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再麗 _ 北京市第二十中學附屬實驗學校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特別強調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的關鍵作用。新課標要求,課程設計以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范圍作為暗線,突出道德與法治的基本內容。新課標提出,以主題組織課程內容,內容除強化中華傳統美德、革命傳統和法治教育外,還有機融入了國家安全、勞動教育以及信息素養、金融素養教育等相關內容。新課標凝練了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這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發展特征,既突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培養時代新人方面的獨特貢獻,又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保持銜接與一體化,同時為道德與法治課程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找到了可以落地的目標。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初期階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是最適合培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時期。運用多種方式學習繪本故事,或是分角色朗讀,或是創設情境進行表演,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閱讀中展開思維活動,并在不斷學習探究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例如,二年級下冊“堅持才會有收獲”一課,教師利用繪本故事《青蛙看海》引導學生感悟和認識“堅持才會有收獲”的道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托繪本采取情境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引入情境,引發學生主動探究,使其感受繪本學習的快樂,從而落實“健全人格”的核心素養。
再如,二年級下冊“挑戰第一次”一課,教師利用教材中《小馬過河》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同一條河流,老牛覺得它是沒不過膝蓋的小溪,松鼠覺得它是深不可測的天險,而小馬卻覺得它不深不淺剛剛好,這說明了做事情要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更要親自去體驗。學生們分角色把故事表演出來,親身感受最真實的情感體驗,并把自己的情感體驗轉化為自己的認知,潛移默化地影響日常行為表現。
從三年級開始,教材增設了“閱讀角”欄目,欄目中有很多優秀文章的節選,體裁包括詩歌、散文、記敘文、日記等。學生們閱讀這些文章,可以引發不同層次的所思、所想、所悟,再經過生生間、師生間的交流、分享、碰撞,可以生成新的道德認知,往往起著深化、升華、內化的作用,搭建起通往道德實踐的橋梁。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6課“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失學女童對上學的渴望之情,教師利用教材中“閱讀角”的閱讀材料——詩歌《女孩》,請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并設計了兩個問題:哪些語句體現了女孩對學習的渴望?為什么說黑板上多一筆粉筆印兒,女孩眼前就多一條亮堂的道?學生們通過認真閱讀與思考,認識到在學校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從而進一步思考女孩該怎么保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很自然地進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學習。
再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5課“走近我們的老師”時,通過閱讀小作文《老師的眼睛會“說話”》,學生們能夠從身邊的小事真切地體悟到老師的愛。這些閱讀內容成為了引領學生生成道德認知的橋梁。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程功能在于立德樹人、價值引領。閱讀感悟古今中外眾多名人故事所蘊含的深厚德育價值,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具內涵和魅力。教材中的“故事屋”欄目,為學生們提供了很多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多在心中畫問號”這一內容時,“故事屋”提供了美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小時候勤學好問的故事。學生們通過故事的閱讀引發思考:自己怎樣才能向小拉比一樣問出好問題呢?
再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我和時間交朋友”這一內容時,“故事屋”提供了魯迅的故事。教師不僅讓學生們認真朗讀故事,還引導他們思考如何理解“他認為,一個人節省時間,就等于延長生命”這句話。接下來,教師讓學生進行實踐體驗,即讓學生抄寫故事,看看哪些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抄得又快又好,從而幫助他們體悟“提高效率、節約時間就等于延長生命”的道理。
道德與法治教材就其內容特點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關注學生精神成長,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凸顯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目標。
教材選取了許多經典的古詩文,學生閱讀、吟誦、體悟的過程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染的過程。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快樂學習”就安排了論語中很多的名句,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可以先從語文的角度與學生們共同賞析,再帶領學生們誦讀,感受古人的智慧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師生通過共同體驗傳統古詩文深邃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經典、誦讀經典的興趣,從而落實政治認同、道德修養、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方面的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新課標提出要采取角色扮演、情境體驗、模擬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讓學生認識社會。這就要求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變革學習方式,其中,學科閱讀就是一種非常有實效的學習方式。除此之外,更多樣的學習方式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繼續探索,更加深入的教學研究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