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挈 _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
曾經讀過“陶行知與四顆糖果”的故事:
一名男生用泥塊在砸其他男生,被陶行知校長看到當即制止,并要求這名男生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后,陶校長回到校長室,男生已經到了。陶校長笑著掏出一顆糖果,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
男生驚疑。陶校長又掏出第二顆糖果,說:“這也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應該獎你。”
男生更加驚疑。陶校長又掏出第三顆糖果,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
男生感動極了,說:“陶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陶校長滿意地笑了,隨即掏出第四顆糖果,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這是多么智慧的教育活動呀!正是這次閱讀,促使我開始對經典教育故事進行收集、整理、思考和實踐。其實,每一個故事都是主人公教育智慧的呈現、教育精神的凝結。每一次的閱讀,也都能豐富我對教育的理解、提高我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涵養我教書育人的精神。
從教30余年,我真心體會到,閱讀是教師的必修課。
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正在成長的學生,要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唯有以靈魂塑造靈魂,以生命塑造生命,以新人塑造新人。閱讀是教師生命成長的“蛋白質”。
閱讀,是以身示范。如果學生閱讀的書籍教師也讀過,如果理科教師對文史哲書籍有涉獵,如果文科教師對自然科學有理解,都會豐富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在耳濡目染中,教師的閱讀習慣就“播種”給了學生。
閱讀,是能力提升。在職業生涯中,我們都會碰到問題,例如,如何備課,如何進行家校溝通,如何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等等。這些問題前人都碰到過,專家都研究過。立足問題開展系統性閱讀,是“困而勉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閱讀,是自我突破。隨著教齡增加,我們會在所教學科上形成“優勢”,這種“優勢”很可能成為教師自我突破的“壁壘”。儒家經典、教育家的故事及學習科學的研究成果,都是教師自我突破的源頭活水。基于實踐開展反思性閱讀,是“正本清源”,是“扶搖可接”。
閱讀,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