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野生動物保護法》)于2022 年12 月30 日通過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審議,并于2023 年5 月1 日起正式施行。此次《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突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注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等相關法律的銜接,強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國家加強重要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和修復,對野生動物實行保護優(yōu)先、規(guī)范利用、嚴格監(jiān)管的原則,鼓勵和支持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與應用,秉持生態(tài)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fā)展;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相關保護規(guī)劃和措施,并將野生動物保護經費納入預算;同時,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通過捐贈、資助、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野生動物保護活動,支持野生動物保護公益事業(yè)。
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分類分級保護,對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由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組織科學論證評估后,報國務院批準公布;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由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征求國務院農業(yè)農村、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生態(tài)環(huán)境、衛(wèi)生健康等部門意見,組織科學論證評估后制定并公布;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科學論證評估,征求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意見后制定、公布。為進一步體現黨中央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精神,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將有關條文中的“相關自然保護區(qū)域”改為“自然保護地”,并明確“省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將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劃入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qū)等自然保護地”;相關建設項目應當避讓保護地及其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產生影響的應當征求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的意見。
針對一些地方野生動物致害等實際問題,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細化種群調控相關制度措施,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根據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調查、監(jiān)測和評估情況,對種群數量明顯超過環(huán)境容量的物種,可以采取遷地保護、獵捕等種群調控措施,對種群調控獵捕的野生動物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進行處理和綜合利用”。對于因保護野生動物,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或者其他財產損失的,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補償;在野生動物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下,采取措施造成野生動物損害的,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
針對近些年頻繁發(fā)生的違規(guī)“放生”問題,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強對放生野生動物活動的規(guī)范、引導;任何組織和個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huán)境,應當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不得干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危害;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這與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嚴厲打擊非法引入外來物種行為,實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種防控攻堅行動,加強‘異寵’交易與放生規(guī)范管理”的表述相契合。
為促進野生動物資源的合理利用,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提出,“對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穩(wěn)定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經科學論證評估,納入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的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或者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并適時調整。對列入名錄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可以憑人工繁育許可證或者備案,按照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部門核驗的年度生產數量直接取得專用標識,憑專用標識出售和利用,保證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