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闡述:英文滑雪單詞“ski”源于古挪威語“skith”,指窄木舟似的雪鞋,是極端自然氣候孕育出的戶外競技運動,移動,才讓生活充滿無限可能。本設計探索了年輕一代在出行方式變遷語境下對內飾空間材質的感官體驗追求,研究融入新材料與交互,創造多感官多通道的空間,實現“從嵌入材料的知識”到“嵌入知識的材料”。
汽車內飾是材質的載體,是在有限空間內求解氛圍搭配及場景切換的設計問題。傳統材質的選擇往往會考慮耐磨、色牢度、老化等性能,保證物理使用功能,但是隨著智能座艙與科技生態等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內飾材料越來越注重智能化體驗,在材料的特性上也開始增加觸控、透光、虛擬顯示等附加特性。鑒于這類表面材料在內飾設計中的交互和體驗潛力,本次畢業設計的亮點在于通過柔性可交互材料的案例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車內飾如何通過材質創新、質感體驗,樹立符合當前新能源汽車最顯著的環保低碳、科技化、互動感的品牌形象。
導師點評:汽車內飾是以材料為載體的多維空間的創造,“質感”一詞——產品肌理與質地為“質”,感受感情及感官體驗為“感”。材質意象是設計物化的基礎,許多材質背后的歷史與文化意味都植根于思想文化。為響應國家對于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號召,新能源汽車及環保材質行業均發展迅猛,為了適應新的審美需求與交互體驗要素,該同學的畢業設計作品希望探索新能源汽車內飾作為用戶體驗空間的主體,在網聯化、共享化、環保化等劇烈變革語境中的設計機會。
設計具有兩個重要的職責:一是面對當下,解決問題與建構意義;二是面向未來,提出可持續未來的愿景。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考慮到駕駛空間的交互模式變遷完成了文化意義上由“機器”向“居室”的概念轉變,選取在可持續發展和低碳出行環保理念下,整車的舒適性意義又多了一層關注環境的共同責任感。關注內飾設計的物質要素,以材料創新和循環的切入點去總結歸納汽車概念設計案例。參考國內外行業資訊,引入可交互智能材料(ICS Material)的新興概念框架去歸納智能交互解決方案,最終提出汽車內飾感官體驗設計的三大趨勢:移動出行新布置、新硬件、新氛圍,并逐一剖析各細分方向案例,為新能源汽車向“出行起居空間”轉型提供材質感官角度的設計研究和趨勢預測。
在工業設計中,設計決定了對物體的理解和交流。現代科技的涌現正在逐步消解被動的人車互動關系,全場景式的體驗設計將是內飾進化的必然方向。在設計研究的基礎上,該畢業作品的作者選取了滑雪這一新興出行與消費方式作為設計場景,將理論付諸實踐,探討如何以案例去詮釋“從嵌入材料的知識到嵌入知識的材料”,將交互材料的運用整合到全車內飾的體驗設計。與其讓用戶去學習使用,體驗設計更關注一種直覺化的“溝通”,產生自然語音的交互,即讓產品去“讀懂人”。由此,材料與人的行為邏輯產生聯系,促使設計概念從“駕駛”主題向“多場景”轉化。愿本次以感官材質為起點的設計實踐作品,能啟發汽車內飾設計走向更環保的設計方向和更廣闊的設計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