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然 卜德強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 100044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如何解決“三農”問題是一項重要議題。首先,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保障農業產出與供給,才能穩定人心,保持社會安定,進而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以農強帶國強。其次,農村是從古至今人民勞作和生存的地方。從文化層面看,其蘊含著豐富的農耕文化遺產,時至今日仍然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從現實層面看,我國農村地區地域廣闊且承載著諸多人口,農村的穩定與發展極大地影響著國家的發展。最后,農民是農村發展的主力軍,是加快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基石。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的正常運轉離不開農民。幫助農民拓寬增收渠道、實現生活富裕,是我國政府努力的重要方向。綜上所述,“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解決“三農”問題,是促進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近年來世界格局的動蕩和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保障糧食安全與農業生產穩定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因此,要守住農業基本盤,將發展視野聚焦于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農村,在變革中保發展。在城鄉界限逐漸模糊的今天,農村居民收入不斷增長、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且農村蘊藏著龐大的市場潛力。隨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升與農村環境的不斷改善,我國對“三農”問題的探索進入新階段。我國應以更廣闊的視野、更多的耐心,聚焦解決“三農”問題,在全球化發展浪潮中走好符合我國農情、國情的特色發展道路。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1]由此可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當前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有三,一為“物”的現代化,二為“人”的現代化,三為治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基于此,孫德超等[2]對農業農村現代化進行架構分解:“物”的現代化是基礎支撐,包含物質的豐富與技術的創新及應用,在農業強國概念的引領下,進一步強調農產品供給保障的重要性;“人”的現代化是內在動力,包括深度挖掘農村人力資本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治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是管理保障,用以營造穩定的農村發展環境。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與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3]高度一致。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通過對農產品供給、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等“物”方面的保障與改善,促進農民自身素養能力、生活理念及其享受的社會保障與福利體系等“人”方面的提升,同時能夠加強鄉村基層組織應對復雜訴求的能力,豐富村民自治組織形式,從而穩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形勢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良策,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方法。
北京市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路徑探索上已初見成效。在村莊建設方面,北京市從2018 年開啟了為期3 年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分類整治農村環境,各區都較好地完成了美麗鄉村規劃目標。
在產業發展方面,北京市近郊各區的農業已逐步實現差異化發展,打造出了地標性農特產品,如昌平草莓、大興龐各莊西瓜、通州大櫻桃、門頭溝京白梨、平谷大桃等。今后,城郊地區各村莊需要進一步打響地區品牌,充分發揮各區的農業特色優勢。近年來,京郊周末短期休閑度假游逐漸興起,引領城郊地區村莊發展鄉村旅游。北京城郊地區村莊呈“北疏南密”的分布特征,東南部村莊密度較大,西部、東北部和北部村莊較少。趙之楓等[4]對京郊9 個區480 個鄉村景點的方位和路程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超50%的鄉村景點可駕車于2 h 內到達,在時間上可滿足市民近郊游的需求。但是,由于周末短期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鄉村旅游項目若進一步同質化發展,市場會逐漸飽和[5]。北京市近郊地區要想實現長遠發展,需要結合地區實際,制定有特色的村莊發展規劃。
3.1.1 堅守糧食安全底線,提高農業產業發展水平。首先,應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對大部分村莊而言,耕地是村莊最堅實的發展基礎。農村發展要堅守當地耕地保護標準,確保落實上位國土空間規劃所下達的耕地保護任務,嚴格保護村內的永久基本農田并確保其布局穩定、數量不減、質量有所提升,加強對耕地量、質與生態的“三位一體”保護。
其次,應確保糧食產量穩定。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村域內良田糧用,開展撂荒地、非糧化耕地整治。復耕復種要以種植糧食作物為先,穩定農作物播種面積。同時,落實管控措施,強化監管核查,從源頭上加強管控。
再次,應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當地應充分利用首都科技優勢,積極對接上級主管部門或農業科研機構,向上爭取農業技術支持;開展科技下鄉活動,以村莊為單位組織號召技術人員下鄉進行技術培訓,幫助農民學習良種良法配套技術;促進種植方式向機械化、智能化轉變,整體提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機械化程度,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數字化、標準化水平,以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確保農業增效。
最后,應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化、低碳化發展。當地應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推進化肥與農藥零增長,強化秸稈、禽畜糞污等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以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同時降低生產投入,形成良性循環,加快農業綠色發展。
3.1.2 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補強文旅產業鏈。立足不同區、鎮的現狀,因地制宜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例如,依托村莊的農田資源和現代化基礎設施等,挖掘當地農業特色,引導農業生產追隨市場需求,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6];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重點發展集農特產品綠色健康生產、田園蔬果采摘、民宿等于一體的鄉村休閑度假游,促進農業特色化發展;將農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使農事活動成為體驗鄉愁的載體,突出人文特色,促進農業長遠發展。北京城郊地區可以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和民宿產業,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發展特色農業,加大特色農業品牌開發力度。一方面,各村莊應發揮農業優勢,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將特色產品打造為國家級或省級名特優新農產品,加快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積極學習大興西瓜、平谷大桃等農產品的成功經驗,打造區域性農產品品牌。另一方面,當地應拓展農業產業功能,使農業產業基地成為鄉村游新去處,以農促旅,以旅促銷,優化旅游產品供給體系,進一步打響地方特色農業品牌,提高村莊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發展民宿產業,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堅持以旅帶農的發展理念,以民宿產業的發展,帶動打造休閑農業、文化深度體驗、健康養生、生態觀光、農村電商等新興農文旅融合業態。一是充分美化村莊主體,打造新鄉村示范區。可以融入鄉土文化元素,改造村莊內的主要街巷空間,統一街道立面,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及道路兩側的微空間,因地制宜進行當地特色花卉、蔬菜的種植與展示,為村莊鑄魂,涵養村莊文化氣質,打造富有鄉土特色的示范性庭院小空間,以多樣化方式活化鄉土文化,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二是選取主要街巷空間的部分民房進行高標準改造,發展特色民宿、星級農家樂、家庭客棧等鄉村旅游項目,并在其中植入生態采摘、養生SPA、特色農家餐飲、鄉土文創、品質住宿等休閑度假業態,促進農村產業多業態發展,打造以鄉土藝術與鄉野生活美學為主導的精品村落。
3.2.1 加強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增強村民環境衛生觀念。首先,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根據區鎮國土空間規劃、當地環境保護要求、污水利用情況、受納水體的水質水量等條件綜合確定排水方式,逐步完善村莊排水系統,保證村莊內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嚴防廢水和污水排放至村內的同時整治現有黑臭水體,用生態手段修復河道,美化河道空間。
其次,做好農村垃圾收集工作,探索建立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對村內垃圾箱進行科學布局,明確管理措施,防止出現隨意傾倒垃圾的現象。健全生活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并加強日常運行監督,如可以設置戶用分類垃圾桶。對于有毒有害垃圾,安排村內保潔員巡回統一收集處理。
再次,從農村居民實際需求出發,務實推進“廁所革命”。積極推進糞污的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建立糞污收集利用體系。嚴格按照相關標準推進廁所改造,重點改造優化農村公廁,應綜合考慮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服務設施等人流較大處的需求和服務半徑等因素,合理規劃布局農村公廁,并加強日常管護,從而提升村容村貌。
最后,改善村容村貌,尊重鄉土文化,促進村莊美麗蝶變。具體而言,一是要整治村內環境。應拆除違法違章建筑,杜絕私搭亂建現象,整治雜物堆放、亂貼亂掛、占道等亂象;結合市政管網入地工程梳理道路上空的雜亂電線,開展常態化的村莊清潔整治行動,打造整潔的村莊環境。二是進一步美化綠化村莊。遵循見縫插綠、戶前綠化等原則,盡量采用鄉土樹種,平衡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配植時綜合考慮季節性、色彩、造型等要素,打造“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村莊景色。部分寬度受限的道路可進行單側綠化,如在道路院子大門一側規劃寬度適宜的綠化帶,在院墻一側采用植草磚。隨著村莊環境與面貌的整體性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其環保觀念也會隨之增強。三是要尊重鄉土文化。保持現有空間格局,保護村莊所依存的自然環境,合理整治村莊風貌,協調統一村莊內建筑風格,保留具有村莊自身文化內涵和特色的空間,向外界展示原汁原味的村莊生活場景[7]。例如,保留村內農耕、晾曬作物、傳統節日風俗等活動,傳承極具村莊特色的靚麗村貌,增強農村居民的自豪感。
3.2.2 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打造宜居宜養的美麗鄉村。首先,保留和改善村莊現有公共服務設施,遵循集約利用的原則,綜合健康管理、養老服務、文化活動和體育健身等設施,集中設置在方便農村居民使用的地方。其次,將邊角空閑地規劃為公共空間,科學合理布局,以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品質。最后,積極推行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公共服務賦能,對接城市教育、醫療、就業等資源,暢通服務通道,向農村輸送更優質的服務。
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鄉村旅游和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改善農村水、電、路、物流、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實現鄉村5G全覆蓋。一是完善供水排水工程,依據村莊實際逐步淘汰自備井并選取適當水源,結合村莊道路改造鋪設污水管道。二是完善電力工程,分離強弱電,集中捆扎各種分支入戶的線路,清理廢舊無用電纜和電線,有序整治村內電力線路。三是完善村莊道路建設,硬化村莊道路并加強養護,實現村村通和戶戶通,打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后一公里”。四是完善鄉村物流基礎設施,設置村級物流站點,積極與物流公司合作,暢通村莊特色農產品進城渠道。五是優化鄉村5G 設施布局,提速降費,結合實際發展農村電商,激發鄉村物流潛能,深度發展鄉村產業。
3.2.3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提高村民主人翁意識和安全意識。首先,完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構建“村‘兩委’+黨員+群眾”三級組織,村“兩委”成員每人包聯一個村民小組,每個黨員聯系5~10 戶群眾,實現黨員聯系群眾全覆蓋。組建支部主導、村民參與的村民理事會,完善村民會議等相關制度,引導村民參與村內事務與鄉村建設,激發村民的歸屬感并提高其積極性,為村莊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其次,健全公共安全體系,保障鄉村安全發展。強化抗震、防洪、消防、人防、社會治安等體制機制,保證其平穩運行。例如,定期檢修維護村莊供水設施,加強主干道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道路抗震能力,設置緊急避難場所;對有洪澇危險的村莊,提前留出泄洪空間,并積極建立防洪預警預案;確保村內消防設施、消防通道和防火監控全覆蓋;以數字化手段,建立應急管理體系并加強安全宣傳,增強村民防范意識,提高村民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保護鄉村公共安全。
最后,完善村規民約,倡導文明鄉風。讓村民參與制定村規民約,強調文明素質、社會治安、消防安全、村風民俗、街道衛生、鄰里關系等多方面內容,并且要充分利用村內文化服務設施開展活動,提高村民品德修養,同時積極發揮鄉賢的引領作用,形成良好的村風,促進村莊穩定發展。
3.2.4 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活力。一是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助力村民增收。鼓勵村民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村集體+合作社+公司+農戶”四方合作模式,加強與村內龍頭企業的合作,商定并落實分紅方式、補償條件等具體內容。規范集體經濟組織運作方式,加強集體資產管理,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根據村莊的特色農產品生產情況,制訂規模化生產計劃,增強聯農、帶農、富農成效。二是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解決村民融資難題。村“兩委”應加強與主管部門的聯動協作,爭取政策與資金支持,還可以幫助推廣農業保險,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村,激活農村要素市場,幫助農村居民穩步實現共同富裕。
在農業農村現代化背景下,筆者以北京城郊地區村莊為例,探索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一方面,堅守糧食安全底線、提高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補強文旅產業鏈,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另一方面,從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治理體系、農村改革等方面著手,提升農村現代化水平,增強農村居民幸福感。