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 云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藍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綱領性文件和行動指南。報告強調,“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1]。因此,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好人們滿意教育,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當前,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但中國人口的整體教育水平和發展速度在世界各國中處于中等,且近年來人口教育發展速度出現減緩跡象[3]。中國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成效比較優勢不突出且相對缺乏,以諾貝爾科學獎和斯隆研究獎為例,華人學者占比極少[4]。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不斷加劇教育和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迫切需要中國自主培養更高質量的卓越創新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再次凸顯“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的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凸顯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階段,人民對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需求必將更加突出,尤其當中國人口紅利逐步由規模型向質量型轉變,優質人力資源和高質量教育必將成為創新驅動的重要引擎。當前,中國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群眾教育面臨不少難題,必須牢記“三個務必”,科學研判、精準施策,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夯實教育學科發展,推動教育規模與結構調整、教育治理結構優化與制度完善、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等深層次教育綜合改革與創新,發揮教育興國可持續動能。尤其要堅持與貫徹八大基本理念,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推動教育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說,“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的根本宗旨和目標。馬克思、恩格斯在《論神圣家族》中論述“歷史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5],立足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深刻認識與把握中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主體,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的主體,是歷史創造者和主體,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教育作為以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必然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讓人民滿意、讓人民幸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人民至上教育發展價值觀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本治理觀的繼承與弘揚,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的體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育現代化必須為黨的治國理政服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一方面,一定要牢牢抓住“立德樹人”和“思想政治教育”這個牛鼻子,賡續紅色基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樹立科學價值觀,防止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走樣變形。教師乃至整個社會有良知的黨內外人士都要身先垂范,發揮自身榜樣和示范作用,死死守住“紅色江山不變色、不走樣,紅色人才立得住、留得住”的價值追求,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真正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育初心。另一方面,全面發展關鍵在智育,但要防止智育至上。過去幾十年,我們在智育上花費和關注較多,但對于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所忽視,物質主義價值觀念盛行甚至沖擊著我國的傳統價值觀念,獨生子女家庭溺愛孩子而滋生的青少年身心不健康現象不少,青少年綜合素養跟不上社會發展需求。隨著中國國際化步伐加快,如何在國際舞臺彰顯國民綜合素養,打造具有全球勝任力的新一代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都離不開教育高質量發展。立足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只有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教育是黨和國家事業大系統中的子系統之一,各級各類教育又是教育系統的內部子系統,均發揮松散耦合的系統效應。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必須充分發揮各級各類教育子系統與黨和國家教育事業大系統的協同育人效應,系統推動整個教育事業的快速、和諧與科學發展。切實做到不同區域教育協同育人、城鄉一體協同育人、普通與特殊教育融合育人、義務與非義務教育銜接育人、職普融通協同育人、院校與畢業后繼續教育銜接育人、民辦與公辦教育協同育人、線上與線下現場教育協同育人等,構建適應全民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與時俱進的科學教育結構體系,推動構建普惠型、教育利益均衡的學習型社會與學習型強國。
以德治國、以德治教、教化育人是中國教育治理的重要特征和優良傳統。伴隨著科學民主思想在中國傳播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以民主、自由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教育,中國民眾的主體意識和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弘揚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的依法治國政治形態已經逐步成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法寶,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中的法治中國建設必然對依法治教提出更高質量要求。當前,中國教育治理過程中還存在許多生命安全隱患與校園欺凌、教育腐敗與教育權力濫用、權力配置與行使導致的非暴力歧視與欺壓、學校辦學自主權得不到落實、校外培訓監管不力、民辦教育依法治理和按規發展落實不到位等教育治理亂象,亟須加大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力度,還教育一片寧靜的天空和充滿活力的綠色教育生態。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推動并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當前,中國科技實力突飛猛進,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但“卡脖子”技術瓶頸問題仍將持續影響中國占領國際科研高峰的步伐,尤其是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關鍵基礎軟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產業基礎薄弱問題急待解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6]。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必須正確把握教育、科技與人才之間的聯動效應,牢牢把握教育發展的主動權、先導性,確保教育基礎地位、戰略支撐地位毫不動搖,尤其充分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與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主動權、主導地位和核心作用。科技創新關鍵是人才,不僅要注重基礎教育階段培養青少年主動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而且要在高等教育階段持續布局并重點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復合型卓越領軍人才。高校作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必須持續發揮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綜合效能,不斷孵育和壯大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學科,以一流學科涵育一流人才,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攀登世界高等教育高峰。以教育強國推動科技強國,以科技強國推動人才強國,人才強國反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相得益彰,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科教強國必將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建校8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當前黨和國家事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卓越人才培育、選拔、評價和任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教育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工程。一方面,要堅持教育領域黨管人才的基本原則,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打造德才兼備、德藝雙馨的人才梯隊和智庫專家團隊,形成布局較為均衡的有層次、有特色、優勢突出的校園人才群落或社區。另一方面,要堅持卓越人才的選拔與評價標準,不拘一格培育和任用人才,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卓越人才標準不外乎要在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方面獨樹一幟并具有一定的國內國際影響力和良好聲譽。我們要盡量創造這樣的育人、用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和治理氛圍,繼續深化科技創新和教育評價改革,充分發揮社會主義人力資源制度的優勢與效能,讓有真才實干的各類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在權力均衡治理等方面不斷改善和突破,努力開創群英薈萃、人才輩出的新局面。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關鍵仍然是創新經濟的發展。作為世界科技與創新人才集聚中心,創新經濟是支撐少數西方發達國家長期經濟霸主、科技霸主和軍事霸主的關鍵與基石。創新經濟發展歸根結底依賴知識創新,知識創新的根源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原始動力源泉。堅持創新驅動,實施知識創造管理,培育知識型團隊或組織是國家和高校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互為支撐、相得益彰的聯動效應,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知識型創新經濟發展的必要選擇。高校落實知識創造管理,必須牢牢把握國家主要創新領域的知識創新型人才的培育、選拔、評價、任用,始終將科技創新的主導權和戰略點始終集聚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核心與關鍵戰略領域,從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尤其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創新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創新高地,為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基石。
科技發展必然帶來物質文化的高度發展,但不一定帶來人文與精神文化的高度發展。縱觀歷史發展規律,單一的科技發展容易導致“科技唯上”的科技主義泛濫,從而忽略科技依靠人、科技為人服務的終極目的,導致人文關懷缺乏而使科技發展倫理缺失或冰冷無情。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將人拯救并喚醒,并賦予人更多尊嚴、幸福和快樂,從而推動社會進一步繁榮發展并彰顯人性之美。推進教育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科技與人文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對自然科學的支撐作用,使科學與人文成為中國科技騰飛的一對“翅膀”,始終清醒認識到科技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人,即賦予每個人更多尊嚴、幸福和快樂,積極促進科學與人文的深度交叉融合,引領科技朝著賦予每個人更多尊嚴、幸福和快樂并彰顯人性之美的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發展。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推動教育現代化還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一是堅持問題導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方法論必須堅持問題導向”[7],解決當前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和群眾教育難題,必須找到多樣化教育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有的放矢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二是堅持實事求是。毛澤東提出“實事求是”,這是黨經過長期歷史和實踐檢驗、關系黨和事業興衰成敗的重要方法論,也是中國教育實踐的重要方法論,體現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統一的原理。一定要尊重教育科學發展規律,從宏觀、中觀和微觀教育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調查研究等實證研究方法,發揮人民群眾主體性,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三是堅持系統思維。萬物有聯、萬物兼聯。充分認識教育與社會各子系統的聯系,尤其發揮教育、科技與人才相互支撐的聯動效能。時常“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8],真正做到對教育事業發展的運籌帷幄。同時,積極發展教育對外開放,促進教育國際國內交流。防止教育出現坐井觀天的盲目樂觀與自我欣賞的現象。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離不開教育命運共同體,教育治理全球化需要中國貢獻教育智慧和中國方案。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推動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要求和必然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面對教育發展新挑戰新難題,唯有堅定理想信念,以科學理念和方法為指導,自信自立自強、腳踏實地,才能推動教育現代化在中華落地生效、在人類文明新形態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