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佳妮 上海市奉賢區思言小學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無數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們是古代勞動人民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凝聚著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也象征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精髓。2014 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生的課程與教材中;2021 年頒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更是提出,在教學中浸潤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要求。
筆者在研究滬教版小學數學十冊教材時發現,課本中本就富含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三年級“數與代數”學習領域中,學生在“計算器”單元了解算籌的歷史,在“用兩位數乘除”單元中學習古人的計算方法等。筆者借助滬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計算教學案例進行傳統文化滲透,踐行學科德育的研究。
何謂德育?早在春秋時期的《左傳》便指出“太上有立德”,把立德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對于教育來說,讓學生立德,培養出有德行的人便是德育所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確指出,數學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要結合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感悟中華民族的智慧,體悟古人的思想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
對于小學數學學科來說,中華傳統數學文化的歷史是非常深厚的。在“數與代數”領域中,包含了我國數學計算工具的發展史,從結繩計數法,到算籌、算盤,再到“九九乘法表”,充分體現了古人對“數”的認識,學生可以通過追本溯源的學習方式體會古人的偉大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在“圖形與幾何”領域中,學生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我國古人發明的唐圖,即七巧板,學生既可以將其作為學習圖形與幾何的工具,也能體會到轉化的數學思想,理解古人的智慧。在解決問題領域中,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傳統文化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生活,進一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加強學科德育滲透。
1.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發展,學生主動接觸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渠道非常多,不僅如此,學生也能從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因此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識。
2.通過對教材的深入解讀,不難看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貫穿課本內容始終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深入挖掘,實現學科育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3.隨著對新課標的不斷研究,教師們也對學科德育有了更深的認識與理解,充分地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并且在實踐中有了一定的經驗,能夠切實可行地落實立德樹人的職責。
1.“德智分離”一直是學科育人的一大問題,數學學科在進行德育浸潤時,其學科目標和德育導向應該是一致的。但是由于課時的原因,部分教師會重視數學知識教學,而在課堂的最后幾分鐘進行德育滲透,作為教學的“附屬任務”,滲透并不深入,無法達到德育資源的完美作用和價值。
2.德育滲透開發利用不足。部分教師僅用了課本中所提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講述或者說教,這對于學生來說是被動接受的,且有一些淺薄。古人有很多優秀的數學思維可以在教學中借鑒,以此輔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理解。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非常豐富的,且形式靈活、領域廣泛,不僅僅是課本中所提到的資源,生活中很多實例也可以應用于教學中,讓數學從現實生活中來,到現實生活中去,豐富德育的途徑,為學生創造合適的學習氛圍。
漫漫歷史長河中,誕生了許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文化資源,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說更是代表著數學的發展歷史。作為一名教師,在正確認識德育資源重要性的同時,也要深挖教材,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和生活習慣,有的放矢地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合在數學教學中,從而落實學科育人的理念。從實踐經驗中不難看出,課本上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固定的,甚至可以說部分學生在拿到書后便已經把課本中的傳統文化小故事一覽無遺了,這樣的后果便使教師在課堂中無法有效地進行激趣引入。但如果教師在這個時候能夠加入一些新奇有意思的數學傳統文化故事,講一些書上沒有的故事,便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加強自身的德育知識素養,提高自身教書育人能力。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兩位數乘除”這一單元基本上是以計算為主的單元,學生面對計算最直觀的感受便是枯燥乏味,甚至可以說是機械性的重復練習,這是不利于學生認識算法、理解算理的。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感到計算也是一種樂趣。為達到這個目的,筆者在這一單元中融入計算方法發展歷史,通過觀看視頻,學習結繩計算法、算籌計算法(見圖1)和算盤計算法(見圖2),并讓學生跟著古人一起進行計算練習,在體會傳統的計算法時,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并且跟著這些有著異曲同工的計算方法,學生也能逐漸鞏固現代的計算方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古人在數學傳統文化中的智慧結晶,并通過傳統文化中獨有的計算方法,深刻地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圖1 算籌計算法

圖2 算盤計算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對教師的教學提出新的要求,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其中對于學生來說最難理解的便是數學思維。而縱觀歷史,數學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便是數學思維,并留下了許多數學著作,如《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這些著作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若是能夠充分借用古人的智慧,數學教學將會變得簡單高效,也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從實踐效果來看,學生對古人的計算方法有很大的興趣,學習起來也很有動力。并且學生能夠有效地借用古人的智慧,將其融入自己的理解中,在古人的幫助下理解數學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兩位數乘除”這一單元重點在于認識算法、理解算理,從而達到會計算、能計算的標準。學生在一開始進行計算時容易出現數位無法對齊甚至算理不清的情況,在這個時候可以引入古人的一種計算方法——鋪地錦(見圖3)。鋪地錦相較于現在學生學的豎式來說過程較為復雜,但是因其獨特的計算方法,更能讓學生厘清相同數位相加的數學思維。

圖3 鋪地錦與豎式計算
從圖中可以看出,鋪地錦和豎式有著相同的方法,都是將數位對齊再進行相加,而學生一開始學豎式計算時因為習慣等問題,可能因為算理不清導致計算出現紕漏,而鋪地錦對算理的表達更為直接,進退位更不容易出錯,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用鋪地錦的方法,讓學生在計算中逐漸認識豎式計算的數學思維特點,在理解算理算法的同時,也能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由衷贊嘆,讓學生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實現學科德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所得出的智慧結晶,既然源于生活,自然要歸于生活。在浸潤傳統文化時,要注重德育與智育之間的聯系,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體現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施行德育滲透。在兩位數乘除這一單元中并不僅有簡單的計算,而是要通過現實中的實例,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認識算法、理解算理。這是一個很好的浸潤傳統文化教學的契機,通過傳統文化的滋養,學生能夠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生出文化自豪感。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兩位數乘除這一單元的教學本就要回歸生活,切合生活實際進行探究,這類探究不僅僅是課堂中的探究,更可以深入到生活實踐中去。為此,筆者在這一單元教學結束后鼓勵學生走近生活,從生活中體會學科育人。這一單元的教學正值清明節,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象征著緬懷已逝生命,親近大自然等意向。對于學生來說更是一個將所學用于實踐的好機會,筆者特意以“逛超市”為主題,讓學生去超市中尋找有清明特色的商品(見圖4),并以此加深學生對“單價、數量、總價”這一學習內容的理解,同時學生在找尋清明特色商品的過程中也是一個深入認識傳統文化的機會,只有學生先主動認識了清明節,才能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找到自己的目標,在過程中也能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樂趣。以此為經驗,學生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也能以此為鑒,潛移默化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日常學習中,從而達到文化育人,使人文化的目標。

圖4 “逛超市”中解決“買青團”實際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小學的措施的頒布,許多教師都能夠正確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挖掘數學教學素材,更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到學科中,充分發揮學科課程的育人功能,更好地推動傳統文化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讓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做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