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柱 _ 北京市豐臺區第八中學
北京市豐臺區第八中學著眼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程供給,以戲劇課程建設為主線,發揮戲劇天然優勢,課內與課外融合,構建“大思政課”,實現全方位育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師生共同參與創作了《萌芽》,一起講好中國故事。
精選歷史題材,挖掘區域資源。戲劇是載體,思政是內核,“劇”說黨史,鑄魂育人。本劇深入挖掘豐臺區區域紅色資源,采用戲中戲結構,精選歷史素材,巧妙嵌入其中。在展示當代中學生真實校園生活的同時,穿插講述抗美援朝戰役中,如何以美國飛行員戰俘換取錢學森歸國的真實事件。過程中,學生通過演繹錢學森留美歸國、申請入黨等經歷,深入了解中國老一輩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歷程,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遠大的人生理想。
依托校園生活,講好中國故事。為了讓戲劇更貼近學生生活,增強戲劇演出的“帶入感”,劇本依托校園生活,從學校組織的一次戲劇演出開始。學生在排練的過程中,回憶著來到這里的目的,有的為了展示自己,有的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有的是因為喜歡集體生活,還有的則不知所為……但他們在排練和學習戲劇知識的過程中,漸漸感受到戲劇的魅力。從一盤散沙到擰成一股繩,他們不知不覺體會著自主學習的樂趣。男主角從《衛國英雄》的第一場劇情中發現了“破綻”,大膽提出后與同學們一起修改劇本。小演員們第一次自主圍成一圈,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男主角提出“從黨史中找尋答案”的建議得到一致認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劇中的疑惑,他竟在爺爺的日記里找到了答案。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常年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綜合癥的爺爺,正是這個劇本中的人物原型……生活與戲劇的邂逅,時代與夙愿的交融,讓學生們更深刻地意識到成長的方向,以及個體與黨和祖國的血乳相融。聚光燈下,一顆顆種子正在戲劇的舞臺上萌芽、生長。
行走社會大課堂,提升育人效果。為了讓學生對劇情有全面的了解,對劇本中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認識。排練前,劇組成員利用暑假走進首都博物館,參觀學習“偉大的征程”展覽,全面了解黨的百年歷史;走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學習“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展覽,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歷史;邀請北京市東高地青少年科技館首任館長向學生講述“中國航天之父”和“導彈之父”錢學森的生平事跡和輝煌成就。全面了解了這些知識和背景之后,演員們開始通讀劇本,了解劇中人物,感受話劇主旨。
師生同臺共演,打造育人生態場。為了加強師生共育,實現沉浸式劇場效果,學校5位教師也參與了演出。從不解到理解,從沖突到認同,從相背到相擁……戲里戲外演繹著家庭的溫情,成就著教學相長。演職人員利用暑假和周末辛苦排練,星光不負趕路人,聚光燈下,每一位演職人員都是閃亮的明星。
“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發揮戲劇教育的獨特魅力。排練時,每一位演員都經歷著背臺詞、刪戲份、調角色和等待的過程。雖然準備的過程很辛苦,但整個排演過程十分順暢。大家按照調度奔跑,跟著音樂排練,認真對待自己的角色和崗位,第一次帶妝彩排就是成功的公演,驚艷全場。正如劇中那句臺詞所說的一樣:“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突出學生主體,提升學生素養。從策劃、籌備、排練、演出,學生都是主角,學生演員精心排練,舞臺上精彩綻放;學生導演組、劇務組、音樂組幕后奉獻。在排練、演出過程中得到鍛煉、收獲成長;創作排演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教育的發生。演員們走進首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學習黨史、軍史,聆聽專家講座,行走社會大課堂,在不同場景中,以多種形式體驗,深入學習、深刻思考,堅定了愛黨愛國的信念,增強了演好戲劇的底氣。演出后,演員、觀眾撰寫心得體會,沉淀情感、提升認知,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