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赟 上海市閔行區諸翟學校

近十年,上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諸翟學校地處新虹橋商務區西側,毗鄰最大的西郊國際教育社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近年來校園變化更為顯著。回顧諸翟學校十余年的立校、興校、強校之路,“使覺”文化一脈相承,助力學校轉型發展。
早在1905 年,諸翟這片鄉土就誕生了一所學校,其建校之初命名為私立“使覺”學校。何謂“使覺”?我們在《孟子·萬章》里找到了答案:“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喚醒”“啟蒙”這兩個詞語已隱約顯現。作為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教師伊尹所講的這句話,一定打動了學校當初的創辦者,使得他們秉承先哲的思想,光大先哲的精神,在諸翟這塊土地上播撒文明,教化鄉里。
經過一年多的追尋論證,我們找到了能夠引領全體師生的核心價值理念——“使覺”文化。我們在傳承學校百年辦學歷史的基礎上,挖掘“使覺”文化的內涵,與當代教育理念和“新基礎教育”理論相結合,賦予其符合新時代的教育實踐意義,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堅信每個孩子本質上都是擁有獨特個性和巨大潛能的鮮活生命,我們需要做的是喚醒生命意識、發展生命潛能、提升生命價值,促進師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全面發展。如何真正落實這些目標,我們嘗試先從夯實學校文化這個根基開始。
在“使覺”文化的引領下,老師們一起閱讀《先生》,追尋先賢大師,經常一起在專題研討會上交流感悟,一起闡述共同的理想愿景,逐步凝聚共識,制定認同“使覺”文化的內容形式,確立與“使覺”文化緊密結合的校訓、校風、教風和學風,設計新的學校標識,通過學校的校園網、微信公眾號、校報、校刊、學期總結大會等形式,使老師們逐步加深使命感和責任感,自覺將學校的發展與自己的專業發展建立一致的聯系,達到“自覺覺人”“成己成人”,使學生經過九年一貫的專注學習,實現健康成長。
學校幾經變遷,到21 世紀初,學校校舍已經破落不堪。辦公條件與周圍環境相比,反差較大,優秀教師流失較多,總體校情基礎一直比較薄弱。2017 年,在華漕鎮政府和閔行教育局的關懷下,學校得以在原址再造,一邊拆除一邊重建。在校舍重修再造期間,諸翟學校師生共同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一邊逐步進行學校硬件的迭代升級,一邊著手上海市“新優質學校”和“強校工程”的軟件內涵建設。
我們的“新優質學校”之路,從校情、學情出發,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家校合作,主動探索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的有效策略。我們的辦學不挑生源,負責任地接納就近、對口入學的全體兒童。我們將教育關懷公平地惠及來自不同社群的全體學生,不追求分數排名,而追求盡可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適應學生差異,促進每個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
學校不斷梳理“使覺”文化本源,發掘弘揚伊尹教育思想,在新校園開辟伊尹廣場,以“知遠、思賢、使覺、惟新、景行、健行”等文化蘊含命名大樓(見圖1),秉承先賢覺民之道,推進文化啟蒙創新,努力建設“惟新厥德,時乃日新”的校風和“審近知遠,成己成人”的教風,以及“知而獲智,智達高遠”的學風(見圖2)。

圖1

圖2
讓師生一起追溯學校自身的文化之源,找到百年老校自身歷史文化的自豪感,確立校本文化的價值信念,凝聚教育理想的自信心和遠大愿景。這是百年老校煥發強大生命力的根基所在,也是教育文化薪火相傳的首要使命。
學校這棵大樹有了文化之根,還需要不斷讓根基厚實,讓軀干壯實,讓花果結實。這顯然還需要有學校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枝繁葉茂”來見證百年大樹茁壯成長的過程。
2011 年,我們申報了《九年一貫制課程整體設計的有序銜接》的區級大課題,進行九年整體課程的一系列思考和設計,為學校順利轉型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從思想、理論和實踐三方面奠定初步基礎。
2014 年,我們又著手申報了一項區級重點課題《九年一貫制學校“使覺”文化的實踐與研究》。從學校“使覺堂”的歷史前身出發,結合當下的教育環境和生源實際,我們初步開發了一系列具有“使覺”文化特色的校本化融合課程(見圖3),進一步發揚了學校的優良傳統,為辦好家門口的好學校闖出一條新路。

圖3
在“使覺”理念的引領下,“使覺”文化成為學校發展的靈魂,學校不斷優化課程建設、課堂革新、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推進“使覺”文化實踐的深化,“使覺”課堂初步呈現了從“解決問題”到“問題解決”的改變,促進了“有問題、敢質疑、會探究、能生成”的課堂教學轉型。通過“站站通”機制和“使覺銀行”積贊兌換等活動引導師生健康成長,優化了師生成長體系,從思想自覺、學習自覺和行為自覺三個層面推進引領了師生的能動發展。在組織架構方面,學校還成立了專門的“特級教師工作站”“華漕鎮智慧教師工作坊(數學)”“家庭教育辦公室”等,切實保障師生的健康順利成長。
在教師發展方面,打破固有的模式進行新的轉型,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我們主張教師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激發他們質疑的興趣和勇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做到“有問題”“敢質疑”“會探究”“能生成”。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是每一位教師的追求,也是“使覺”課堂的重要特征。
“使覺”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實現課堂從滿足于“解決問題”到不斷生成出更多問題的“問題解決”轉變。“使覺課堂”的目標是,教師通過預留時空,把“提問”的膽量還給學生;創設情景,把“質疑”的權利還給學生;互動生成,把“探究”的情趣留給學生;解決問題,把“創造”的能力交給學生;多元評價,把“創新”的意識帶給學生。
在學生成長方面,“使覺站站通”以通關游戲的形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校活動。這種形式真實地記錄了成長軌跡,讓學生在通關過程中獲得了成就感和榮譽感。“學習站”“文明站”“科技站”和“貸款站”等十二個站,既豐富了德育評價內容,又拓寬了德育評價途徑。“使覺站站通”模擬“銀行貨幣儲存”和“市場貨幣流通”的方式,對學生發展成長體系中的培養目標進行細化和量化,轉化為“使覺幣”。通過“銀行儲值—一卡流通—定期結算”的形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參與各類藝體活動的獲獎情況,前后五年會有明顯的變化。
推行“使覺”站站通機制后,我校教師將激勵的教育理念、方法融合到具體的學科教學之中,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對培養學生自我激勵、自覺成長的意識與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定激勵目標,激發引導學生學業不斷進步。
2017 年,在上述課題實踐研究基礎上,我們再次在語文這門最有基礎意義的學科上下功夫,立項了《綜合提高語文素養的“新讀寫”實踐與研究》區級重點課題,進一步深化“使覺”共識,啟動了分年級分班級的“新讀寫”語文實踐活動,目前的一輪試點主要在三、四、六、七年級的部分班級展開。
我們的“新讀寫”實踐,是“有情觸動,有趣探索,有效思考,讀寫結合”四個環節一體化的“新讀寫”實踐,以“個個端寫字跡,人人誦讀詩書”為基礎起點綜合著力,以有情的聆聽和講述為引導觸點,以有趣的新閱讀和寫作為突破焦點,以有效的多元且成序列的語文活動為展示亮點。
課題開展以來,我們搭建了“新讀寫”學習的真實平臺,打通了多樣化、序列化的語文素養提升渠道。進一步提高了實驗年段班級語文學習的興趣與成績,增強了實驗年段班級閱讀與表達的核心素養,帶動了部分中青年教師的參與熱情。在學校龍頭課題的帶動下,積極參與大小課題、課例研究和論文寫作的青年教師逐年增多,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明顯增強。
有思考的行動,讓行動更清醒;有行動的思考,讓思考更實在。這種且行且思的研究過程,是有思考又有行動的教育實踐過程。科研能夠興教,科研也能興校。對于我校來說,更能使師生在“行”中顯“思”,在“思”中覺“行”。
2019 年2 月22 日,“初心如磐 砥礪前行”閔外·諸翟學校“強校工程”簽約儀式上,上海外國語大學閔行外國語中學和諸翟學校正式牽手,上閔外的吳金瑜校長受聘成為諸翟學校的名譽校長和指導專家,兩所學校的資源得到緊密整合,將共同攜手為辦好家門口的好學校而努力。諸翟學校的歷史,從此又翻開嶄新篇章。
首先,借力優質資源,進行輻射引領。吳校長經常到諸翟學校開展講座指導,主題為“理解學生,教在心靈”的講座就是其中之一,從理念到實踐,老師們被深深觸動。全校開始重視“聞·說·親”知識分類的課堂教學法,深化“使覺”課堂實踐。學校多次組織教師圍繞“聞·說·親”課堂教學變革進行討論與研討,明晰了“聞·說·親”的內涵與外延,在傳承、提煉“使覺”課堂的基礎上,提出“低起點、小容量、勤練習、強鞏固”的課堂教學策略,并基于“聞·說·親”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改進課堂教學結構和流程,提出適合學校學生實際學力水平的“1∶2∶1”課堂模式,獲得教師的廣泛認同。
德育管理方面,也開始嘗試推行“低起點、小目標、抓反復、強養成”的培養策略。“低起點”從學生最基本的行為規范和學習習慣養成開始;“小目標”從小事目標做起,逐步實現;“抓反復”是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通過制度化管理,狠抓學生自律性差的問題;“強養成”是通過他律到自律,讓學生最終養成自理、自律、自主的行為習慣。
在眾多專家智庫的引領下,學校確立了“循環上課—反思重建”課例研究范式(見圖4)。所謂“循環上課—反思重建”,就是以備課組為研修單位,由教研組長或備課組長牽頭,選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并由此確定研究的一個主題,開展課堂教學改進的課例研究。通過“常態課—改進課—提高課”這樣一種“循環上課—反思重建”的課堂教學改進行動研究,扎扎實實打磨一堂課,以期打造“初效—有效—高效”的“使覺”課堂,讓我們的常態課成為更多的優質課。

圖4
分享課例研究研修成果。結合教學實際撰寫的學習心得、案例、論文等在各類交流匯報中得以展示。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知遠講壇、《紫堤擷英》校刊等也成為重要的交流平臺。以這些平臺作為教師培訓、研修的資源,讓教師在智慧分享中得到成長。教師的專業發展在“強校工程”前后的數據對比中,變化也相當明顯。
其次,我們注重優化管理和評價激勵。從最基本的規范出發,圍繞學校年級目標,學生自己制定相應的小目標,從中找到興趣和自信,每個小目標成為學生“夠得著”的成長動力。在小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注重心靈覺醒的過程評價,強化評價的正確導向,使其在學生身心發展成長中發揮長期、持續的影響力。學生參與場館活動人數和項目明顯增長。在政府的大力關懷資助下,我校歷時三年的改擴建工程也全面竣工。目前學校外觀漂亮且現代化,古箏教室、書法教室、圖書館、實驗室、時間科學館、食品安全科學館等已成為同學們最喜歡的網紅打卡學習地。學生在各類比賽中參與的頻率增多,成績也明顯上升。
教育的力量源自心靈,教育的起點始于家庭。為此,我們同時從凝聚學校外圍的家教力量入手,主動聚焦家庭教育中的難點問題,力圖和家長們一起達成共識,積極創設“父母成長營”家長沙龍的家庭教育課程項目,努力回應家長對美好教育的期待。我們的“父母成長營”依托“家長沙龍”“快樂家庭學習苑”“家長微型課程”三大主要載體,精心打造智慧父母大講堂、家校共育大課堂、家教知識大學堂、美德大展堂、文明新風大頌堂等“五堂”建設。
“使”之以“和”,師生集體有容乃大,凝心聚力;“覺”之以“雅”,師生個人精益求精,自強不息。集體融和兼容并包,校園蘊藏力量;個人求雅追求卓越,教育自有品質。近年來,優秀學生的流失不斷減少,現在每年還有學生從民辦學校回流到本校。學校的外省市和本市生源比例從以前的6∶4 轉變為去年的5∶5 到今年的4∶6,社會對學校的認可和滿意度也不斷提高。
我們將繼續堅持心靈啟蒙喚醒的教育理念,汲取新課改新課標等先進教育思想,力求逐步真正實現大面積因材施教,為更多學生提供合適的課程,讓更多潛能得到激發,促進生命的個性化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