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飛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強調了創造在音樂學習中的重要性,不僅是學生發揮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領域,還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進行音樂創作的過程和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對于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為了讓學生成為有開拓和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我們需要培養他們從小就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并習慣于充分發揮想象力,善于運用創造性思維。
音樂編創即音樂的編輯和創造,可以進行直接創作或二次編創。在音樂課堂中,組織原創作品較為困難,因此二次編創是更好的實踐選擇。二次編創旨在激發學生創作的興趣和想象力,同時將所學音樂知識應用于實際,從而深入地理解和記憶所學內容。然而,目前在音樂編創的實踐應用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部分音樂教師在音樂理論知識方面不足,造成音樂編創的困境。過去,學校對音樂創作不重視,聘用音樂教師也不要求編創專業背景。很多教師缺乏扎實的音樂創作知識,在長期不涉及創作的教學中漸失相關知識,在音樂編創納入教材后,學生難以理解教學目標和內容,也無法有效進行音樂編創學習,導致帶領學生學習音樂編創相關內容的困難。
第二,學生對音樂課的重視程度不夠,難以掌握音樂理論知識。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在課外學習樂器或對音樂有濃厚興趣時才能掌握相關知識。按照通常的教學情況,學生在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階段應該能夠初步了解樂譜,然而實際上,到了小學階段,還有很多學生不會識譜。這種基本音樂理論的缺乏對于音樂創作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第三,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創作屬于課外拓展內容,而非主要教學內容。因此,教師普遍忽視這方面的教學,往往只草草帶過一節課,僅僅為了應付教材任務而進行創作課程。然而,這種方式不能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也不能激發學生興趣并使其認真完成創作。
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僵化地使用教材中提供的編寫形式,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教學,導致學生失去了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經過對教材中音樂課編創活動的整理和分析,筆者發現這部分內容可以分為固定的五個類型。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靈活運用,如音畫結合在教材中的表現形式通常是要求學生辨認圖片中的內容并畫出樂曲的譜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科融合應用到這個過程中。例如,在欣賞曲《我們的田野》中,可以讓學生根據所聽到的音樂內容和表達方式創作繪畫作品,并在班級或整個學校進行評比活動。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熟悉并了解該曲目,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學生的繪畫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樂趣,培養想象力。
學生通過音樂的引導能夠增進音樂鑒賞能力,對學生道德情感、智慧啟發和身心健康的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傳統的編創方式過于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在教學方面,筆者采用了多種教學形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他們的積極性,同時增強他們的創新和創造能力。筆者結合音畫,以及通過趣味問答等方式,來創造情景并使音樂具體化和生動化,幫助學生通過曲目中的情景感受其豐富的意境,從而帶給他們感官上的體驗。通過學科融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創作活動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拓寬他們的知識面。這有助于學生感知和理解新知識,并能在創作過程中認識事物的規律和變化。基于和弦,創作和聲的形式可以用來創作。在學生具備一定音樂素養的基礎上,可以將多個聲部加入單聲部的主題旋律中進行創作。通過演唱和創作,可以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音高和音程,同時提升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
律動教學的編創在結合樂器演奏或音樂表達的內容方面,使學生能夠通過肢體動作來感受和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這種律動教學的方式將聽覺、視覺和情感思維結合,不僅加強了學生對音樂作品內涵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節奏感和韻律感,并提高了他們在音樂表演中的表現能力。另外,編寫歌詞也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合作編創情景劇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推動他們全面發展。通過豐富多樣的編創形式,將音樂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親身感受音樂的吸引力,從而積極地學習音樂。在《小螺號》教學實踐中,學生參與編創并演唱了自己編寫的歌詞和旋律。課堂上,學生表現出高度的投入度,他們創作出了多個版本的歌詞,并通過演唱將其展示出來。課堂結束后,部分學生仍意猶未盡,繼續哼唱主題旋律。
在日常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歌詞的合理編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積極參與實際的音樂教學。為了讓學生熟悉一些節奏規律,教師可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節奏的基礎上自主編創歌詞,讓他們將喜歡的事物融入歌曲中,從而激發學習熱情。歌詞編創教學的重點在于確定歌曲編創的起點,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歌詞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共鳴。緊湊而突出中心詞的歌曲將為學生提供更多創意和想象的空間。在四年級上冊的歌曲《田野的呼喚》中,歌詞反復出現“啦”,讓學生無法準確計數和正確演唱。根據歌曲的主題和情感內涵,筆者幫助學生創作了他們自己喜歡的歌詞。有的學生編寫了“行走、向前走、停留、再次前進”的片段;有的學生則編寫了“請來、一起來、一起歡唱”的句子。通過將自己喜歡的內容融入歌詞中,并結合旋律的變化,不僅豐富了情感體驗,也方便了旋律的記憶,讓歌曲豐富多樣。例如,掌握了《太陽出來啦》后,筆者改編了一首名為“morning ×××”的歌曲,用它向班級的×××同學問好。學生感到很新鮮,紛紛效仿,思維開始跳躍,學生創作了“afternoon 下午好”“evening 晚上好”以及“hello ××你好”等新的問候方式.學生在班級上演出了自己編創的作品,共同感受到了創作的樂趣,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律動是將音樂學習與身體動作結合,通過身體充滿韻律的動作來表達和體驗音樂,以此來探索音樂,幫助學生充分、準確地感受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和情感內涵等特點。小學階段學生活潑好動,教師應充分利用該特點,運用簡短的音樂來教學。這類歌曲的歌詞生動形象,學生能全面理解,更易掌握旋律。在教學中,筆者主要從四個方面引導學生編創律動:第一,以節拍為基礎的音樂活動,讓學生逐步感知不同節奏;第二,鼓勵學生嘗試用體操、手勢等形式表達音樂;第三,利用簡單樂器,讓學生參與節奏創作;第四,組織集體活動,培養學生合作、表演能力。當我們感受到二拍子音樂的旋律時,我們常常會通過拍手、拍肩等方式來律動。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根據歌曲情緒和個人對歌曲的理解,創造性地編創出比心、拍腿、握手等動作。鼓勵學生擺脫思維的固化,激發他們的思維發散能力,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樂句的結尾音高有著相似的序列:1 3 5和1 3 1。為了引導學生創作出高度變化的節奏,筆者讓他們根據這兩個結尾音高的差異進行編排。學生能夠抓住音高的變化,創造出拍頭、拍肩和拍腿等不同高度的動作。通過律動,他們很快掌握了歌曲音高的特點。從和聲角度來看,筆者在教學《農場的早晨》這首歌時,發現高聲部的表現柔和而連貫。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創作與農場中動物相關的動作。有的學生編出了兔子蹦蹦跳跳的動作,有的學生編出了小雞啄食的動作。這首曲子的低音部分很短,使用了頓音來增加效果。筆者引導學生創作了一段活潑調皮的節奏,其中一部分學生編寫了揮動胳膊的動作,還有一部分學生編寫了擊掌的動作。接著,兩個聲部分別配合各自的節奏進行和聲演唱。在提示動作下,學生的聲部保持了穩定,從而表現出了歌曲所要傳遞的情緒。以歌詞為起點,激發學生創作靈感。學生在深入理解歌詞含義的基礎上,創作出具有節奏感的作品,既培養創新意識,又鞏固了對歌詞的理解。為了促進學生合作精神,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并邀請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演。
常言道:“藝術創作建立在現實之上。”現實生活提供了豐富的音樂教學材料。在教授音樂之前,教師應選取與教學內容相符的資源,使用學生熟悉或常見的圖片和音樂,拉近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全情投入其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除此之外,還應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創作能力,鼓勵他們以自己在生活中所體驗到的情感和個人經歷等為基礎,創作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以提升其音樂創作能力。
例如,在小學二年級下冊《老爺爺趕鵝》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有機會觀察到人們勞動的場景。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其他勞動場景,使學生可以感受到日常勞動中產生的各種聲音和音樂,比如建筑工人安裝東西時發出的“當當”聲,環衛工人掃地時發出的“刷刷”聲等。這些生活中常見的聲音不僅會讓學生感到親切,也有助于他們接觸和了解音樂。學生通過感知日常生活中的音樂,就能夠發現音樂和聲音的奇妙之處,并進而展開對音樂的研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音樂融入音樂學習中,培養學生對音樂美的欣賞能力和靈活應用能力。在整個音樂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學生不會產生消極情緒。
小學階段的學生非常喜歡展示自己,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認可,樂于以大家或個人偏愛的方式進行表演。小學音樂編創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創造多種教學環境,以不同形式激發學生的音樂表演興趣。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編創教學可培養學生的創作潛能,并逐步形成編創意識和扎實的創作能力。音樂表演的真實情感能夠使學生全身心地體驗音樂,創造一個輕松而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創作音樂學習。
以《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為例,開展教學前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多樣的音樂表演,以不同形式、內容激發學生的編創興趣。課前10分鐘,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自主進行交流和討論,描述歌曲中的畫面。接著,根據每組描述的場景描繪,編寫對應的小劇本。然后,僅選取部分學生按照劇本要求,將音樂以動作表演的方式呈現。學生在表演時,通過動作和內心體驗來感受這段音樂。值得注意的是,在課前10分鐘,對音樂的編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進行音樂編創教學的表演方式,可以使學生對此感到新奇有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活力和動力。在深入理解音樂內容的同時,也能夠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其擁有重新創作的能力。小學生音樂編創能力的培養不可操之過急,這是一個連續且系統的過程。在保證課堂氛圍的基礎上,教師通過有趣的音樂表演引導學生,促使他們深入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培養他們的編創意識和能力。
音樂的教學內容相對較為抽象,對于學生而言,理解上的難度較大,這也限制了他們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很難真正體會到音樂創作的樂趣。因此,在進行音樂編創教學時,應該注重讓教學內容更加直觀易懂,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我們可以從簡單的創作開始,逐漸提高難度,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編創教學的過程中。為了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教學活動的設計需建立在學生音樂學習基礎之上。通過布置創作任務并指導學生完成,可以為他們帶來良好的創作體驗,增強其成就感和自信心。采用直觀化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減少學生的膽怯心理,還能夠激發學生對編創的樂趣的體驗,并且培養學生的長期音樂編創熱情,并且從學習任務中開拓更多可能性。
以《音樂萬花筒》教學為例,學生對中國戲劇的了解還不深入。為了成功完成本單元的教學任務,教師應選擇多種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建立全面的教學。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播放我國不同戲劇文化的視頻和音頻資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我們需要詳細介紹經典戲劇作品,如京劇、豫劇、粵劇等,同時讓學生了解一些不太為人知的戲劇形式,如秦腔、吉劇、呂劇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本單元的學習,并對傳統藝術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師可指導學生自主練習本單元素材,使學生通過自身理解感受并演繹,其間要融入個人創造的元素,一方面拓展音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領悟音樂創作教學的意義與內涵,發揮音樂創作在教育教學中的價值。
在進行音樂編創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創造特定情境,通過情感融合來優化音樂教學。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創建具有游戲化特點的環境。通過使用有趣而有趣的音樂,并加入游戲元素,學生可以在游戲互動中獲得深刻的生活體驗。這樣做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音樂創作活動,以促進他們的音樂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每一節課設定不同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音樂思維,并讓他們在各種創作環境中嘗試各種各樣的創作,從而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
例如,在進行《新疆舞曲》的音樂教學時,教師可以構建一個舞臺情境,讓學生在律動明朗的舞蹈音樂中進行創作。學生在濃郁的舞蹈氛圍中,也意識到了古典舞曲的吸引力,并在音樂的感染下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于是,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進行分組,各個小組的學生應根據所選的音樂類型創作一段歌詞,并為之配上合適的樂譜。完成創作任務后,讓學生展示他們所創作的歌曲,以展現他們的創作才能。這樣的表演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提高創作能力,并增強他們對創作音樂教學的重視,確保他們理解創作音樂教學的作用和意義。
教師在組織小學音樂教學時,應運用帶動唱的教學模式,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鼓勵學生,并主動提供幫助。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可以采用講授和示范的方式展開教學。例如,如果教師具備舞蹈素養,應以融合舞蹈和音樂的方式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需先向學生提供易懂有趣的歌曲以促進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搖船調》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們需要充分利用歌曲活潑輕快的特點,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示范學生劃船的動作。具體動作為雙手握拳,用大臂帶動小臂向前擺動,小臂要擺動到與胸部平齊且與胸部保持平行,然后再擺回到腰間,反復擺動;雙臂擺動的同時,左腳保持固定不動,右腿懸空并前后擺動右腳,在腳尖著地的情況下前后擺動。這一系列動作雖然夸張,但學習起來并不困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更深度地融入歌曲的情境之中。接下來,教師可以提取歌曲的精華部分,向學生展示如何進行“帶動唱”的方法,并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如果學生對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吸收效果良好,教師應該及時進行課堂創作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展示他們的創作成果,激發學生對創作的興趣,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相互交流、學習和借鑒。完成這個過程后,教師應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個人的歌曲創作任務,從而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實踐運用能力。
作為歌曲旋律主要的骨架,節奏是音樂結構中的基本元素,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音樂教學中需充分分析現實情況,了解情況,并合理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同時,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和規定進行教學。這樣,可以創造一個豐富開放的思維氛圍,讓學生在其中充分感受節奏,不同節奏有不同的音樂特點。除此之外,教師還需充分發掘時機,在激發學生潛能的同時,學生可自主創造節奏,從而享受到創作成果的充實樂趣,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編創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學《我可愛的家鄉》時,筆者指導學生為歌曲設計伴奏。首先,筆者與學生一起練習四拍子的基本節奏:X X X X,并指導學生腳踩節拍。在學生掌握穩定的節拍基礎上,我們一起構思和創造一個簡單的節奏模式,如:X X XX X,或者X 0 X 0。為了能更好地熟悉自己設計的節奏,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適合的打擊樂器用于伴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充分應用“游戲式”節奏訓練模式,以激發興趣和好奇心。這樣學生能夠全心投入學習,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形象,同時創新思維也會得到進一步拓展。
音樂教材中的曲目,把創作者在一個時期所付出的心血濃縮其中。如果僅僅是對音樂本身的學習,那么就會忽視了作曲家所要傳達的情感和創作的目的,這也違背了音樂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師可以適當地拓展音樂課程,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教師指導學生在教學《唱支最美的歌》時可先模擬演唱者當時的情境,讓學生在聆聽過程中體悟創作者的心態。為了使學生深刻理解音樂內涵,并增強代入感,教師可向學生說明當時的創作背景,從而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實質提升。學生個體差異明顯,對音樂的理解也存在差異。在共同聆聽一首曲目時,學生會展現出豐富的想象力。為了激發學生創意,教師需不斷創新教學內容,給予更大的自主性。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摒棄傳統教學對學生的束縛,培養學生系統學習音樂知識的能力。學生因認知能力不足而顯得幼稚,因此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深入了解學生的想法,給予他們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
當前音樂課堂主要采用灌輸教學模式,為了推進“音樂編創”的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至關重要。為此,需要著重進行音樂教師隊伍培訓。
教育部門應組織本地小學音樂教師進行音樂理論素質培訓。培訓中重點關注音樂編創。首先概述基本樂理等基礎知識,然后介紹編創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教育目標和理念。培訓的方式不能僅限于簡單的課程教授,還必須有相關的實踐支持。因此,在培訓過程中應該安排聽課環節,通過觀摩優秀教師的課程來更好地理解如何開展課堂教學,也可以給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提供相應的靈感,以充分考慮他們所在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
此外,教師在接受培訓之外,還需學習國內外的音樂編創教學方式,以針對學生需求進行教學設計,選擇適用的教學手段和理論,使課程更具科學性和可實施性。
最后,教師應該深入了解所教學年齡段的學生,包括他們常接觸的音樂類型和偏愛的音樂。在設計相關課程時,應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方向,激發他們對音樂編創的興趣,使音樂編創課程更富有意義。
為了進行“音樂編創”活動,小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掌握相關知識,需要對當前的樂理教學進行改進。這一部分的教學中主要涉及學生普遍認為乏味的內容,因此在進行相關教學時應以提高趣味性為主旨。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來增加趣味性,如在學習節奏符號時,可以采用生動形象的情景式教學方法。
例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節奏符號,教師可以通過創設適當的情景來展示。以《蝸牛與黃鸝鳥》這首音樂為引子,在PPT中展示蝸牛和黃鸝鳥的形象,然后播放該音樂。當歌曲進入到曲譜中的X X丨X X X時,可以考慮用黃鸝鳥的叫聲作為一種代替,讓其變成啾啾丨啾啾 啾,并帶領學生一起打節奏。這樣,學生將能夠增加學習的興趣并更好地融入其中。這個方法還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節奏的創作,引導他們運用類似黃鸝鳥的聲音展現出不同的節奏。同時,教師應該將學生所創作的節奏以文字形式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自己所打出的節奏與教師給的例子有何不同,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創作的興趣。教師需要對學生編創的節奏進行解釋。又如,學生可能編創了一個二拍子的節奏,教師應該向全班學生解釋這是一個二拍子的節奏。同樣地,如果有學生編創了一個“強弱弱”的三拍子節奏,教師需要告訴全班這是一個三拍子的節奏。通過這樣的解釋,學生將能夠主動地發揮創造力,不僅局限于教師的教學范圍內進行音樂編創。此外,教授還可以利用一些音樂電影欣賞教學或者音樂表演小游戲等方式來進行音樂理論教學。
綜上所述,音樂編創活動對學生來說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教學活動,對于培養學生音樂綜合素養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可通過多樣化的音樂編創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融合不同領域的內容,為學生的音樂編創能力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音樂創作經驗。小學音樂教師需要認真對待每一個音樂實踐活動,確保創意活動的有效性,以真正提升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和音樂欣賞能力為目標,落實和完善小學音樂教育的核心培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