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3 月25 日,周六,上午8 時,攸縣石羊塘鎮洲上田村鄉野間的一棟普通民房內,響起了孩童清脆悅耳的讀書聲。房主賀春雷手拿課本站在臺前,中氣十足地帶領30 余名學生誦讀經典。
皮膚黝黑、面容粗糙、衣衫破舊,走下講臺,年過花甲、有著42 年教齡的賀春雷看上去與同村的農民老伯并無二異。2004年以來,這名鄉村教師化身“鄉野”先生,在家中義務開辦假期公益課堂,為當地孩子傳授知識、播種文化,18年來照亮了上千名鄉村留守兒童的成長路。
A自費百萬,在家里建起微型學校
屋前有廣場、屋后是樹林,室內課桌、講臺、黑板、圖書等一應俱全,賀春雷的家更像是一所微型學校。
賀春雷是洲上田村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后成為了一名教師。閑暇時,左鄰右舍的孩子總喜歡圍在他身邊聽故事、請教作業。賀春雷注意到,由于缺乏良好的管教與陪伴,很多孩子變得個性頑劣、內向孤僻,甚至荒廢了學業。“身為老師,我迫切感到需要做點什么改變這種現象。”
2004 年暑假,幾位村民找到賀春雷,希望他能給孩子“補補課”。他心里一動,何不辦個“假日班”?說干就干,他將自家車庫改造成一間教室,義務為學生上起了語文、數學課,當起了孩子們的“假日”家長。
免費帶娃,能學知識,還不用交錢,附近佳臺村、田星村、善化村等地的家長紛紛將孩子送來。從幾名到上百名,由暑假延伸至周末,每到休息日,賀春雷的車庫里總是擠滿了前來學習的孩子。
2015 年,賀春雷做了一個大膽決定:新建一棟住宅,作為“假日班”的專用場所。“一樓是教室,二樓有書屋和宿舍。”他拿出全部積蓄為學生規劃起假日藍圖。
“要建房子還要添置設備,錢很快就不夠用了。”犯難之際,賀春雷的父親送來了積攢多年的退休金,他的妹妹運來一批課桌椅,愛心人士也捐來了運動器材和圖書。“包括正在修建的食堂,大概花費100 多萬,看起來終于像個讀書的地兒了。”2018 年春節,他召開一次家庭會議,宣布自己今后的工資將全部用于“假日班”的運營開銷,并將新房子的使用權移交給村委。
“是不是發癲?寶里寶氣。”不少村民表示不理解,懷疑他別有企圖,但這份疑慮也很快被打消。
2018 年6 月,賀春雷身體不適查出胃癌,在廣州住院治療10 多天后,他在暑假趕回村里,依舊辦起了“假日班”,一邊吃藥治療一邊給學生上課,45 天課程一天不落。
每年賀春雷需自費2 萬余元為孩子們購買茶水、資料,添置教具、書籍,既當老師又管后勤,他的父母也在“假日班”當起了廚師。有家長感覺過意不去,硬往他口袋里塞補課費,賀春雷總是擺擺手堅決不要,并不多言。
“假日班”背靠一座綠意盎然的小山包,上面生長著賀春雷和父親親手種下的100 多棵小樹苗。他在“綠島”中打造了一間陽光閱讀房,“天氣晴朗時,孩子們喜歡跑到山上看書、曬太陽。希望讓這片綠色鄉野真正成為他們的童年樂園。”看著在林間嬉戲的孩子,賀春雷一臉坦誠說出了自己的心愿。
B以文化人,埋下向上向善的種子
“假日班”教什么?
幾屆學生的答案趨同:學規矩、學知識、學做人。
“假日班”第一課便是學習遵守嚴格的課堂準則。“書要放正、椅要平正、身要挺正、心要擺正,聽課要眼到、手到、心到。這樣的習慣,現在我也嚴格遵守著。”學生陳子浩說。
同時,賀春雷經常帶領學生在磚廠壘磚坯,在菜園里挖土種菜……在場景化和趣味化的課堂中,知識的寶貴和重要性不言自明。
厭學的學生是賀春雷的重點關注對象。
“在‘假日班我感受到了從未體會過的溫暖,賀老師讓我感覺自己沒有被放棄。”陳小鵬(化名)曾是村里的“野孩子”,從小和爺爺相依為命,一度因違紀違規而休學。賀春雷不厭其煩地跟他講自立自強、勵志成才的故事。受到鼓舞,陳小鵬立志求學,順利考入高中和大學,后來還考上了研究生。
易恒芳曾因成績不好,多次想退學打工。賀春雷總是推心置腹地與他聊天,用“好好學習,找一份更好的工作”這一清晰明確的目標重新燃起了他學習的熱情。最終,易恒芳考入了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找到了心儀工作并成為公司的鐵路檢修能手。
賀春雷的老同事們都說,“他跟學生的故事說起來得有一籮筐”。
看著石羊塘鎮考上大學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賀春雷難掩激動和自豪。“去年有150 多名考上大學,600 分以上的有90 多名。”這其中,有不少學生曾在“假日班”接受過教育啟蒙。
口口相傳之下,賀春雷義務辦學的事跡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也吸引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2018 年初,攸縣傳統文化促進會在洲上田村創辦“孔子學堂”教學基地,國學老師、武術傳承人走進“假日班”,為孩子們上起國學課、教授武術操。
每年暑假,還有大學志愿者過來支教,上歷史、體育、名著導讀等趣味課程。
郴州市第十七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胡香是賀春雷的學生,每年暑假都會走上家鄉公益課堂的講臺。
賀春雷很欣慰,“假日班”正逐漸成為一個集學習、體驗、鍛煉為一體的場所,在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將向上向善的種子埋進孩子心田。
C攜手家長,「土辦法」共解育人難題
近幾年,家庭教育被廣泛提及,家校社共育也逐步成為了教育的重大課題。“讓家長學會科學帶娃”成了賀春雷堅定的目標之一。
2018 年4 月,在攸縣傳統文化促進會的協同下,賀春雷創辦了“家長學校洲上田指導站”,開啟了“家校社共育”實踐。沒想到,第一次家長培訓會,賀春雷滿懷期待等了足足2 個小時,卻只等來了“捧場”的4名家長。尷尬的賀春雷只得倉促開了個短會。當晚他焦慮得徹夜未眠。
熟悉賀春雷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堅持的人,遇到難題從來沒有放棄過。第二天,賀春雷便帶上家長培訓會報名表,挨家挨戶走訪,講解家長言傳身教的典型故事,讓不少村民內心有了觸動,35 名家長當即填寫了報名表。
孩子們大多跟隨爺爺奶奶生活。怎么把高大上的家庭教育理論講得接地氣,解決實際問題?賀春雷的家長培訓會熱鬧得像菜市場,爺爺奶奶提問討論,他“對癥下藥”給出指導,“帶孩子去買菜,讓他自己動手做飯”“大人小孩每晚都只能看1 小時電子產品”等看似不規不矩的“土辦法”,卻真真切切解決了孩子挑食、沉迷手機等教育難題。
漸漸地,在勞作之余,不少家長主動問賀春雷:“我們還能做點什么?”他隨即制定出了一張“行為習慣單”,包括做家務、疊被子、堅持閱讀等,家長和孩子相互監督,把家庭教育推向更深處。
2021 年以來,攸縣全面推進“家校社”共育工作,推動全縣鄉鎮、社區建立家長學校,遴選一批優秀校長、骨干教師、社會鄉賢等組建家庭教育講師團。在縣教育局的指導下,賀春雷成立“洲上田村家長學校”,每月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培訓講座至少1 次。
目前,家長學校已組織家長培訓17 次,專題講座8 次。賀春雷透露:“參加學習的家長目前增加到了60 余名。每次聽課,不少家長都認真記筆記、拍照,相互分享傳閱。”
為了方便溝通,賀春雷還建立了洲上田家長群,群里每天都有家長打卡閱讀任務、共商教育妙計……十分熱鬧。
“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經過幾年的浸潤,村民們與賀春雷同心而為,同向而行。
“春風化雨潤無聲,石羊塘內有春雷。”這句當地廣為流傳的話,是村民們對賀春雷最真摯的認可。2018 年,賀春雷獲評攸縣第三屆十佳鄉賢,2022 年12 月,入選“湖南好人榜”榜單。
這個學期,已經退休的賀春雷被攸縣明陽學校返聘為德育處主任,每個周末,他都會往返于學校與“假日班”,為學生上課,給家長指導。有人笑話他辛苦多年,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賀春雷只是簡單一笑:“我找到了更大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