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其坤 _ 北京市十一學校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校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其實,校園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教育的寶貴資源。哪怕是被大風吹折的樹木,也可以讓其充分發揮作用。
一棵挺拔的雪松,被狂風攔腰折斷。殘存的樹干,碗口粗,人許高,連著稀疏的枝丫。如果在山野之中,人跡罕至,就無人關注了。但這半棵雪松生長在校園,在學校大門至教學區的主干道旁,與校史館相鄰。每天,數千名師生從這條主干道經過。路旁的其他樹木,挺拔、蔥郁。
半棵雪松繼續生命的歷程。疏枝上松針青青翠翠,似乎一點兒也不自慚形穢。
有學生帶著畫板來了,把半棵雪松畫成美麗的圖畫。粗短的樹干,粗糙的樹皮,稀疏的樹枝,細翠的松針,顯出生命的滄桑與頑強,讓人想起黃山、泰山上的雪松,讓人品味殘缺的美麗與魅力。
有學生帶著詩歌來了,在它身邊吟詠牛漢的《半棵樹》:“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電/從樹尖到樹根/齊楂楂劈掉了半邊/春天來到的時候/半棵樹仍然直直地挺立著/長滿了青青的樹葉/半棵樹/還是一整棵樹那樣高/還是一整棵樹那樣偉岸……”校園中的半棵樹不是被雷劈開,而是被風折斷,但相同的是飽受打擊而仍顯生機,遭遇磨難而更加堅韌。
半棵雪松激發了學生們創作的靈感與激情,一首首新的《半棵樹》誕生了。我也情不自禁作《半樹歌》以詠之:狂風突襲攔腰折,幸存枝干倔強立。不慚形穢根彌壯,創傷漸愈發生機。半棵雪松風骨健,眾生矚目受啟迪:人非樹,面臨災害巧躲避,靈活應變多機智;人如樹,遭遇磨難須堅毅,頑強成長出神奇。
有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半棵雪松,不少學生寫出了佳作——半棵雪松也成風景,有學生由此受到啟迪:殘缺也是一種美麗;不完美也有存在的價值。有學生從半棵雪松的斷面,看到了蟲蛀的傷痕,感悟出深刻道理:要健康成長,不僅需要營養,還須及時除蟲,否則就會貽害無窮。狂風只能把雪松攔腰折斷,而不能把雪松連根拔起,得益于雪松深深扎根于大地,有學生由此得到教益:只有深深扎下根,才能在人生的風暴面前屹立不倒。枝繁葉茂的雪松被狂風折斷,而旁邊落葉樹絲毫無損,有學生由此悟出人生哲理:有時,人生需要刪繁就簡。
校園中那半棵雪松,與其他健全挺拔的樹一樣生機勃勃,頂天立地,盡情地張揚著生命的碧綠與生機,顯示著生命的頑強與堅忍、高貴與尊嚴。
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人從半棵雪松身旁經過,一雙雙健康有力的腳,踏出美妙的足音;搖著輪椅的學生,目光明亮,笑靨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