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啟鴻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發揮著培養能工巧匠與大國工匠、傳承技術與技能、促進就業與創業等重要作用,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在北京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中,職業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高職教育在構建高精尖產業體系中承擔著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促進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的前提基礎。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必須緊靠區域經濟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強化“產城教融合”、校企合作,緊抓人才培養質量這一生命線,不斷打造自身品牌,才能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產城教融合”源自于產城融合和產教融合的理論。關于產城教融合的概念,目前已有的研究不多。美國和荷蘭的學者早期提出了官產學三者關系的三螺旋理論[1]。產城教融合在學術界的探討則以潘中多等(2021年)為代表,他將三螺旋模型中的“大學”擴展為包含各類型的大學及職業學院等;“產業”從科技產業擴展為廣義的產業范疇,涵蓋了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政府”則包含了各級政府,涉及省市、區縣、鄉鎮等[2]。這一擴充賦予了三螺旋模型更廣泛的應用空間,用以研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現路徑。以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基礎,馮春盛等(2020年)認為,產教城概念主要是針對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產、教、城分離現象,配合產城融合發展理念而產生的[3];柯玲等(2017年)認為,產教城融合發展的目的在于,在產業、職業教育和新型城鎮化三者之間形成有機融合、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態勢[4]。而這里我們所采用的產城教融合的概念是以成熟的職業教育體系、完善的產業體系為基礎,探究如何立足區域、以職業教育產城教融合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長期以來,受制于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產城教融合仍存在許多問題。如何促進職業教育產城教融合的深化改革,是推動和促進職業教育在新時代實現新發展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面向產業發展前沿,圍繞產城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開展了大量創新性工作,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具有北電科特色的探索與實踐,人才培養質量取得明顯成效。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匯聚了90多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項目140余個,工業總產值占全市22%。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66億元,單位土地投資、產出強度等主要效益指標穩居全國開發區第一位。2015年,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整體遷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開發區唯一高校。學校確立了“依托開發區辦高職、依托產業辦專業”的發展道路,明確了“建在開發區、服務開發區”的辦學目標,深入分析開發區產業發展現狀、趨勢及人才需求狀況,進一步優化專業布局,精準對接開發區“4+2+1”產業體系,形成了深度融入“高端汽車、生物醫藥、先進制造、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高精尖產業發展的“五條線”,并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一是建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機制。組建由北京市教委、經開區以及企業組成的發展理事會,與經開區簽署新一輪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成立由153家單位組成的北京現代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助推北京經開區出臺《新區關于促進校企合作的實施細則》等文件。
二是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臺。學校出臺產業學院建設等校企合作保障制度,簽訂合作協議企業超過90家,與百度Apollo、久其軟件公司等企業共建4個產業學院,建設7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發70多個生產性實訓項目。
三是深化雙主體育人成效。校企共同構建技能型、復合型、創新型(SCI)系統化人才培養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32個,開設雙冰場館制冰人才訂單班、國航班、奔馳班等20個訂單定向班,現代學徒制學生超過600人。目前,學校長期穩定合作的企業超過300家,學生一次性就業率保持在98%。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提到要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新的部署要求。學校將立足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緊緊圍繞首都“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科學規劃學校事業發展布局,在三個“著力”上下功夫,以深化產城教融合為引擎進一步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
一是著力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學校將始終堅持把發展改革各項工作放到新時代首都發展中謀劃推進,聚焦北京市委市政府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有特色、國際化”的發展要求,在北京市屬高校分類辦學中找準定位,明確戰略方位,以分類發展和開展職業本科建設為契機,以建立具有“首都特點、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產教城融合發展模式為關鍵抓手,切實提升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的貢獻度,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
二是著力構建校企緊密合作協同育人的新格局。圍繞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首都高精尖產業發展、超大城市運行管理和高品質民生對高層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創建以專業群為基礎的產業鏈、職業鏈、知識鏈、實踐鏈“四鏈”銜接融合的產教融合新范式,全面探索實施中國特色學徒制,聯合國內外知名和行業頭部企業建設10個左右特色產業學院,高標準新建一批大師工作室、中試基地、工程師學院、學徒制中心、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高標準建設產教融合工程中心。
三是著力培養具有大國工匠情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校將認真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更加突出學生全面發展,堅持“五育并舉”,深化“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課”綜合改革,全鏈條全過程培育“工匠精神”,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產業引領、校企協同、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的精準度和適應性,形成“首善標準、職教特色”育人體系,為首都各行各業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