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馬陸亭
一晃在《北京教育》(高教)開設“教育隨筆”專欄已滿周歲。新年伊始,特別想就自己所從事的研究專業說幾句,盡管該話題在2022年第10期“喜迎二十大·高等教育這十年——話學術”中已有提及。
先分享幾個親身經歷的故事。一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高等教育研究存在著主題跟風現象,如畢業生下基層、低重心發展、體制改革,進入21世紀后又有一流大學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應用型高校轉型等,即所謂的“學術漂移”。二是前幾年,有兩位學者型司長曾經問過我一個共同的問題:現在做高等教育研究的人這么多,也沒見弄出什么創新成果,有用嗎?三是2011年初,筆者參加過一個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工作座談會,我在發言時提到,近十多年來對高等教育的改革雖然都會有些不同意見,但其闊步向前邁進了,而職業教育的發展則一直存在“不確定、不穩定”的現象,發言得到了主管領導的認可。四是在2021年中國高教學會學術委員會的年會上,我提出自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沒有發生過系統性失誤,應該與一大批人從事高等教育研究有關,觀點得到了與會專家的認可。五是有一次部領導找我談心談話,問到“你從學術研究到現在的崗位,有什么體會?”我當時的回答是:領導干部不能太自私,這樣單位才能公平;要有工作思路和擔當,這樣才能做事;執行力很重要,這樣才能干成事。這幾個故事反映了筆者從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些感悟。
我國最初的教育學是針對中小學教師培養的。與師范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研究的起源就是針對發展問題、理清改革思路、提出解決方案的,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政策咨詢。筆者的本科專業是機械制造,留校當過教師,在從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后所形成的文風明顯帶有工科的烙印,即“針對問題、講求邏輯、尋求證據、用語樸實”。
改革開放后,高等教育研究逐步興起并快速發展,目前其研究生隊伍和從業人數已初具規模,因此就有了“是否有用、有無創新、內卷焦慮”等種種議論。其實,如果我們回顧幾十年來的高等教育發展,就會發現其成就十分巨大,特別是沒有出現過顛覆性的問題。就是說,高等教育一直是在前進的方向上快速發展,很少搖擺,更沒有回頭重來,這其實與一大批人從事著各層面對策、戰略、政策研究有關。越是復雜的社會問題越需要規模化的研究群體,眾多的研究有利于保證科學發展。
原因在于:一是思想是改革發展的先導。高等教育研究不斷針對現實問題,總結歷史和國內外經驗,不斷進行著思想觀念的大討論,形成了相應的理論、模式、對策,從而保證了思想理論對實踐行動的指導。二是共識是方向選擇的依據。高等教育研究不斷探討未來發展的思路和方向,進行發展戰略和宏觀政策思考,不斷凝聚發展的共識,從而保證了不犯錯誤,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三是“規劃—建設”是我們發展的模式。規劃代表著對理想藍圖的科學設計,建設體現了對目標實現的奮斗努力,前進過程伴隨著一定的調整和校正,從而保證和實現了在歷史長河中的居中發展,居中即正確道路。作為題外話,大學規劃處其實就是高等教育研究人員培養供給側改革和事業發展現實需求側改革結合的產物。
前進的道路需要思想的光芒,需要一大批人對重大問題進行思考。社會科學是應用之學,需要形成發展共識,共識度越高發展的正確性就會越大。看似無用其實非常有用,看似創新減弱其實更能指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