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楠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每次上課我最怕學生在課堂上不按套路出牌,提出莫名其妙的問題,把緊張和尷尬全都留給老師。
教學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體積和體積單位”一課時,我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課,通過“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為什么把石頭放進水里,水就會上升”的問題讓學生意識到物體是有體積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它的體積。接下來,我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為了喚起學生對“體積是有大小的”這一直觀生活經驗,我又幫學生回憶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故事中的大梨和小梨,其實就是梨的體積有大有小,然后又讓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見過的體積最大和體積最小的物體分別是什么。
課程進行到這里,一切都很順利。正當我要進入體積單位的教學時,一名愛提問的學生舉起了手,說:“老師,如果烏鴉面前有兩堆石子,一堆大石子,一堆小石子,那烏鴉選擇哪堆石子能最快喝到水呢?”我瞪大眼睛看著他,又回過頭看了一眼白板,才意識到他是把烏鴉喝水和孔融讓梨兩個故事聯系到一起了。
片刻沉靜之后,我叫了另外幾個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原以為“當然選擇大石子”這個答案很明顯:因為大石子體積大,放進水里占的空間就大,水上升得會更快,所以烏鴉選擇大石子能更快喝到水。除了有一個學生認為應選小石子,因為怕大石子太大,瓶口放不進去,其他幾個學生都不出所料選擇了大石子,但原因卻讓我感到意外——學生說:“如果選小石子,小石子小,可能會漂在水面上……”“等一下!什么?漂在水面上?”我頓時傻眼了!我突然意識到,這里涉及一個初中物理才會學習的概念——密度。這個我沒有準備。講不講?怎么講?我表面上故作鎮定,又問了一下有多少同學也有同樣的想法,竟然有大約1/3 的學生都認為小石子會漂在水面上!
于是,我簡單解釋了一下。學生像是聽懂了。而我知道,這剛上課,“體積”還沒完全弄明白又來了個“密度”,他們心中一定又生出了許多疑問。
課后,我找到學校的科學教師,想問問科學課中有沒有關于密度的學習,碰巧科學老師也想找我問問孩子們有沒有學習體積的知識。原來科學課中“溫度與水的變化”一課要講到水和冰的體積變化關系,因為數學課中學生才剛認識體積,所以科學老師準備把這節課跳過去,放到后面再講。我這才意識到各學科之間的溝通聯系有多么重要。
像是被“新版烏鴉喝水”的故事吸引住了,學生對體積的知識特別感興趣,每天都有人來問我問題。我上網查閱了影響物體體積的因素等相關問題,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們一個個科學的答案。
教師只有站在學生的視角講才能講他們聽得懂的數學,現在的我再也不怕學生在課堂上提問,學生也越來越能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