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奕佳 上海市浦東新區進才實驗小學

識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學習的基本內容,在語文課程中表現出基礎性、恒久性特征,也呈現出由側重數量要求轉向穩量提質的發展態勢。識字、寫字是低年級學生開始接受系統的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規定:“低年級學生要認識1 600 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書寫800 個左右常用漢字。”所以,低年級應多認、少寫,把識字教學作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上好高效識字教學的每一課。
但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想高效開展識字教學是非常有難度的,這些難解的問題一直解決不暢,就導致了日常識字教學中存在不少問題。現行低年級語文教材中識字量比較大,即使是低年級,平均一篇課文也有十幾個生字要學習。教學課時是固定的,大家普遍利用的隨文識字是分散識字,無法完全發揮和體現出漢字的規律,大部分是老師在講,學生缺少思考探究的過程,課堂很容易變成一堂索然無味的識字課,學生很快就失去對生字的學習興趣。
同時,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其年齡較小,注意力不夠集中。他們感興趣、好玩兒的事物太多了,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孩子,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學習習慣和行為都處于起步階段,每天接觸與原先毫無壓力的快樂生活完全不同的識字活動,對孩子們來說是痛苦的,而且單調地解析生字的“音形義”,也達不到高效識字的效果。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而在教學中,我們更要以學生為本,而不是單單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機械地進行識字活動。《新課標》特別強調識字興趣、愿望的建立和獨立識字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要綜合運用注音識字、隨文識字、集中識字、字理識字等四種基本識字方法,逐步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
對一年級孩子來說,在掌握好拼音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漢語拼音讀好漢字讀音,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認識和學習生字,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這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識字和拼音鞏固也能相輔相成,在利用拼音識字的過程中,也鞏固了拼音的用法。在現行的語文教材的第一學段中,大部分的課文都是全文注音的,當學生能熟練掌握漢語拼音后,漢語拼音就成了習得生字的一種方法。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低年級的課文分為“識字”和“課文”兩種類型,隨文識字多出現于課文單元,課文作為生字出現的一個載體和情境,為生字的學習服務。這是現在語文課堂中普遍被使用的識字教學方法,學生能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所有生字都不脫離文本,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漢字、積累漢字的同時,大致了解這個字的含義、語境和運用。但隨文識字非常耗時,對識字量、識字速度有一定影響。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集中識字多出現于“識字”單元,通常以兒歌的形式將某一類生字集中于一課中學習,如一年級下冊的《姓氏歌》是將日常生活中的姓氏作為生字集中在兒歌中學習;一年級下冊的《小青蛙》大部分生字都為青字族漢字,讓學生初步認識形聲字;二年級上冊《樹之歌》集中學習樹的名稱中的生字,認識形聲字規律等。集中識字的效率和其他方法比起來更高一些,對漢字構意規律理解也更深刻,但缺乏語境,學生的遺忘率較高。所以在教學中不建議通篇使用集中識字,而是對生字進行分類和設計,這樣才能使識字教學更為高效。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語素文字,一個漢字往往“藏”著許多可以被拆分的意義信息,在教學中通過解釋漢字的構字原理,讓學生大致了解漢字的表意性質,初步把握漢字的構形系統,逐步掌握一些規律。字理識字可以結合集中識字、語文園地的識字板塊以及一些專項訓練來幫助學生梳理漢字規律,能夠提高學生的識字質量,達到高效識字教學的目的。現行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設計的部分課后練習也滲透了字理識字的觀念。
不同的識字教學方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進行取舍、綜合運用,以促成高效識字教學。
我們可以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和喜好設計教學過程。低年齡段的兒童喜歡一些活潑生動的形象,可以把生字稱呼為“生字寶寶”“伙伴”“好朋友”等,這些活潑親切的稱謂能一下拉近學生與生字的距離。
此外,一、二年級的孩子還樂于表現自己,喜歡模仿大人,所以在課堂上可以請學生做“小老師”,帶大家學習生字或糾錯,這樣的方式能迅速調動學生的熱情,提高學習興趣。
筆者還時常通過設置一些有趣的情境吸引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語文園地的“我的發現”板塊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結合字形和生活常識給動物分類,我在教學時就以“動物園交朋友”為情境,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給動物分類,讓學生鞏固偏旁表意的同時還能明白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所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同的。
1.遷移識字法
利用熟字認識新字就是知識的遷移識字。在識字過程中可以利用熟字加、減、換生字的偏旁、筆畫或部件變成一個新字。比如“觸”和“解”可以通過換部件的方法記憶,“伯”和“柏”可以通過換偏旁來識記,“大”和“犬”可以通過加減筆畫的方法來識記,“請”和“青”可以用加減偏旁的方式來識記,像“隨”這樣比較復雜的字,可以拆分為“雙耳旁+走之+有”……遷移識字方便學生識記,會讓學生對字形結構印象更深刻,也是學生在剛開始識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形聲字識字法
學生所接觸的常用漢字中有90%以上為形聲字,形聲字也是今后學生識字的主要方法。漢字的表意性質是獨一無二的,雖然我們的漢字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和簡化,但是其構字規律還是有跡可循的。
學生能夠通過形聲字形旁大致猜出生字的意思,比如雨字頭的字大多與天氣現象有關,三點水的字大多與水有關,蟲字旁的字大多與昆蟲有關等。學生能通過形聲字的聲旁大致猜出生字的讀音,但要引導學生發現形聲字的聲旁表音的不同類別。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樹之歌》一課中,出現了很多“木字旁”的字,這些字基本都是形聲字,但聲旁在表音的時候有所不同,如“桐”“楓”等聲旁與字讀音一致,“柏”“梧”等聲旁與字的讀音相似。通過這樣的觀察和分類,讓學生對形聲字有更深的了解,進一步培養其獨立識字能力。
3.聯想識字法
低年級的孩子想象力豐富,有些字可以通過聯想的方式識記,比如獨體字大多為象形字,我結合學生年齡小、對圖案感興趣、記憶深的特點,先出示這個字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后,讓學生猜猜像哪個字,再出示答案,如一年級的“日”“月”“網”等。又如“魚”字,它的筆畫稍多一些,就可以形象地利用古文字讓學生說說魚的頭在哪里,尾巴又在哪里。這樣的教法,學生都樂在其中。
還有一些合體字也可以用聯想的方式識記,如“休”就是一個人(單人旁)靠在樹上(木)休息,“哭”就像一個人大聲哭眼睛里流下了眼淚,“溪”可以編個小兒歌:“三點水,爪字頭,一拐一拐碰石頭,小溪要往大海流。”聯想識字既有趣,又高效,通常學生遺忘率比較低。但要注意聯想要結合字形和字義,切不可天馬行空。
4.工具書識字法
低年級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是非常必要的。低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生字,雖然在課堂上學習識字方法,自主識字能力也在逐步形成,但在課外閱讀或預習時難免遇到沒有學過的生字,這時除了請教父母和老師外,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查字典認識生字,使學生對字典老師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又能掃除閱讀障礙。在熟練掌握工具書的使用方法后,學生可以勇于嘗試無注音書籍,對學生識字量的提高有很大幫助,也能讓學生養成使用字典的習慣,積極主動識字。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復習鞏固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特別是一篇課文有十幾個生字,有些生字記憶深,有些生字記憶淺,如果不復習鞏固就會出現“前腳教,后腳忘”的情況。結合低年級學生喜愛游戲、活潑好動的特點,在復習鞏固環節可以讓坐了一節課的學生動起來,或者創設一些有意思的情境。我會利用一些小游戲,如“送信”“開火車”“叫號游戲”等;也會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如“摘生字蘋果”“給生字花澆水”等。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下興趣會更加濃厚,學習也事半功倍。
語文課堂學習需要向課外生活延伸,這是大語文學習的方向。光靠課堂上短短的識字教學時間,就要讓學生達到《新課標》所要求的識字能力目標,肯定是不切實際的。課后也要鼓勵學生多去識字,并教會他們方法,給學生提供方向。
日常識字教學中,我通過教材語文園地中的“我的發現”板塊,引導學生隨時隨地自主識字,如制作識字卡片,與朋友或父母相互考一考、比一比,誰認得又快又準,晨讀時間開設擂臺比賽,調動學生識字積極性;我還鼓勵學生在課余閱讀課外書籍,定期摘抄一些好詞、好句,利用晨讀或課前兩分鐘演講進行交流分享。
我還會布置一些生活作業,鼓勵學生在馬路的路牌、超市的貨架商品、路邊的店鋪招牌等生活場景中積極識字,學生在課上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認識到的生字;我們學校有課前兩分鐘演講的傳統,對于正在培養識字興趣和能力的低年級學生,我也會安排識字主題的演講,比如介紹自己的姓氏,讓識字學習生活化,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識字的興趣大大增加。
在低年級日常識字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利用、整合各種方式方法,把索然無味的識字課堂高效化,讓學生從學習中收獲成就感,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真正做到喜愛自主識字。學生掌握漢字構字的一些規律,學習到識字方法,提升自主識字能力,在識字學習中不斷思考和探索,感受到祖國文字的魅力,繼而為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作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