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慧 _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房山實驗學校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讓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使學生的數學視角、數學思維、數學語言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
將生活情境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會使學生覺得數學學習就在身邊,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過程變為觀察、發現、推理的過程,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枯燥的數學知識學習成為生動有趣的發現之旅。
例如,在學習北京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將學生每周三參加社團活動這一事件轉化為數學問題。先引導學生統計出動漫組占全班人數的,美術組占,口風琴組占,剩下的是快板和管樂組,問學生從中可以獲得哪些信息,能夠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之后,教師和學生一起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在上面的學習中,通過將真實情境引入數學學習中,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改變了傳統的例題呈現方式。學生所提出的一部分問題恰是本節課將要學習和研究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在進行深入思考的過程中體驗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并感受數學學習過程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在實踐活動中發生的,并伴隨著實踐活動得到發展。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更多的生活實踐機會,讓生活實踐和數學學習緊密關聯。
課前調查探究,把握數學課堂的外延。課前,學生通過調查發現、操作體驗等活動,讓數學學習和日常生活緊密關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有自己的發現,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培養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北京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時,結合學校開展的“節約糧食”主題教育活動,把學生分成6個小組。教師要求學生為每個班級畫一個條形統計圖,進而了解這個班哪一天的廚余垃圾多,再結合這一天的食譜和所浪費的飯菜,給送餐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議。這樣的活動真正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課上動手實踐,豐富數學課堂的內涵。例如,在學習北京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包裝中的數學問題”里的“怎樣設計包裝箱能使材料更節省”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個香皂盒,6個人為一個小組開展活動。學生用6個香皂盒擺出了不同的長方體,通過測量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計算出它們的表面積,再通過比較找出最節省材料的方法。整個過程中,學生體驗不同的解題策略,通過交流分析,總結出“重合面的面積越大,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越小”的規律。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培養了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滲透了優化的思想,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
課后實踐活動,拓展數學課堂的空間。例如,在學習了北京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后,教師可以設計“我是小小采購員”實踐活動?;顒又校瑢W生在采購時要記錄下每一種物品的名稱、單價、數量和總價,最后算出所有物品的總價,還要看看自己所帶金額,計算出應找金額。在實踐過程中,圍繞所記錄的內容提出問題或者寫出購物感受。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把課上所學的人民幣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學生不僅要讀懂價簽,還要在簡單的加減運算過程中熟悉元、角、分的進率,理解單項總價與合計總價之間的關系。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學會合理使用人民幣,積累使用貨幣的經驗,形成貨幣量感。把課堂向課外延伸,學生不僅能收獲數學知識,還能培養日常生活能力,發展系統思考、全盤考慮的思維能力,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和真實問題中,將數學和其他學科緊密結合,經歷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積累生活經驗,發展模型意識、創新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把跨學科主題學習引入課堂,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
例如,六年級上學期,在學生學習了繪制校園平面圖之后,開展“我愛校園”跨學科主題活動。以“讓來到校園的每一個人都能順利地找到校園的每一個地方”為挑戰性學習任務,將學生分成小組,為校園設計平面圖。校園被分成了幾個不同的區域,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區域進行設計。測量學校整體的小組用尺子進行測量記錄;負責樓內區域的小組,運用數地磚的方法,計算出不同地點的長度數據,明確了每間教室的用途,標記好房間號碼;負責果園和菜地的小組,不僅要計算和測量數據,還要咨詢科學和勞動技術老師,了解果園中果樹的種類、菜地中種植的蔬菜名稱。學生在繪制平面圖的過程中,將空間中的景物關系抽象為平面圖形及其位置關系,構建坐標系,運用地圖三要素(比例尺、圖例、指向標)和美術相關知識繪制地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數學、地理、美術、生物、語文等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強化熱愛學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