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2011—2020年閩臺兩地的面板數據,本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指引,針對兩地統計現狀建立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首創性地將閩臺納入同一指標體系下進行比較,綜合運用熵值法與線性加權法對兩地的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研究發現,2011—2020年閩臺高質量發展水平分別增長91.96%與13.61%。福建相對臺灣在高質量發展上的差距明顯縮小。截至2020年,臺灣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維度上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分別是福建省的1.70倍、2.26倍、2.28倍、15.00倍和1.33倍。基于測度結果,本研究有利于觀察和把握閩臺高質量發展的演化歷程和各自內在的動態結構,并指出福建省的不足,以期為福建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高質量發展;福建;臺灣;高質量發展指數;水平測度;熵值法
本文索引:余文楹.<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4):-140.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7(b)--04
1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經濟經歷了40余年的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已從66.37億元發展至2020年的4.36萬億元,增長了近660倍。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大而不強,有量無質始終是福建省發展的一大問題。隨之而來的生態污染、效率降低、創新不足等問題也逐步顯現。為了盡快脫離“大而不強,有量無質”的窘境,我國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過去的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臺灣2020年的地區生產總值按當年匯率折算為4.62萬億元人民幣,是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定的發達經濟體。臺灣在1990年的地區生產總值與中國大陸的比重曾達到驚人的43%,但隨著福建省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以及臺灣近年來增速放緩,2019年臺灣地區生產總值已逐漸被福建省趕超。就目前的發展情況可以粗略地了解到:閩臺兩地的地區生產總值相當,福建省的第一第二產業規模早已超過臺灣,而臺灣的第三產業以及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半導體產業有明顯優勢。但這些還遠遠不能對閩臺間高質量發展情況做出科學的判斷。如果要深入了解閩臺間在高質量發展水平上的差異,就必須構建適當的高質量評價體系來對閩臺兩地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
2 文獻綜述
本文在對相關文獻進行細致且深入的研究后,結論如下:
目前學術界對高質量發展概念并沒有統一的界定。金碚認為: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真實需要的經濟發展方式、結構和動力狀態,高質量發展不僅是經濟增長方式和路徑轉變,還是一個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過程[1]。《人民日報》對高質量發展的定義是“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2]。
關于如何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有學者使用單一指標,如全要素生產率(TFP)來衡量[3],也有學者選擇構建指標體系來衡量。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美國的“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全球化、知識型就業、數字化轉換、活力與競爭、創新基礎設施等方面[4]。有學者從產品和服務質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經濟運行狀態五個維度來構建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5]。有學者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來構建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6]。有學者基于“經濟活力、創新效率、綠色發展、人民生活、社會和諧”來構建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7]。在各指標權重的確定上又有主觀賦權法與客觀賦權法之分,其中客觀賦權法更為多見。李強、李新華(2018)使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進行測算[8]。聶長飛、簡新華(2020)使用了縱橫向拉開檔次法進行測算。陳長江(2019)則使用了熵值法進行測算。
縱觀已有文獻,少有直接聚焦于福建省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學術界在臺灣經濟高質量發展領域的研究幾乎空白。現有全國性的高質量發展研究由于各種原因大多未包含港澳臺地區,即閩臺從未在統一的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下進行比較。所以,對閩臺兩地同時進行具有可比性的高質量發展測度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3 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過程
3.1 指標體系維度設置
本文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將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概括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個維度。受限于臺灣的統計現狀,本文在保證指標體系可得性與簡明性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
3.2 計算方法
結合相關數據特點,本文選擇使用熵值法來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最后使用線性加權法計算兩地高質量發展水平。
3.3 數據來源
福建省數據來源于《福建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網站、福建省生態環境廳網站。臺灣數據來源于《統計年鑒》《綠色國民所得賬編制報告》、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網站。兩地陸域面積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所用數據均已按各年年度匯率統一轉化為人民幣進行分析。
4 閩臺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結果與比較分析
4.1 福建與臺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間演變對比分析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上,臺灣大幅領先于福建。福建高質量發展水平穩步上漲且幅度較大;臺灣高質量發展水平波動上漲且幅度較小。如圖1所示,十年間,福建高質量發展水平從0.199發展至0.382,累計上漲約91.96%,年均增長約6.74%;臺灣則從0.617發展至0.701,累計上漲約13.61%,年均增長約1.28%。2011年臺灣高質量發展水平曾達到福建的約3.10倍,而后閩臺兩地差距逐漸縮小,2020年這一數字縮小至約1.84。未來兩地間高質量發展水平差距有望繼續縮小。
4.2 分維度測度結果與對比分析
4.2.1 創新發展維度
兩地在該維度均呈上升趨勢,福建整體水平較低但發展速度更快,特別是2017年前后,福建在創新發展方面增長更為明顯,這與政府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密不可分。創新發展維度,又可細分為創新投入、創新效率、創新產出三個維度。創新投入是創新發展的基礎,在此維度上,兩地均逐年增長,福建增速明顯高于臺灣,而臺灣創新投入占比明顯高于福建。創新效率是衡量創新成果轉化能力的重要指標,在此維度上,兩地均穩步上漲,臺灣的勞動生產效率和土地生產效率明顯高于福建。創新產出是衡量創新成果的重要指標,本文通過人均專利占有量來衡量。福建的人均專利占有量明顯低于臺灣。綜上所述,雖然福建在創新發展維度上有明顯增長,但與臺灣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4.2.2 協調發展維度
福建協調發展水平累計增長約163.16%;同期臺灣則停滯不前,累計增長約負0.88%。但截至2020年,臺灣協調發展水平仍是福建的約2.26倍。協調發展維度,又可細分為區域協調、經濟穩定、產業協調三個維度。從區域協調維度來看,福建城鎮化率較低,城市規模較小。從經濟穩定維度來看,福建經濟增長波動率相對臺灣更高,這也是導致福建協調發展水平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與福建產業結構較為單一、易受外部環境影響有關。從產業協調維度來看,福建第三產業產值相對第二產業產值比重較低,表明福建的產業結構還可以進一步優化。綜上所述,雖然福建在該維度上有明顯提升,但與臺灣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如圖3所示。
4.2.3 綠色發展維度
綠色發展維度,福建波動較大,累計增長約129.41%。同期臺灣表現平穩,呈小幅上漲趨勢,累計增長約11.25%。在綠色發展維度中,又細分為綠色環保、綠色生產兩個維度。在綠色環保維度上,福建污染處理水平低、污染排放比相對較高。其中,2011年福建污染排放比曾是臺灣同期的約268.69%,雖然福建在不斷進步,但2020年仍然是臺灣同期的250.68%。在綠色生產維度上,截至2020年,福建的單位GDP能耗為0.2592千瓦時/元,臺灣為0.1936千瓦時/元。綜上所述,雖然福建在綠色發展維度上有了明顯提升,但與臺灣相比,其整體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見圖4。
4.2.4 開放發展維度
福建的開放發展水平逐年下降,累計增長約負93.67%,特別是2018年及2020年,分別相對上一年下降了約63.0%與76.2%,這與中美貿易摩擦及新冠疫情密不可分。同期臺灣累計增長-25.00%。在開放發展維度中,又可細分為對外貿易、外資利用、對外開放三個維度。在對外貿易維度上,福建外貿依存度逐年下降而臺灣波動較小并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表明福建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要低于臺灣。在外資利用維度上,兩地變化情況與在外貿依存度上表現類似,福建吸引外資的能力更弱。在對外開放維度上,福建接待國際旅游人次總體呈下降趨勢,而臺灣正相反。2020年在此維度上,福建僅為臺灣的19.36%,為2296740人次。總體來看,福建開放發展水平與臺灣差距逐年擴大。截至2020年,臺灣開放發展水平是福建同期的15倍。2011年時約為1.27,見圖5。
4.2.5 共享發展維度
福建在共享維度上的增速在2015年后有所放緩,總體上仍然在穩步提升,累計增長約83.5%;臺灣累計增長約22.7%。在共享發展維度中,又可細分為收入分配、衛生健康、教育支持、消費支出、基礎交通共五個維度。在收入分配維度上,福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由16909元上漲至37202元;臺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且增長平穩,由60499元上漲至86222元。在衛生健康維度上,2020年福建的每千人執業醫師數為2.54人,已經超過臺灣的2.48人。教育支持維度,福建與臺灣在教育支出方面都略有下降。但截至2020年,福建的教育經費占比約為3.26%而臺灣約為4.57%。在消費支出維度上,兩地的發展情況與收入分配維度的變化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臺灣的人均消費水平始終大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基礎交通維度上,福建交通設施完善度顯著高于臺灣。截至2020年,臺灣交通設施完善度僅為福建的67.6%。共享維度是閩臺差距最小的維度,其中衛生健康與基礎交通維度福建要顯著領先于臺灣。但截至2020年,在共享發展水平上,臺灣仍是福建的約1.33倍,見圖6。
5 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本文發現福建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明顯短板:一是對外開放水平不足;二是綠色發展能力較弱。為切實提高福建高質量發展水平,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5.1 強化對外開放能力,以對外開放作為提高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全新動能
(1)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形成全面開放格局: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要積極拓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規模。具體來說,積極搭建經貿合作平臺,包括舉辦經貿洽談會、展覽會等活動,為企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可以通過積極宣傳自身的投資環境和政策優勢,吸引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者來福建省投資,實現共同發展。
(2)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交易成本:福建要以先進地區為標桿,深入優化省內營商環境。這不僅要求建設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努力建成國際一流的對外開放口岸,還要求深化簡政放權,降低國內外企業交易成本,這樣才能以良好的商業環境吸引大量優質外資。
5.2 提升綠色發展水平,以綠色發展作為鞏固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堅實基礎
利用市場機制調節補貼政策:首先,針對不同的綠色產業,采用差別化補貼政策。具體來說,對于成熟的綠色產業可以逐步減少補貼力度,鼓勵企業實現市場化運作;對于新興綠色產業,可以給予更多的補貼支持,幫助其快速發展壯大。其次,采用競爭性招投標的方式,通過市場機制選擇更有成本效益的綠色產業,在保證項目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項目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金碚.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制度邏輯與治理思維[J].經濟管理,2018,40(6):12.
人民日報社論.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N].人民日報,2017-12-21.
賀曉宇,沈坤榮.現代化經濟體系、全要素生產率與高質量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18(6):10.
ATKINSON R D,ANDES S M.The 2010 State New Economy Index:Benchmark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States.[J].Social 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7,12(48):97-111.
聶長飛,簡新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測度及省際現狀的分析比較[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2):22.
陳長江.江蘇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與提升策略[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3):35-42.
李金昌,史龍梅,徐藹婷.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統計研究,2019,36(1):4-14.
李強,李新華.新常態下經濟增長質量測度與時空格局演化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8,34(13):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