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意煥
河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涉農專業的產教融合實踐活動,主要是指使農業院校的學生參與一定的產業實踐活動,促進學校專業教育與現實應用相融合,實現涉農院校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優勢資源雙向互補。近年來,我國部分涉農高職院校參考其他國家經驗,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在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方面探索形成了諸如“工學交替”“實訓、科研、就業一體化”“訂單式”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1]。在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活動中,部分企業主動參與進來,與高校協商制訂學生培養計劃,共同商定培養過程,完善教育教學內容,協同開展實訓實踐,逐步構建協同培養機制。很多高校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采用雙導師制,一位是校內的專業導師,一位是校外的“行業”導師,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適應相關行業的發展需要[2]。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參與鄉村振興實踐,使得涉農專業的產教融合模式具有了新的內容、新的特征。例如,部分高校將學生實踐實習基地以科技小院的形式設立在部分村鎮,學生既需要在科技小院中學習技術、開展試驗項目,又需要盡其所能地為所在村鎮提供技術服務。科技小院是由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張福鎖院士和中國農業大學頂尖教授團隊創建的一種研究生培養模式。該模式把研究生培養、科研、服務農民三重目標有效結合在一起,通過研究生服務團隊的常駐,為農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服務[3]。該模式以農林畜牧等技術性強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長期駐扎在生產一線,充分了解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探索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技術、產品、設備,并通過技術培訓、示范觀摩、高產競賽等方式進行推廣應用[4]。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涉農專業碩士通過科技小院模式服務鄉村振興。例如,云南農業大學派駐研究生入駐石林人參果科技小院,幫助當地人參果種植朝著更加專業、科技含量更高的方向發展;福建農林大學組建的莆田中藥材科技小院入駐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南嶺村,幫助當地改善林下中藥材種植日常管理;廣西大學組織的廣西扶綏堅果科技小院入駐崇左市扶綏縣,支持當地澳洲堅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但目前涉農專業學生的產教融合培養主要關注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或者側重涉農技術性的實踐實習項目,而對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入駐鄉村振興實務部門、服務鄉村振興的關注不夠。因此,今后應格外加強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在各鄉鎮、各村莊鄉村振興實務部門中的實踐實習工作,動員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充分參與鄉村振興實踐活動。這不僅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應用,而且有助于培養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才。
產教融合是指職業學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開辦專業企業,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農業管理專業學位旨在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素質、知識、能力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農業專業基礎知識及寬廣扎實的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理論,在農業產業發展領域具有相應的創新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獨立承擔農業發展領域技術推廣活動能力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他們能夠勝任各級農業管理機構相關政策的制定、解釋、執行,以及農、牧、漁、加工企業管理,金融機構涉農業務管理,農業科技組織管理,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標準化、農產品物流與電商等工作。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活動,除了把學生安排到農村各產業園區的企業外,也可以安排入駐鄉鎮行政機構或農村社區,或者分配到各個科技小院等。當前,產教融合的實踐實習內容應拓展到鄉村振興的各個領域,充分發揮農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科專長,在政策宣傳執行與組織管理等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鑒于此,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活動目標取向應定位于以下3 方面。一是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的實踐實習教學活動應做實、做好,不走形式,不放任自流;二是加強對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綜合素質的提升教育,特別是加強理想信仰教育、服務意識教育、密切聯系群眾的意識教育等,使之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高素質人才;三是加強對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產學研一體化組織能力的提升教育。通過組織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參與鄉村振興實務部門的工作實踐,使學生有機會參與多方面、多領域的工作,從而得到多方面鍛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活動,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習近平總書記“四為”人才培養思想為指導,以促進鄉村振興與鍛煉學生相結合為導向,培養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的大局意識、服務意識、集體觀念、奉獻精神及工作能力。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機制主要用于保障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效果。為了使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充分參與鄉村振興實踐,需要構建相應的組織機制、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把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的專業知識與鄉村振興實踐的具體任務和具體要求密切結合起來。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為持續開展農業管理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活動,還需要構建學習雙向交流和服務保障機制,提高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的自身素質和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鄉村振興建設人才。
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活動,需要有相應的組織管理部門來負責。盡管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所在院校設置有關于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機構,如針對研究生招生、就業的管理部門等,但是考慮到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活動具有內容多樣、涉及部門多、服務周期長等特征,因而需要在已有組織管理機構的基礎上,針對該項事務設置一個組織管理部門,如校級產教融合實踐指導機構。該組織管理部門可從屬于校社會服務處等綜合性服務機構,負責組織研究生產教融合培養基地的對接活動。此外,要想使農業管理專業碩士能夠在具體的實踐實習崗位上充分發揮作用,也需要相關實踐實習基地設置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負責安排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的具體實踐活動。
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活動要想順利開展,需要構建學校、學院、系部和導師四級管理體系。學校負責對接安排具體的實踐實習基地;學院負責管理實習期內學生在每一處實踐實習基地的實習環節及內容;學生所在系部需要負責與學生所在實習基地相關負責人的溝通協調,協助解決學生在實踐實習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導師負責指導解決實習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
及時總結評價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活動,有利于督促學生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從而鼓勵先進、鞭策落后。在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評價機制建設方面,有以下4 點需要注意。一是應該增加每個學生總學分中實踐實習部分的分值,而每個學生的實踐實習分數由所入駐的鄉村振興實務部門給出。二是綜合評定學生在鄉村振興實務部門實踐實習中的工作及其成效,以學生完成產教融合實踐活動后能夠被鄉村振興實務部門充分認可,并積極為其就業創業提供幫助為目標。三是學生實踐實習效果與效益的評定結論應作為評定優秀畢業生及就業推薦的重要依據。四是綜合考評學生為期一年的實踐實習內容和工作強度,評定學生實踐實習中為入駐部門贏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能夠據此適當為每個學生提供一些經濟補貼。
為了保證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在鄉村振興中接續發揮作用,應建立定期的學習交流機制。在具體的學習交流活動中,應重視3 個環節。一是在每一屆學生入職前,要組織實習基地負責人、上一屆實踐實習的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為下一屆即將入駐基地進行實踐實習的學生介紹基本情況、相關要求和經驗。通過該方式打造一種以老帶新式的產教融合模式,有利于傳承經驗,并使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活動成為穩定的、接續式的產教融合實踐活動。二是在實踐實習期內,要固定安排幾次總結交流活動,要求學校、學院、系部和導師4 個層級的有關人員都參加,以便不斷提高實踐實習工作實效。三是學生實習結束時要舉行隆重的評比表彰活動,提升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對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活動的認可度,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其從事服務鄉村振興實踐的價值和意義,培養其未來主動投身鄉村振興的服務意識。
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入駐鄉村振興實習基地、開展實踐實習活動,需要有相應的生活保障,如提供食宿等。因此,構建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服務保障機制至關重要。一方面,學校需要籌集一定的支持資金、提供一定的服務項目,如為學生購置必要的生活用品、定期接送學生往返等。另一方面,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實踐實習基地應根據學生付出勞動的數量、質量及產生的綜合效益,適當給予一些勞動補助。學校和基地共同努力,為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產教融合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受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所學專業內容的限制,其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特色必然區別于農業技術類專業碩士。由于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的學科內容重點在于農業產業化組織與管理、農村農業政策的宣傳與落實、鄉村治理與服務等方面,與農業技術類專業碩士的實踐實習活動相比,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的主要特色有以下4 個方面。
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活動是需要多主體支持的。首先,需要得到學校、學院、系部的支持和指導,還需要相關導師為此付出一定的勞動。其次,由于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涉及多個領域,具體工作內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校方與不同的實踐實習基地進行交流溝通,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最后,農業管理碩士自身及其家庭是否理解和接受這樣的實踐實習活動是影響實踐活動開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充分做好組織動員工作,確保活動順利進行。
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拓展涉農專業碩士的產教融合實踐活動領域,如拓展至政策宣講、組織動員、社會服務等領域。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活動,是對以往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分散在各類公司企業的實踐實習模式的變革。這種產教融合實踐活動能夠實現涉農院校與農村鄉村振興實務部門的有序對接,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需要,以多種形式安排學生加入基層行政部門、各類產業主體或其他社會服務機構,使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參與各種不同的實踐實習項目,如日常辦公、經營管理、生產勞動、惠民服務、宣講接待等,從而有效拓展涉農專業碩士的產教融合實踐活動領域。
與以往直接進入生產企業在某個具體崗位上進行實習的活動形式相比,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入駐鄉村振興實務部門參與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活動內容更加多樣,如參加合作社或農業企業的具體勞動、參加人才培訓活動、參加社區服務活動等。
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活動有相對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且該體系內學生能夠定期對農業管理專業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活動進行總結改進,傳承好的做法、好的經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活動也需要長期持續進行。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活動是一屆接著一屆組織進行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有助于鄉村振興服務工作的長期開展。
構建農業管理專業碩士能夠接續入駐農村基層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機制,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研究生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科學推進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育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的內在要求。鄉村振興的重點之一是人才振興,年輕人才不足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最大短板。動員農業管理專業碩士充分參與鄉村振興實踐活動,不僅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應用,而且有利于培養有意愿、有能力的優秀農業人才。
在農業管理專業碩士服務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實踐實習活動中,需要學校、教師、實習部門負責人、家庭成員等多主體支持,需要加強對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從而使其充分參與鄉村振興實務,將其鍛煉成為服務于鄉村振興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