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夢園 _ 北京市豐臺區第八中學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圩?,需要精心引導和培育。道德與法治課程引導學生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堅持德育優先,聚焦核心素養,不斷提高德育實效性,成為德育的主陣地。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因此,在課程設計中,不僅要關注理論知識,更要重視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將正確行為落實到生活中。為實現以上目標,學科教師深入研讀新課標,準確掌握核心素養要求,精心篩選課堂素材、設計課堂情境。
講解“維護國家利益”單元時,學校花香課程正如火如荼地開展,這一校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家鄉的發展變化也是國家發展的縮影,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深厚情感,這與教材單元目標不謀而合。
借此契機,教研組圍繞“建花鄉”主題,結合教學目標,在充分調研學情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磨合與研討,共同完成了“一心愛祖國 一意建家鄉”單元主題設計:讓學生通過采訪等實踐活動了解家鄉發展依舊存在的挑戰,為解決問題建言獻策。通過這一設計,提升學生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在落實政治認同、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的同時,讓德育潤物細無聲。
除以上課堂設計案例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堅持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例如,初一年級學習內容圍繞集體展開,教師在設計課堂情境前對學生進行訪談,由學生選出生活化情境進行加工、整合。通過這一方式,教師更準確地了解學情,提高課堂設計的針對性,引導學生強化責任意識,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好地把道德教育的方向引領與學生發展有機統一起來。
學校深入研究提升德育實效性的方法和路徑。在實踐中不斷滲透,在體驗中不斷提升,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學校以戲劇教育為抓手,開展德育活動。本學期戲劇展演的主題為“學習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初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圍繞憲法展開,注重引導學生崇尚并踐行法律,在“公民義務”一課中強調了“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不受侵犯是公民的法定義務”。
在此基礎上,學科教師利用延時服務時間,為班級學生挑選適合的展演主題,并指導學生不斷完善劇本《紫荊花開就回家》。緊密圍繞香港回歸,通過對香港被割讓、反復談判、正式回歸等歷史節點的演繹,激發學生深厚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感受到個人在國家發展中應承擔的責任與使命。當音樂響起,所有學生眼中都噙滿淚水時,德育正在發生。
為了增強課程的思辨性與實踐性,學科教師還在學校提供的校外資源基礎上,開展辯論活動、愛國詩歌朗誦活動等。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在校園內逐漸形成德育氛圍,讓學生充分感知德育要求,并不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設計實踐活動時,要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參與感,可以在活動前展開興趣度調研,在活動中充分利用評價量規,做好活動反饋,使活動價值最大化。
學科教師以豐臺區發展為切口,以創設文明城區為契機,結合學?!白钕矏圩鳂I”評選活動,設計帶有項目任務性質的“創建文明城區 共享美好生活”實踐作業。
學生利用課堂、延時服務時間,開展實踐調研活動。在完成設計、發放并分析問卷、分發宣傳海報等活動中,深刻感受國家的巨大進步,激發自豪感;辯證客觀地分析家鄉及國家發展面臨的挑戰,激發承擔責任的使命感,提升接力奮斗的行動力。

學生設計文明行為宣傳海報
學科教研組在學校課程及育人目標的指引下,積極探索指向素養、立足單元、落實德育的作業設計。例如,借助五四青年節的節日契機,將初一、初二、初三年級進行串聯,設計主題為“憶歲月 看當下 致未來”的實踐活動任務;基于學?!疤で鄻酚?不負韶光”的社會實踐活動,設計“園中園內譜新篇”實踐任務單,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偉大情感……
道德與法治是思政教育的關鍵學科,教研組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著眼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育人目標,發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將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