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闡述:近些年來出現了一批“開源產品”。這些產品的設計者將源文件完全公開,并允許任何人下載、復制、編輯,甚至根據源文件生產同款產品。我們常認為將產品開源的做法是瘋狂的,但開源之后設計者能夠輕松獲得一批忠實粉絲并形成社群。這些粉絲樂于將產品在自己的圈子中廣而告之,并分文不取地對設計方案建言獻策。產品設計者由此建立起基于開源社群的設計、推廣與交付閉環。
為了驗證這一模式的可行性,我在開源分享平臺中提出了光固化打印機的產品創意,并在開源環境中主導用戶共同參與設計迭代。在用戶共創的過程中,與這個產品緊密聯結的開源社群逐漸誕生了。“眾”的聚集使“籌”成為可能,此產品于不久前在Kickstarter收獲了近150萬元人民幣的眾籌金額。我希望通過這次實踐來證明“閉源”并非做產品的唯一方式。以開源的方式做產品,小團隊能夠在開源社群中獲得他人的助力,從而更輕松地完成產品設計、推廣與交付。
導師點評:分享的這組工業設計方向研究生畢業作品可以比較直觀地詮釋我們的教學理念,即設計教育應當不只是培養被動的服務型設計師,而是試圖為勇于探索未知的創新型人才提供有助于其施展的平臺。目前我們的條件與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更多還是靠個別學生自身強大的綜合素質。即便如此,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這個案例使大家受到一些啟發。
與絕大部分同學不同的是,我們師生從研究生初期就已經跨越將研學目標定位于技能實施的水平,而是將目光聚焦于探索設計模式的創新。以往我們的設計程序是為完成客戶交給的設計任務而設置的,即盡可能通過分析現有市場的問題找到突破點,通過創意作出形成新的購買動機的差異性方案。而且往往客戶為了保持住這一優勢會申請專利。但通過我們的實踐發現,在快速迭代的當今世界,與其保守地構筑護城河,還不如借鑒IT領域的共創模式,將適合于形成小眾需求的產品平臺化,在創建志同道合者社群的基礎上,開源共創探索迭代產品的性能。經過實踐這種設計模式初見成效,值得在更多的領域拓展。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得到了一個重要的啟示:研究生教學與本科的最大差異應當是縱向深入研究力的培養。當然這個前提是學生不只是為了文憑而來,而且需要在入學之初就有明確的研究方向,越早聚焦越好,因為有限的時間很容易被后期的程式化流程分散精力。實際上這個課題前期也走了很多彎路,只是中期學生全情投入攻克了一道道障礙,為后期及時輸出了可供市場化的產品,最終爭取到驗證開源設計價值的條件。很顯然,與被動的三年蜻蜓點水式的泛知識學習相比,以一條研究主線主動地串聯起相關導師的課程,才能實現真正的交叉融合。在這類教學實踐中,學生是絕對的主體,學院是寬厚的平臺,導師是堅實的臂膀。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的工作應該是挖掘出這類人才,為他們搭建更豐富的舞臺,而作為導師,要知道未來已來,要認清自己的價值,不是教,而是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