術,創新研發汽車各個零件和部位,生產多樣化綠色產品,進一步提高在可再生材料、先進工藝、關鍵技術、核心領域的創新效率和創新績效。
3.2.2 擴大區域合作力度,促進區域協同低碳發展
長三角經濟帶地區發展差異明顯,作為區域發展的各個獨立省市,要因地制宜,掌控關鍵資源,揚長騰飛,如浙江可充分利用綠色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爭先發展;更要查缺補短,創新核心技術,砥礪前行。云南亟須找準汽車行業發展的突破口,乘勢追擊。各省市聯動,共同成長。首先,本文以市場為導向,促進科技資源與創新要素的橫向對接與深度合作,實現串聯串通是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引擎”。其次,以企業為主體,合力共建長三角汽車一體化發展平臺,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聯動式網絡是助力區域綠色經濟發展的“生態引擎”。最后,以產品為抓手,優化區域供應鏈整體布局,努力破解供應鏈卡點、斷點和堵點,保鏈穩鏈是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安全引擎”。
3.2.3 推動兩大體系同步發展,促進兩大體系良性耦合和優質協調
從全局來看,2012—2020年長三角經濟帶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但是總體均值不到0.60,發展過程中環境問題仍然嚴峻。因此,要全面總結各地區各體系發展的成功經驗,最大程度地發揮兩大體系在區域協同中的相互促進作用。四川、湖北在汽車行業穩定發展的同時,對標綠色經濟發展的要求,制定相關的政策,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的發展;浙江、江蘇注重科技創新,以先進的綠色生產技術護航,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不斷加強對長江經濟帶其他省市的示范輻射作用,促進長江經濟帶兩體系高水平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朱劍寶.我國汽車行業節能環保技術發展現狀及展望[J].機電技術,2010,33(1):164-165.
諸大建.綠色經濟新理念及中國開展綠色經濟研究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5):40-47.
向書堅,鄭瑞坤.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指數研究[J].統計研究,2013,30(3):72-77.
劉燕華.關于綠色經濟和綠色發展若干問題的戰略思考[J].中國科技獎勵,2010(12):49-50.
徐寧,謝凡.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區域科技創新測度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2):88-96.
謝泗薪,胡偉.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科技創新耦合協調: 以京津冀地區為例[J].統計與決策,2021,37(14):93-96.
蔡軍,鄭雪玲.珠三角地區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關系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22,35(6):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