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
摘要:治國之道,必先富民。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確保“農民穩步增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重點是要讓農民富起來,難點在如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讓農民持續增收。文章針對農民持續增收所面臨的現實挑戰提出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等相應的實踐路徑為促進農民持續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新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三農”問題;農民持續增收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5-0076-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669.6;F323.89 ? ? ?文章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持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奠定了堅實基礎[1]。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確保“農民穩步增收”。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2]。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重點是要讓農民富起來,難點在如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讓農民持續增收。
1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意義
1.1 有助于保障人民利益,踐行黨的宗旨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擔負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收入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3],對農民來講,要實現生活富裕,實現持續增收則是關鍵。沒有持續充足的收入作為物質前提,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很難得到提升。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僅能夠使農民的經濟利益得到保障,農民的主體地位與民主權益得以發揮,更能讓農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也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2 有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范返貧風險
現如今,我國已經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國貧困狀況和發展條件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由于各個地區條件不同,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返貧風險人口數量大,致貧情況復雜等原因,返貧風險問題也比較突出。同時,受前些年新冠肺炎疫情巨大沖擊,國內國際環境的復雜嚴峻性和不確定性增加,使我國經濟發展壓力增大,也給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和擴大帶來不利影響。為此,只有通過大力發展農業產業、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鼓勵農民利用鄉村優勢創新創業等多種手段,努力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才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4],預防返貧風險。
1.3 有助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共同富裕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農業農村的發展離不開農民,農民收入增長了,生活富裕了,對方方面面的要求才會越來越高,也才能為農業農村的發展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一方面,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推動力與先決條件。收入水平的增加不僅讓農戶在基本物質消費得到滿足之后,有足夠的資金投入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的整合;還可以提高人的需求水平與層次,重視鄉村人居環境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另一方面,讓農民過好日子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群眾是推動發展的力量,鄉村振興的終極目的也是為了滿足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發展成果為人民所享,而持續增長的收入是實現美好生活最直接的標志和最根本的保證。農村發展了,農民富裕了,能夠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這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來說也是很好的催化劑。
1.4 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保證社會和諧穩定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收入差距過大是我國發展不平衡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也是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我國加大對農村返貧風險群體的反哺與幫扶力度,使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上升,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但城市基礎設施健全、就業機會多、文化水平高等因素,仍使得城鄉收入差距在較大范圍內,給社會和諧穩定造成不利影響。因此,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仍然是我國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其重點在于想辦法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只有不斷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才能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公平正義,不斷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 鄉村振興背景下制約農民持續增收的因素
2.1 農業結構不合理,特色品牌缺乏
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以后,我國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經營粗放等有所好轉,但目前仍存在著一些問題[5]。一方面,農業種植和品種結構不合理,農民大多種植玉米、大豆、水稻這些傳統農作物,有時受到不確定的自然因素的影響,可獲得的經濟效益無法得到保障;同時,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特色不鮮明,沒有形成綠色農產品、生態農產品等品牌,傳統農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較弱,價格不高,農民難以持續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與觀念落后,多以小農模式、小塊經營、分散經營等傳統生產方式為主,農業科技水平、機械自動化程度不高,造成農業生產規模無法擴大,農產品產量、品質不穩定,農產品的收益無法保障。
2.2 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對比,農村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有待提升,尤其是大多地區農業生產模式現代化程度不高,山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與平原、丘陵地區存在很大的差距,影響了效益的提升,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農業機械化是現階段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撐。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在裝備數量與作業水平上保持高速增長,但農業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機械利用率不高、不同產業間的機械化發展不平衡等一些矛盾也在累積。
2.3 農民就業觀念與技能水平落后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農民就業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就業觀念滯后,缺少就業目標和職業規劃,不能夠充分融入就業行業當中,經常更換工作地點和工作崗位等情況比較常見,這使得就業收入很不穩定。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對農民的技能需求增加,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經濟擴張速度放緩,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給農民就業帶來巨大沖擊。農民就業技能水平欠缺,相對于其他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就業人群來講不占優勢,無法滿足市場就業需要,大多從事簡單重復性體力勞動,就業收入不高。要解決農村就業難的問題,就要解決好就業人群自身問題,持續提高就業人員的綜合就業能力,從而穩定增加就業收入。
2.4 城鄉融合發展程度不高
城鄉關系在黨的十九大之前的主線是統籌發展,城鄉統籌發展期間,在城市對鄉村強有力的反哺下,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政策也向農村傾斜,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嚴峻的“三農”問題。但城鄉統籌發展依舊是“以城統鄉”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城鄉差距過大的難題,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仍有一定的差距。長期以來,勞動、資本、土地這三大要素不斷地由農村流向城市,農村地區難以有效利用自身生產要素實現發展,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十分緩慢。同時,在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下,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遷移不充分,廣大農民工依舊游離在城市文明邊緣。這些問題不僅阻礙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也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進程也受到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不充分的影響,農業綜合效益難以提高。
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持續增收的實踐路徑
3.1 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它體現了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具有很強的戰略性、綱領性和引領性。農民持續增收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在堅持新發展理念的指導時,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農業、農村、農民的實際提出相應的策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加快發展農村產業,促進農民就業創業,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農村投入,健全農民增收體制機制,縮小全國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擴大的差距,促進農村產業轉型升級。
3.2 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優勢
在高質量發展的指引下,必須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發揮農業多種功能,拉長產業鏈、升級價值鏈、健全利益鏈,使農民能夠合理共享整個產業帶來的增值收益,從而增加農民內部收入。首先,要優化農村特色產業空間布局。按照主體功能區劃,充分利用農村自身特有的資源和文化,制定符合農村發展實際情況的規劃方案,促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空間發展新格局的形成,避免造成沒有特色的同質競爭。二要調整農業結構以及提升農產品品質。要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引入市場效益較好、附加值較高的新品種和新產品來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同時針對本地傳統優勢產品要進行品質提升,深化加工及市場營銷,促進產品市場競爭與盈利能力的提升。三要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圍繞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農業農村提出的新期待、新要求,將農業與互聯網、旅游、生態等融合,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現代食品加工等新業態和新模式,實現現代農業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
3.3 加大加快資金、人才扶持,推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
加大加快資金、人才扶持,推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是助力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一是統籌規劃,加大資金投入,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政策實施,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建設著力點放在適宜機械化生產的新型基礎設施,推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二是加強新型農業機械化專門人才的培養,將農機作業從業人員應納入支持政策范圍,有針對性地為操作駕駛農業機械的職業農民提供專業培訓等多方面培養,增強其提高農業機械化質量效率意識與能力,夯實高質量發展的人力資本基礎[6]。此外,要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依靠機械裝備投入為主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從業者素質上來,在提高增量中優化存量,在推進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的同時,提高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總體質量與效率[7],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最終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目的。
3.4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實現城鄉互動、資源共享、社會公正等多方面目標的關鍵在于推進城鄉生產要素的有機融合,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目前我國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得城鄉間人力資本配置失衡,影響城鄉一體化進程。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首要任務在于完善城鄉勞動力的雙向流動機制,以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農村勞動力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借助戶籍制度改革、就業準入、社會保障、土地流轉、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體制機制,從而緩解農民對于遷往城市生活或工作的擔憂。此外,要建立新型的教育培訓體系、職業教育體系、創業教育體系,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素質,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經濟社會中。在農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要積極推動城市居民向農村投資,為農村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以完善相關的配套服務體系;同時,要鼓勵城市人才深入農村,向農民傳授先進的技術和觀念,引領他們走向致富之路。最后,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杜絕出現農民“守著地,沒地用”的現象,要盤活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實現農業的集中化、規模化、機械化經營,形成規模效應,增加農民收入。
4 結束語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8]。農村各項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不斷提升農民的收入和幸福指數。當前,解決農民持續增收問題所面臨的現實挑戰不容小覷,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從而拓寬農民持續增收的渠道。文章針對鄉村振興背景下制約農民持續增收的因素提出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優勢等相應的實踐路徑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借鑒。
參考文獻:
[1]謝天成,施祖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推動共同富裕[N].光明日報,2022-03-29(1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劉建華,李昕,姜麗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及成果鞏固研究——縮小收入差距的視角[J].當代經濟研究,2020(12):105-112.
[4]鄒一南.全面小康背景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1(01):73-75.
[5]黃艷,張靜.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背景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10):78-79.
[6]侯方安,李斯華.基于需求側的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研究:理論邏輯與政策路徑[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3,44(06):1-7+41.
[7]侯方安,崔敏.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進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農機市場,2023(06):58-60.
[8]常玉春.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在農業強國建設中展現農投作為在時代洪流中開創新的偉業[J].黑龍江糧食,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