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 李恒 何文軍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對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進行了部署,強調要促進科技成果中試熟化,以科技成果高效能轉化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對成都加快推動中試產業化發展提出建議。
成都發展中試產業的優勢和短板
判斷一座城市創新能級,科技成果轉化是重要指標。成都是中國西部創新資源最為富集的城市,但和先發地區相比,創新成果轉化不夠有力有效仍是短板。
科技成果轉化需要經歷樣品化、工程化、產品化、產業化4個階段,中試就是產品在大規模量產前的較小規模試驗,是小批量試驗到工業化生產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邁向“應用場”的關鍵一環。業內普遍共識是,成都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尤其需要中試。有研究表明,科技成果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未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僅為30%。由此可見,通過中試放大驗證能加速科研成果邁向產業化,是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重要載體和做優做強現代化產業的“造血劑”。
成都高能級創新平臺加速聚集、創新策源能力不斷提升、產業建圈強鏈深入推進,勢必帶來更多中試驗證需求,需要把“中試”這個一頭連接創新、一頭連接產業的關鍵環節做強做大,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因此,發展中試產業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現實所需。成都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圍繞全市重點產業鏈需求,多點布局建設中試平臺,加快建設中試基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切實以科技創新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成都當前布局了眾多高校院所、國家級創新平臺,創新動力活動日趨強勁。部分區(市)縣聚焦自身產業需求和特色優勢,打造出一批高水平中試基地,如成都高新區在國內率先打造百萬平方米空間載體并揭牌首個“中試+”生態園區,青白江區加快布局文瀾智谷等“一帶一路”中試產業基地;構筑了一批中試熟化、概念驗證、小批量試生產等中試平臺;培植了一批高成長性的科創企業,其中有50%實現上規入庫;孵化出一批高質量上市產品,如郫都區“蜂鳥制造”中試產業車間生產的智能巡檢車、UWB定位手環、基因存儲噴碼機等產品接連下線,等等,都極大增厚了成都科技創新與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家底。
總體來看,成都大力發展中試產業具備三項比較優勢:
有平臺支撐。成都先后落地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139家國家級創新平臺,其中很多平臺具備中試熟化功能,可借助政府力量推動現有平臺開放共享。
有需求牽引。目前在蓉高校65所,建成4家天府實驗室,近3年共71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022年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發明專利授權量均在1100件以上,大量的實驗室成果亟待通過中試熟化加速實現產業化,走向市場。
有金融助力。成都科技創新投資集團組建運行,目前已初步建成26只總規模超50億元的天使投資基金、知識產權運營基金群,與金融機構合作開發的“科創貸”“成果貸”“研發貸”等系列金融產品,為中試平臺建設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持。
同時,成都推動中試產業化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中試資金不足導致科技項目缺少中試動力。相較于上海、深圳、杭州、武漢、合肥等城市,成都市級層面中試配套政策和資金等仍然不足,導致部分中試項目難以落地。成都中試項目資金多為自有資金,而風險合作資金、專項基金支持較為缺乏。根據走訪了解,國資基金受限于考核方式,對中試項目“投早、投小”存在疑慮,偏向于對中試后項目進行投資,難以解決中試項目最為緊缺的啟動資金問題。
中試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資源共享能力較弱。調研發現,成都現階段能夠提供社會化中試服務的專業化平臺型中試載體數量不足,目前省級新型中試研發平臺僅四川省電子概念驗證中心1家;科技中介社會化服務機構數量不多,省級以上技術轉移機構僅48家,約占上海活躍的同類機構數量的16%。與北京等地相比,成都中試資源分散,各中試平臺尚不具備資源鏈接與一體化服務能力。
中試產業化發展政策支撐體系有待完善。人才支持方面,現有政策更集中于高端“總師”型人才,對負責項目資源對接的技術經紀人才,以及項目實施的基層工程師團隊的支持政策存在缺位。知識產權方面,成都中試產業缺少知識產權全流程管理平臺,從業約束機制還不夠健全等。
成都推動中試產業化發展路徑思考
大力支持中試示范基地平臺建設。一是在成都高新區、金牛區、青白江區等進行產教融合試點探索。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建立共性關鍵技術和專項技術兩類中試基地,并分別給予平臺支持和項目支持。二是發揮旗艦式企業帶動示范作用。重點支持有條件的鏈主企業建設設施齊全、水平一流且具有公共服務能力的中試基地,實現科技成果與生產轉化的順暢銜接,帶動鏈屬企業積極參與中試基地建設。三是發展以中試技術服務為核心的市場化、企業化中試平臺。充分利用社會各類資源,促進和支持以企業為基地,研發中心、科研院校共同參與的,以協同、合作、共建等戰略性聯盟式組建的市場化、企業化中試共享基地和平臺,在共性技術的開發應用、技術集成和產業化開發方面發揮作用,在中試載體上實現各方利益。四是加快建設數字化中試信息平臺。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高校院所深度參與”的原則,建立數字化中試信息平臺,實現設備、人才、需求信息共享。五是支持中試平臺加強知識產權運營能力。引導中試平臺強化專利儲備,圍繞高精尖產業做好專利池建設,構筑有利于產業自立自強的專利壁壘。
調整中試資金結構和融資渠道。一是優化科研項目資金結構。建議各類市科技項目應保證至少20%經費用于中試環節;對于前期已經結題,但經過概念驗證中心評估具備進行中試價值的項目,可根據中試結果予以追加專項中試資金后補助支持,鼓勵其進行中試驗證。二是探索發放“科技創新券”。建議通過購買外部技術團隊中試服務等市場化手段整合優勢資源,充分滿足產業中試需求。三是創新“先投后股”的財政支持模式。政府作為合伙人,先期以科技項目形式向中試企業投入財政資助資金,在被投企業實現市場化股權融資時或發展良好后,將投入的財政資金轉換為股權,并按照“適當收益”原則逐步退出。四是加快成立專業中試基金。建立由政府引導基金和市場化基金共同構成的中試基金,按比例在每年盈利金額中劃撥資金注入中試專項投資基金,通過“中試基金+中試環節專項經費”資金的形式,以每個項目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的金額,為經過專業概念驗證、中試平臺評估的優質中試項目提供重點支持。五是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構建合理的收益分享、風險分擔機制,允許用股權收益補償投入風險、分享產業高速增長的收益。
構建多元化中試人才保障體系。一是統籌人才支持政策,完善中試相關人才技能、職稱評定體系。既要重點支持“總師”型領軍人才,又要兼顧“工匠”類技術人才和技術經紀類人才的實際需要,支持優秀企業技術中心推薦的企業核心人員納入人才引進計劃。二是聚焦企業技術中心成果產業化,培養引進具備提供成果挖掘、評價、孵化、熟化、交易轉化等相關服務能力的產業經理人。三是健全中試工程人才跨主體共享合作機制,為具有中試工程人才的企業提供中試社會化服務及政策支持。四是實施科技人員“雙聘制”。允許中試企業高端人才到市屬高校擔任“產業教授”、市屬高校科研人員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開展成果轉化工作。五是構建從事中試放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培訓體系,完善成果轉化人才服務體系,培養一批既懂得專業知識,又了解市場需求的專業人員,破解企業找不到合適的技術成果供應者、科研人員找不到合適的合作企業難題。
圍繞重點產業鏈條形成雙向轉化通道。一是采用政府主導的方式,組織專家圍繞成都8個產業生態圈、28條重點產業鏈,理清產業鏈上技術卡點,加快關鍵技術“定向爆破”,盡快突破關系產業鏈安全的重難點問題。二是推廣技術成熟度評價方法,廣泛應用技術就緒水平量表,對科研成果進行技術成熟度等級劃分,提高技術與企業匹配度,實現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三是鼓勵逆向科技成果轉化,通過企業提出需求、高校“揭榜掛帥”的校企合作模式,針對性解決市場實際問題,提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作者:李好,成都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李恒,成都市行政學會特約研究員;何文軍,西華大學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