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闡述:近年來,墻繪行業市場需求不斷,而市面上現存的墻繪機器人存在諸多問題,例如交互方式極為不便,使用門檻較高,靈活性較差,外觀造型落后等痛點問題。該產品設計基于這些痛點問題從環境、活動、互動、對象、用戶等方面進行優化,從而提出現有墻繪解決方案。產品各轉軸結構的設計使產品非常靈活,對于繪制高度及不同地面都具備一定的適應能力,能夠應對不同場景環境下墻面繪制對產品的要求,繪制過程的精度、速度都能夠得到有效地保證該產品也創新性地結合交互設計,使產品的操作方式更加符合直覺,門檻得以降低,繪制過程的可視化效果得以增強,能夠滿足例如商業運營者、設計服務者、個人愛好者、公共社區服務需求者等不同用戶對墻繪的需求,為現有墻繪需求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
導師點評: 隨著消費者消費觀念的升級和需求的多元化,產品設計的品質和個性化需求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培養設計學生創新思考能力與市場洞察的敏捷性,透過實地探索和需求洞察,藉以產生概念與構想,最后產生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創新產品,成為本次畢業設計重點關注的議題。
雖然IDEO和Standford的D-School推廣的設計思考早已深入設計領域,但在面臨社會現實問題或企業實際需求時,仍需要學生走出校園,擺脫填鴨式教育體制帶來的思想桎梏,摒棄學生先入為主與直覺性的思維模式,去實地現場、現物察看使用環境,去親自操作切身感受用戶的體驗,而后才是按照類似3Is (Inspiration, Ideation, Implementation)之類的創新流程,采用特定的設計工具及步驟,輔助學生定義問題、消費者需求以及概念迭代生成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點,該畢業設計以具創新性以及系統性的設計思考作為設計流程的概念架構,去現場觀察、訪談和沉浸式體驗,并主要利用AEIOU框架觀察法來定義設計目的、功能、目標族群與情境架構,協助設計師思考情境化問題,最后得以將概念優化與實踐。AEIOU(Activit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bject, User)框架是解釋觀察的探索性分析方法:Activity代表人們為實現某一目標而完成的一系列行為;Environment代表活動發生的場景;Interaction代表人與人或者人與物之間的互動因素;Object代表涉及到的物品;User代表用戶。從而于設計過程中,幫助使用者在情境故事法中,依循活動、環境、介面、物件 以及使用者,定義使用環境。
該畢業設計面對多種使用人群:商業運營者需要利用機器批量繪圖進行營利,設計服務者需要在PC端完成內容創作,后導入機器進行繪制,個人愛好者需要機器能夠滿足墻繪興趣需要,公共社區服務需求者需要利用機器繪制宣傳標語,美化社區鄉村環境。面對不同的使用人群,該產品需具備使用效率高,交互方式易用,色彩還原度準確,出圖速度快,靈活性強等特點。
在對市場現有彩繪機的大量調研發現,傳統彩繪機需連接配備電腦現場進行復雜操作,彩繪工作往往會耗費大量精力校準,該產品設計以配套UI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遠程連接即可傳輸圖片、預覽效果、手勢操作、查看進度等,以直觀的方式給予用戶反饋,大幅提高產品的易用性。且傳統彩繪機往往靈活性差,無法應對需要長距離移動及目標墻面環境復雜的工作,該產品以機械臂、中部滑軌的方式使其靈活性大大增強,能夠勝任各種復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