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榮 劉松梅 雷智慧 _ 北京市東城區景泰小學
“雙減”政策的提出,要求學校探索出作業設計的新策略,提高作業質量,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景泰小學構建了基于策略可視化的作業設計模式,將作業設計的各個環節流程化地整合在一個作業設計模板中,每一環節再結合一系列有邏輯有層次的問題,幫助教師規范作業設計過程中的思路和基本操作,即以問題鏈為基本單位,借助思維導圖構建一個作業設計的思維模式。
第一步,參透依據,精準設計目標。
作業設計的第一步,首先要明確作業的目標是什么。在當前大單元的教學趨勢下,教師首先需要厘清這個單元應該達成的教學目標,在課程視域下思考作業目標的整體性和導向性。目標設定上,我們用四個問題構成一個問題鏈,引導教師們完成作業設計的第一步。
第一個問題:在學科課程標準中,對本學段學生提出的學習標準是什么?哪些目標是結合本單元的內容需要重點落實的?教師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梳理課程標準對本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
第二個問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本單元內容可以達成的素養有哪些?幫助教師從培養核心素養的視角出發,結合課程標準精準解讀教材,把握教學目標。
第三個問題:學科教學指導用書對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有哪些要求?要求教師依據教學指導用書的表述對教學目標進行具體梳理,思考它們與前兩個依據的要求有哪些是相互呼應的,有哪些是需要補充的,為后繼從教學目標中進一步生成作業目標打好基礎。這個過程能夠幫助教師在新的作業設計過程中充分鏈接已有經驗,同時,結合對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的思考,重新審視教學指導用書的價值和使用方法。
第四個問題:結合教材思考:本單元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是什么?通過回答這個問題,教師對本單元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有了清晰的認識,并且能夠用具體的可操作的語言將目標分條目呈現出來。
以可視化的形式梳理四個問題(見圖1),引導教師明確單元的教學目標,并在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的引領下,把握作業目標的選擇和生成方向。
第二步,分析學情,提升作業的針對性。
教師依據實際學情,立足差異化的作業目標,設計能滿足學生不同需求、可供學生選擇的作業,讓學生在能力范疇內更加愉快地、成功地完成作業,獲得更多的自信。因此,第二步則通過可視化的問題鏈,引導教師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
第一個問題:學生的作業基礎是怎樣的?他們通過課堂教學已經達成的教學目標有哪些?哪些目標是需要課下繼續達成的?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可以避免教師將教學目標和作業目標混為一談,體現作業對教學效果的診斷與反饋作用的同時,發揮作業的時空優勢,達成課堂無法實現的課程目標。
第二個問題: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大部分同學能夠接受的作業難度是怎樣的?結合學生的能力特點,將學生分為基礎組、發展組和創新組,布置作業時對不同組學生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結合日常對學生的訪談、觀察、調查,找準學生的優勢、不足和待發展點,讓作業設計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三個問題:學生的個性特點有何不同?具體來講就是,班級學生的認知風格分布特點是怎樣的?作業設計可以在形式上有哪些變化?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各不相同,作業設計只有貼合他們的認知風格,才能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要回答這個問題,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意識地加以記錄并進行分類,做到有的放矢,為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布置不同形式的作業。
第三步,結合課時,分配作業目標。
教師結合對前兩問的充分整理,已基本能確定本單元的作業目標。本環節引導教師將單元作業目標逐條列出來,并進行可視化呈現。
第一問:本單元的作業目標是什么?在列出作業目標時,不能完全照搬教學目標,而應在梳理增刪的基礎上,表述更精準,有明確的作業對象、行為表現和表現程度。同時,要求教師對目標的屬性進行標記,引導教師對目標的一致性進行回溯,保證目標的科學性的同時,兼具學情的針對性。列出整個單元的作業目標后,為了方便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時具體實施,還需要將其進一步區分并細化為單一課時的目標。我們會繼續運用兩個問題,幫助教師完成單元目標向課時目標的分配。
第二問:每個課時最核心的要達成的作業目標分別是什么?通過這一提問,引導教師將與課時教學有明確聯系的作業目標進行第一次分配,將其復制并分配到每一課時中。
第三問:哪些作業目標是需要在多個課時中不斷強化的?教師將某些目標分配到多個課時甚至所有課時之下,這種梳理幫助教師用連續性的視角審視作業,厘清需要多個課時完成的作業目標,并且在不同課時進行重點不同的作業設計。
在實際作業設計中,如果教師能夠對目標與課時的關系進行系統梳理,就能有效避免學生總是在完成重復性作業。
第四步,依據目標,設計作業內容。
作業設計的著眼點是將作業目標準確地落位于作業內容中。我們倡導教師以已有的作業材料和資源為基礎,結合每一個作業目標,通過選擇和改編,或者原創的方法,設計有層次、有結構的作業。
這一部分,我們以單個目標為出發點,通過以下問題鏈,幫助教師在作業內容設計的過程中關注作業的層次性、結構性和作業時間。
問題一:針對這一作業目標,常用的作業形式有哪些?不同作業形式對應著哪個能力組的學生?結合分析,為不同能力組的學生設計難度不同的作業。
問題二:某一目標同時分配在不同課時中,則不同課時的作業內容有什么差異性和遞進性?可以用什么樣的設計體現出內容上的銜接、水平上的進階和兩者的差異?這一步與第一步的思考結合在一起,在作業設計完成后對每項作業進行難度的評級。
問題三:設計的每項作業,大部分學生需要多長時間完成?在相應的作業內容前面標注上完成時間。對作業時間的估計要求教師不只從自己的經驗角度出發,還可以找三組能力不同的學生代表來做一做,提供學生視角的依據。
問題四:以上作業內容的設計是否兼顧了基礎性、拓展性、實踐性,即作業內容是否涵蓋了鞏固基礎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結合學習發展創新精神這幾方面?分配在不同難度上的作業量是否適宜?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教師分析單元作業設計的結構是否合理,有助于教師從宏觀上把握作業設計的質量。
通過以上四個問題,引導教師對每一項作業進行屬性的考量,確保作業體現難度分級、結構均衡、時間分配合理、形式相對多樣。該部分在作業設計模式中的呈現效果如圖2。
經過上述四步,我們的作業設計模式基本搭建完成。在整個作業設計模式中,我們力圖將作業設計的每個環節的策略通過問題鏈的形式呈現,運用思維導圖一步步引導教師科學地思考,以一個單元的作業設計為錨點,在此基礎上隨時進行修改、完善、優化。這種模式還可以在學生完成一個課時的作業后,對本課時作業的情況進行備注,對不同掌握程度的學生進行引導。因此,該作業設計模式是一個開放的,對后繼作業實施、作業評價有很強包容性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