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莉娟 _ 北京市海淀區培英小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我們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再是思政教師的“專利”,而是所有教師的責任,共同上好大思政課。
“大思政課”以現實社會生活對思政課的注入、滲透和支撐為邏輯起點,本質上是圍繞思政課改革創新展開的。
“大思政課”概念,源自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強調善用“大思政課”的語境。善用“大思政課”,不是脫離思政課的基本范疇去另搞一套。思政課的政治屬性沒有變,學校必須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導向;思政課的課程體系沒有變,在體現教育目標、符合教育規律上需要保持相對穩定性;思政課的科學理論體系沒有變,思政課教學的核心要求是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大思政課”語境下的思政課,不同于以往的思政課,它代表著思政課發展的一個新方向:需要樹立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打破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的界限,把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銜接;意味著探索新的教育范式和教育方法,創新運用社會課題研究、社會生活情景教學等多樣化方式激發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接受思政教育;還意味著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為思政課提供社會教育資源和保障,形成全社會資源共享、全方位合力育人的新格局。
“大思政課”作為思政課的新形態,同傳統思政課相比,最突出的特質就是“大”。筆者認為,大思政課之“大”,首先在于其立意之“大”,它不單單是一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而是完成思政課立德樹人這一重任的形象用語;其次,大思政課之“大”,指向其覆蓋面之“大”,是從學校的小課堂向社會大課堂的拓展和延伸;最后,大思政課之“大”,還在于其內涵之“大”,它以培養時代新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宗旨,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進行課程資源轉換,引導學思踐悟。
對“大思政課”內涵的解讀,為學校大思政課落地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北京市海淀區培英小學以大思政課的七個“大”為重點,進行立德樹人的大膽實踐。
書記、校長不僅是學校教育的掌舵人,還是首席大思政課教師,應帶頭上好思政課,緊扣時政熱點,從宏觀層面幫助全校師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書記、校長的思政課何時上,在哪兒上,如何上?一是在舉手投足間。書記、校長的一言一行都要充滿愛國心、強國志,以滿腔熱忱投入到每天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二是在氛圍營造里。應該堅持“育德、育才、育神、育情”,在校園中形成崇德尚行的良好氛圍;三是在真實可感的課堂中。書記、校長只有主動進入到學生的課堂中去教授知識,才能把思政課從教室的“書本本”上到學生的“心窩窩”,幫助學生養成民主與法治意識。書記、校長與教師們同上一堂思政課,是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種踐行和嘗試,它促進學生對強國理想、使命擔當生發更加深刻的思考,為國家建設、民族復興凝聚起磅礴的新生力量!
“大思政課”強調科學性、連續性,按照低、中、高學段進行劃分,是一個系統推進的過程。大思政課的“大”還體現在注重學段的縱向銜接。學校一到二年級學生上思政課,重在思政啟蒙,形成基本的家國意識;三到四年級學生重在形成基本的法治觀念,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行為;五到六年級學生的思政課則更關注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的能力。我們以規則為主題,一至六年級分別以“校園里的號令”“班級生活放大鏡”“生活處處有規則”“班規的作用和班規我們訂”“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法律作用大”為主題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學習規則有順序、有銜接。可以說,“大思政課”實現了思政教育規律與學生成長規律的有機結合,學生對于“大思政課”的認知呈螺旋式上升,實現知識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的階梯性學習過程。
“有靈魂的思政課”不是干巴巴的課堂教學,而是在其中融匯了語文、數學、英語、美術、體育等學科,而這些學科中也正因為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讓育人在多學科自然地發生,更能發揮學科育德、學科育人的功能。因此,多學科共同育人,也是“大思政課”的題中之義。學校通過構建多學科共同育人的機制,充分發揮了思政課與其他學科的協同育人效應,讓學生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行政部門有關思政一體化的頂層設計是學校“大思政課”的重要支撐。海淀區委教育工委王方書記負責的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重大課題,以思政課一體化為落腳點,強調“大思政課”作為關鍵課程,學校必須要建強、建好這門課。基于此,學校在王方書記負責的重大課題指導下,積極成為大思政課建設的實驗校,在小學階段嘗試同一主題不同學段內容遞進、螺旋上升;從而形成“人人重視、全員參與、全科落實”的思政教育新體系,培養一批又一批“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培英學子。
學校“大思政課”的開設,對內契合了培育如雄鷹展翅、志存高遠之英才這一偉大的目標,對外致力于講好“國之大者”的思政課內容。站在“國之大者”的高度,學校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深化和加強思政課教育。一方面,我們著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將法治觀念、規則意識深化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我們不斷引導學生以“鷹”的姿態和視野去認識中國與世界,增強國家認同和民族自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思政課教師,家長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把學校教育縮減為純智育。家長才是系好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第一人,也是伴隨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教育者。因此,上好“大思政課”,家長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德育隊伍。從這一認識出發,我們開展“智·樂”教育下大思政課家校共育的探索,提出了開放的家本課程體系,構建了家本課程的實施模式和評測體系,倡導家長以身作則,結合自身特點以講師的身份走進課堂,為孩子們帶來另一個知識領域,與學校形成協同效應,增強育人合力。
“大思政課”不能只學書本教材,而要到社會大課堂中學習與實踐,以此來充實學校思政課堂的內容。學校充分盤活周邊思政教育資源,邀請今日家園社區主任參與思政教育。讓學生回到自己所生活的社區參與課程和實踐:學生在社區食堂幫老人們做引導、做力所能力的事情;在垃圾桶前值守、做宣傳垃圾分類的志愿者等。同時也為學生感知社會規則、參與社區生活提供新路徑,為大思政課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推動社會資源支持和參與思政教育,從而引導學生把個人成長和成才與國家、社會的命運融為一體。
今后,我們將堅持校家社思政一體化共同推進,持續深化學校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有機聯系,與家庭、社會一起畫出最大同心圓。我們將始終把多學科共育作為一以貫之的追求,持續推進思政教育與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實現學校“大思政課”的“時時、處處、人人”的育人功能,從而有效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總之,對如何善用“大思政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思政課的”善用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要融入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未來,“大思政課”理念需要在校家社一體化的落實進程中充分地體現。筆者將繼續在“智慧辦學、快樂育人”的過程中探索大思政教育;教師在“智慧教學、快樂生活”的工作中落實大思政教育;學生能在“智慧學習、快樂成長”的變化中體會大思政教育;家長能在“智慧養育、快樂幸福”的陪伴中感悟大思政教育;社區在“智慧協同、快樂服務”的付出中滲透大思政教育,從而形成校家社一體化落實思政教育,讓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好“大思政課”、會用“大思政課”,并自覺自愿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